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我国摄影作品市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国际文化交流和旅游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先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和入境旅游、经商的华侨,以及港、澳、台商和外商竞相购买、收藏中国摄影作品,形成了中国摄影作品市场的雏形。摄影作品市场的出现,对我国摄影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摄影家通过摄影作品市场看到了自己作品的经济价值,认识到摄影作品也具有商品属性,萌生创作摄影作品的同时也创造价值的全新观念;另一方面,摄影作品市场的导向作用使一些摄影家的创作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将摄影作品市场的需求当作创作的目的。这些都加速了摄影作品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摄影作品市场的繁荣,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纵观中国摄影作品市场,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有着良好的社会基础和发展趋势,前景无限广阔。但是,存在问题也很多,如:摄影作品市场的特殊性与市场经济理论概念的模糊问题、摄影作品市场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和摄影拍卖价格虚高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中国摄影作品市场的发展,必须从理论上加以澄清,从实践的角度加以解决。本文试图客观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摄影作品市场的发展机遇、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提出自己的建设性对策方案。
一、 我国当代摄影市场的回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经过艰苦斗争,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生产资料全部归人民所有,所有的产品由国家有计划按比例直接投放到社会各个方面,摄影作品和其他产业一样几乎不存在市场问题。政府直接控制各产业之间结构和产品的分配,导致摄影作品市场走向衰退,总结这段时期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更好地制定适应摄影作品市场发展规律的政策,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一)国民经济恢复过渡时期(1949年-1952年)的摄影市场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家整个经济处于严重崩溃状态,摄影市场面临恶性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投机倒把盛行,市场混乱。建国以后,采取没收官僚资本家的财产,对大城市照相馆、摄影商店、图片库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组、实行联营等政策,逐步恢复了市场信心。
(二) "一五"时期(1953年-1957年)的摄影市场
1952年底,政府制定了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时期,从1953年起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摄影市场逐渐活跃。这一时期摄影市场逐步显示生机,供求关系相对平衡,需求和供给达到了暂时的平稳发展。
(三)大跃进时期(1958年-1960年)的摄影市场
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后,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中央和地方的一些领导滋生出骄傲自满情绪,盲目乐观,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的能力,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左"的思想错误在经济领域严重泛滥起来,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失误。摄影市场再次进入低谷,摄影生产者和照相馆、图片经营处境艰难。摄影家被下放到农村或厂矿参加劳动,配合中央钢产量指标的完成。三年大跃进造成了巨大浪费,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哪里还有文化精神需求?摄影市场濒临灭亡。
(四)调整时期(1961年-1965年)的摄影市场
由于三年"大跃进"的失误,造成了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大幅减产,市场可供商品极少,人民生活困难。为摆脱困境,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的方针,从此摄影市场进入爬坡时期。针对"大跃进"以来造成的管理混乱,制定了有利于摄影作品市场发展相关的条例和规章制度,如:《手工业三十五条》、《关于制止市场管理中违法乱纪行为的指示》等。但是,摄影市场行动仍然采用行政手段实施,原来条块分割的行政垄断局面并未被打破。因此整个摄影市场深层次的缺陷没有真正得到改善。
(五)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的摄影市场
经过1963年-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中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逐步合理化,各部门比例协调,摄影市场具备了发展基础。然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断了这来之不易的经济局面。摄影与国家的政治联系非常紧密,作为政治斗争工具被发挥到了极致。摄影市场在"破四旧、彻底砸烂封、资、修"等的口号下,以"革命造反派"和"红卫兵小将"的名义对古代文物建筑、摄影商店进行的长时间无以数计的劫掠破坏,充分表明了"文化大革命"的反文化性质。摄影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退。
(六)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的摄影市场
1978年以前,我国摄影作品市场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主要是摄影生产者严重缺员,摄影作品严重短缺。随着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和改革成果显现,市场对摄影产品需求急剧增加。摄影作品经营活动在大中城市特别是旅游热点地区日益活跃,摄影作品市场发生了巨大转折,摄影作品市场的发展由此获得新生。摄影作品市场经过"复苏、觉醒、突破"三个阶段,达到了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平衡,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进而对我国摄影事业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 摄影作品市场与市场经济的理论问题
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古典狭义的市场指商品买卖的场所,现代广义的市场指商品和劳务交换关系的总和。摄影作品市场也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摄影作品市场单指摄影作品买卖的场所;广义的摄影作品市场则指包括一切摄影门类产品和摄影劳务交换行为的场所。本文论述的是广义的摄影作品市场。
(一)摄影作品市场相关的经济学基本问题
1、摄影作品的成本
摄影作品的成本是摄影作品制作过程中所消耗的摄影资源的价值。摄影作品成本中生产资料、图书和素材占有一定比例,是文化生产的物质条件。例如:一幅摄影作品的产生需要深入生活,搜集素材,整理,创作等。摄影作品成本中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占重要部分。因为摄影作品主要是具有摄影知识素养的人经过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获得的结果。它不仅要求一定数量的协作劳动,而且要求这种协作有较高的工作质量,所以,他们的劳动报酬应当比从事简单劳动的人要高,在构成摄影作品成本中占据较大的比例。摄影作品成本中的原材料、材料、体力等物质消耗所占的比重比物质产品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轻的多。这是对摄影作品的整体而言,实际的情况是画种之间成本差异很大,必须根据各自的特点具体分析。
2、摄影作品的盈利
按照资金盈利的概念,摄影作品的盈利是指文化产品销售和所得到的总收入(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即税前利润。
摄影作品盈利=收入总额 - 成本总额
摄影作品盈利率=盈利总额÷成本金额×100%
摄影作品拍卖率=(成交价-底价÷底价)×100%
摄影作品拍卖平均升幅 = (总成交价-总底价) ÷ 总底价 × 100%
摄影作品的盈利率就单项产品来说,通常是较高的,有的达到百分之几千,但是,大多数摄影作品是不可能够盈利的。有些产品其性质决定了他们在客观上不能产生效益,甚至是负值,在主观上则表现为一种公益活动,即社会效益。
3、摄影作品的价值
摄影创作创造价值,而且摄影创作能创造比普通简单劳动更大的价值,从而增大了社会生产的价值总量。摄影作品在市场交换中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和一般商品天然的区别,即主观的垄断性。
摄影作品的价值是内在艺术性范畴,价格是外在现象性的范畴,摄影作品的价值是在价格背后起调节作用的因素。无论是摄影作品的价值,还是价值的异化形式,都是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内容和形式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重复的,即摄影价值的垄断性。
摄影作品是一种特殊商品,摄影作品的价格是摄影作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摄影作品价值是凝结在摄影活动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反映了摄影家与其他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交换的关系。摄影作品价值大小是由摄影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所决定的。由此可以看出摄影作品的价值是摄影作品价格的基础,摄影作品的价值确定其价格。
4、摄影作品的价格
一般情况下,摄影作品自身价格越高,需求量就会减少。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但是摄影作品是一种特殊商品,首先,它是一个被欣赏的对象,是精神产品,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其次摄影作品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地方还在于它受到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风尚的影响。由于这两点,摄影作品的价格在摄影作品市场的交换过程中并不一定能真正得到价值的实现。摄影作品作为摄影家的劳动成果,具有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摄影作品投入市场,摄影作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变为可以交换的产品。它的价值就表现为交换价值即价格。按照经济学理论,交换价值是价值表现形式,价格则是货币表现形式,价值则是由交换价值实现的。然而摄影作品的价格确定受很多外在因素制约。例如,一幅主题性很强的摄影作品,投入了摄影家大量的社会劳动,由于其内容的深刻性,艺术上的独创性而不能为当时的摄影作品市场所接受,得不到相应的价格实现。但是,那些庸俗、格调低下的摄影作品,虽然摄影家劳动量不大,但却可以在交换过程中显示和超出其价值本身。摄影作品作为摄影家精神劳动的成果,既有物态化的存在方式,也标志着摄影家创作活动的完成,也是摄影作品成为商品的基础。不同的摄影作品价格相差很大。优秀摄影作品的稀缺性,引起供求关系发生的变化,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加大了与一般摄影作品的价格差距,偏离了一般商品价格的规律,形成独有的价格体系。(本文后面将有详细论述)迄今为止国内外没有形成被广泛接受的摄影作品的定价模式。
(二)摄影作品市场的生产与消费
市场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摄影作品市场论的前提是摄影生产论,即首先必须承认摄影作品创作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且受经济学普遍规律的支配。然而根据经济学法则,并非一切生产都具有商品性和市场性。那么,摄影这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否具有商品性,摄影作品和摄影劳务是否成为商品,从而相应地建立起摄影作品市场呢?从近几年的摄影作品市场发展来看,回答是肯定的。但是这个问题曾经有很长时间的争议,一直没有从理论上澄清。反对的理论认为,摄影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摄影作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摄影生产、摄影作品和摄影家的创造性劳动,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摄影作品没有价格。真正的摄影作品是民族文化资源,真正的摄影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摄影家、摄影作品和摄影生产推向市场,不符合党的文化政策,而且政治风险很大;其理论是:第一,不能体现摄影作品的重要功能即对人类精神文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低估了摄影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贬低了摄影作品的价值。第二,造成"金钱万能"的恶劣风气在摄影界蔓延,形成以出售摄影作品价格来衡量摄影作品的价值、以金钱多少来判断摄影家成功与否的错误标准。第三,导致摄影生产被少数拥有雄厚资本的商人所操纵,成为他们赢利的工具,摄影家则沦为摄影工厂的工匠。第四,形成摄影家为适应市场需求而降低摄影作品品位,见利忘义地搞庸俗、低级摄影修养的摄影作品,放弃摄影家社会责任和摄影事业的追求。第五,因为摄影作品市场要求效益,创作摄影作品速度的加快而导致作品水平的下降。第六,导致摄影生产领域分配不均,造成批量生产庸俗作品的作者富裕,精心创作高雅作品的摄影家的贫穷,形成摄影生产中错误的导向,毁掉了一批摄影家的前途。第七,摄影作品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作品,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受到污染,审美能力降低,导致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平降低。
以上认识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全面,而且有主观臆测的成份。比如,按照市场的需求来生产,并不一定降低了摄影作品的价值。米开朗基罗接受教皇订货,创作出世界著名的雕塑作品《大卫》。曾经是县官的郑板桥公开在市场上摆摊卖画,创造出举世闻名的《瘦竹》美术作品,齐白石在画店出售的《虾》成为绝代佳品,也并不因此而降低美术作品的品位。有假冒伪劣作品市场,也有高雅精品作品市场,市场本身并不具有道德属性。真正健康、健全、完善的市场,其原则公开、公正、公平、优质、优价,它对于摄影生产,将会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其结果是:第一,摆脱摄影作品成为纯粹政治宣传的工具和手段,体现了摄影作品生产和销售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第二,通过较为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形式,将摄影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摄影家的收入,改善摄影家的生活状况,使他们获得较为优越的摄影创作条件和环境,从根本上解放摄影生产的生产力。第三,以实实在在的货币形式,体现摄影作品的精神价值,肯定摄影家的劳动创造,促使社会重新认识摄影作品的价值和摄影家的地位,提高人们对摄影作品的尊重。第四,更好地将竞争机制引进摄影作品生产,促使摄影家更勤奋地劳动,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第五,促使不同层次、不同摄影修养、不同领域的摄影作品需求都得到满足,形成各种摄影作品样式、风格和流派的自由竞争,取长补短,真正造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六,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和审美摄影修养的变化,并通过自身机制,促使摄影家适应社会需要,创造出更多摄影风格的作品。第六,促进摄影作品的流通与传播,从而提高大众审美能力,吸引更多的摄影投资,促进摄影作品购买和摄影作品收藏,有效地起到文化积累和摄影作品保护的作用。

由此可见,健康、健全、完善的摄影作品市场,对于满足消费、促进流通、提高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摄影作品的需求,促进摄影作品投资和解放摄影劳动者生产力,起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能尽量避免和防范可能出现的某些弊端,有利于摄影作品市场的宏观调控。
(三)摄影作品市场的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是指社会的商品可供量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之间比例的关系。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供小于求时则价格上涨,但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长期走势看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商品的价值规律制约着供求关系。摄影作品市场的供求关系,指的是摄影生产部门的摄影产品供给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化大生产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决定了生产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兼顾国内外先富起来的阶层。摄影生产如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不浪费摄影生产资源呢?这涉及到摄影产品供求平衡的问题。只有摄影产品供求达到平衡,二者的关系协调,才能实现上述目的,摄影作品市场才能沿着良性的轨道健康地发展。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思想意识形态走向多元,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复杂化,影响了摄影作品市场的发展。
国家文化政策、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制定,决定摄影作品市场的整体发展走势,对摄影作品市场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宏观经济发展强烈的影响摄影作品市场的兴衰,表现在对整个经济环境景气度的预测,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出现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加速,摄影作品市场会紧随其后,形成繁荣景象,反之萎缩。中央银行采取紧缩和扩张的金融政策,直接影响摄影作品市场的资金需求,决定摄影作品市场的成交量,反映出摄影作品市场活跃程度。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欣赏摄影作品水平提升,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也是影响摄影作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因素。
影响摄影作品市场因素虽然很多,但是主要原因是供求关系,即摄影作品价格上涨,摄影作品供给相应增加;而摄影作品需求相对减少,摄影作品需求下降,使摄影作品的价格下降。而价格下降,又会导致摄影作品供给剩余,致使摄影作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使摄影作品的价格下降;而价格下降,又对供求双方产生相反的作用,即价格下降使供给减少,使需求增加。因此,由于价值规律作用影响和竞争机制的存在,摄影作品供求关系总是趋向平衡。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在某一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供求关系总是不平衡的,但从长期看来,又趋向于大体上的均衡,从而表现为摄影作品市场按经济学供求关系的矛盾规律运行。
(四)摄影作品拍卖价格的形成因素
摄影作品的拍卖价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由垄断性、唯一性和稀有性所决定的。摄影作品价值除了体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体现了稀缺资源不可再生性,像黄金、白银等一样,就是人们常说的"物以稀为贵"。
1、学术价值、历史地位和社会效益
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是衡量摄影作品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嘉德2004年广州夏季拍卖会上《国庆十周年纪念画册》一组照片作品原稿以6600元人民币成交。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它们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所决定的。摄影作品的社会效益首先反映在国宝级的摄影作品中,在它们身上体现着民族凝聚力,体现着民族奋斗,体现着民族的希望。像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诞生于革命老区的《白求恩大夫》(吴印咸摄)充满着战斗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具有典型社会性的摄影作品,如果拍卖价格肯定高于一般摄影作品。
2、独创性、时代性和稀有性
在摄影界独创性的摄影作品非常重要,独创性就是突破传统模式,创作崭新形式。独创性是摄影家生存的基础,是摄影作品存在的意义。风格独特、技法独创和数量稀有,反映时代风貌的摄影作品,一般在摄影界取得共识,并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摄影作品拍卖价格会稳步盘升,并且变现性、流通性都有保障。
3、文物性、科学性和民族性
具有文物性的摄影作品是不多的,当摄影作品一旦具有文物性,拍卖价格绝对高于普通摄影作品。一件摄影作品如果在科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附加价值自然就高。。中华民族辉煌、强盛,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周边国家和地区有长期、连续、强大、稳定、全面的影响,就是靠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支持。中国摄影作品的民族性也就有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前所未有的价值。 就是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4、流行性、新闻性及轰动效应
一个门类、一个流派、一位作者、一个时期(代)、一个地方的摄影作品特别流行,这类摄影作品的拍卖价格短期内会较高,某件作品具有非凡的、超乎寻常的新闻性或轰动效应,拍卖价格将会异常高涨,都是新闻性及轰动效应促成摄影作品拍卖价格超乎寻常,投资者借助新闻性及轰动效应对摄影作品的独占性收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达到广告效果。
5、知名度、系列性及配套性
摄影作品的知名度是决定一件作品拍卖价格的重要因素。如若一件摄影作品是尽人皆知、举世无双,势必造成价位的骤升。若一位作者是妇孺皆知其作品即使不是精品、珍品、也会引起投资者相当的关注,造成拍卖价格高涨。如果能使收藏摄影作品形成系列或是形成一条主线或题材,则摄影作品的价值也会大幅度提高。所以,系列性可以使简单的,低价值的,常见的摄影作品变为高价值的摄影作品。
6、变现的难易程度、故事性及故事的题材性
影响变现难易程度的主要因素就是摄影作品的流通性。摄影作品的题材性,是摄影作品的魅力,其附加价值远远大于摄影作品本身所固有的价值。
7、流传性及流传档案
作品的流传是否有序非常重要,流传的档案是否完整有效,关系摄影作品的拍卖价格。著作、影册、工具书、录像资料等记载的摄影作品,其真实性、理论性、全面性得到权威有效客观评价,将会为该作品的潜力增值提供有力的保证。
8、存世量、周转量及再现市场的频率
"物以稀为贵"。摄影作品不是越古老价位就越高,存世量相对较大的摄影作品,学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美学价值都很高,但是它们的经济价值并不一定高。有些摄影作品种类本身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它们在市场上的周转量却非常快,让投资者的感觉它们的存世量也很大,造成这部分摄影作品的价值不高.所以,摄影作品再现市场的频率与摄影作品的升值幅度和升值率成反比:一般来说,摄影作品再现市场的频率越快,摄影作品升值的幅度越小,拍卖价格越低;摄影作品再现市场频率越慢,摄影作品升值的幅度就越大,拍卖价格就越高。
9、鉴定因素和技法对拍卖价格的影响
鉴定资料及鉴定对拍卖价格的影响非常大。经著名的、公正的、严谨的鉴定专家所鉴定的摄影作品,拍卖价格可能大幅度提高。摄影作品的风格和技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尺寸以及选材等硬性指标也直接影响摄影作品的市场价值。
三、 当前摄影作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愈来愈强烈。摄影家创作的摄影作品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出现了摄影作品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一)摄影作品市场经营存在的不平衡问题
1、区域性摄影作品供求不平衡
摄影作品在不同地区的摄影作品市场上,供给量与需求量严重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矛盾。由于摄影基础设施和摄影作品市场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摄影基础设施薄弱,摄影作品极度缺乏,从而出现了几个大城市图片库、图片库供给能力过剩,中小城市和农村却很少或没有,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水平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
2、摄影作品层次性供求不平衡
不同层次的摄影作品在供给和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摄影作品供求构成上的不平衡。通俗的临摹品、装饰品大量增加,而面对较高层次的严肃摄影作品则很少有人问津。在摄影作品市场上大多商人不考虑文化层次的发展和提升,赝品充斥市场,而高雅摄影作品却供给不足,导致不同层次摄影作品供求结构上的矛盾日益突出。
3、 摄影家自产自销活动比较普遍
摄影家自产自销是小农经济行为和大生产经济状态不相适应问题的表现。摄影家应把主要精力用在制作作品上,销售是图片库、图片库的任务。所以说建立规范的摄影作品市场,搭建摄影家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组成和国际接轨的摄影中介机构是摄影作品市场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缺乏摄影经纪人制度问题
摄影作品经营者是摄影作品市场运行机制中极为重要的角色。摄影经纪人是从摄影家手中购得作品再进行转卖,或从收藏家手中购得后再卖出赚取一定的差价的人和机构。他们开设图片库、图片库、摄影作品公司代销摄影作品,或将摄影作品推荐至拍卖会、艺术博览会进行展卖。目前的摄影作品市场形成过程过快,带有相当程度的突发性和自发性。由于经营摄影作品的利润大,各行各业一拥而上。许多单位和个人并不具备经营条件,为了赚钱也纷纷办起了各种名目的图片库,不少待业人员也摆起各种画摊,使市场急速膨胀,形成"突发性繁荣"。由于管理工作一度滞后,不少地方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一些不法商贩混入市场,钻管理法规不严密的空子,利用种种非法手段坑骗客户,牟取不义之财。低档图片充斥市场,伪造、假冒图片泛滥成灾,外商直接和摄影家私下交易,地下黑店活动猖獗,使摄影作品市场在相当程度上处于热、滥、乱的无序状态。
国营骨干专业摄影单位所办图片库,由于旧体制的束缚和缺乏经营人才,在这种被扭曲的竞争中,常处于被动局面。摄影家面对伪劣制品的冲击也显得束手无策,叫苦不迭。市场上所见多为低档图片,数量很多,导致供大于求,少人问津。许多图片库只顾眼前卖照片赚钱的短期利益,很少有人从长期利益考虑。少数有眼光的图片库限于财力也难以有所作为。眼下国内文化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尚不完善,这些都使多数图片库目前难于充当摄影家经纪代理人的角色。
(三)图片库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各种图片库1000余家,但实际上多数属于摄影作品的寄卖店,这种寄卖店只是摄影作品市场中的最低级交易方式,不能代表摄影作品市场的发展趋势, 也不是摄影作品市场的主流。但可以看到以代理为主的摄影作品经纪公司和图片库正在崛起,发展速度很快,这些按照现代市场规则运作的图片库,应该成为摄影作品市场的主体。而市场的起点较低,中国图片库业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

1、 图片库的生存空间狭小
随着摄影作品拍卖市场近几年的兴起,也给图片库带来很大冲击,拍卖行一般有雄厚的资金背景和专业人才,收购潜力大,对有影响的摄影家作品,在宣传上也不惜重金,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摄影投资。加上频繁举行的小型拍卖活动,使得中低档次的作品也找到了出路,与图片库的竞争激烈。而目前国内图片库的规模、实力还远不能和这些拍卖公司抗衡,很多图片库多因经济问题,很难承担起代理宣传摄影家的职责,只是通过代销或经营其他项目来维持开支。
2、 私人交易带来的冲击
摄影家对图片库缺乏信任,他们更多的愿意直接面对摄影投资者而非中介者,因为不是所有的图片库都有能力为摄影家出影集、办画展,这就失去摄影家对图片库的吸引力。另外图片库还要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使摄影家有种被剥削的感觉,宁可价钱低一些直接将作品出售给摄影投资者,省去许多税收上、佣金上的麻烦。私人交易的盛行给图片库的货源带来了危机,也使图片库失去一部分的摄影投资者。摄影家直接面对投资者使得摄影家本身可以制定价位,但这价位并不是市场普遍认可的,它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3、 海外图片库的激烈竞争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相继违规开办了多家外商投资的图片库。相比之下,国内图片库无论在实力还是经营策略上与之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很多海外图片库开始面向国内争夺国内有限的摄影投资市场,这些情况一方面给摄影作品市场带来活力和新的机遇,但同时也给刚刚起步的中国图片库业带来一定压力。
4、 图片库发展定位不准
目前我国的图片库行业在摄影作品市场中的功能、作用不明确,鱼龙混杂,档次、层次不分明。大部分图片库对作品价格没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不知道将摄影作品供给哪些客户,形成一个图片库有几元钱的画,也有几万元摄影作品的局面。
5、 图片库缺乏良好的经济环境
目前摄影作品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对其价值的共识,注定了经营摄影作品的图片库不可能用摄影作品本身作为抵押而像其它行业一样从银行获得贷款。这使得摄影作品经营机构必须要有大量的周转资金,从而使图片库的发展、扩大规模都很困难。摄影作品的保值、升值的投资效益,也因此有所削弱,投资者的投资愿望也因此受限。
图片库业在摄影作品市场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应该说是衡量摄影作品市场发达、繁荣与否的重要标志。
(四)摄影作品拍卖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摄影作品拍卖业起步很晚,人们在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市场建设过程中,意识到运用和发掘这一国际上通行的经销方式,是一种创新和进步。但拍卖机构、参加拍卖的摄影家和收藏者对于拍卖的知识、规则、和技巧知之甚少,很多拍卖机构经验不足,仓促上阵,急功近利,拼命炒作,使得近几年摄影作品拍卖公司有盲目冒进的趋势。摄影作品拍卖行过多、过滥,影响市场有序的发展,也给已有的拍卖行带来很大压力。拍卖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客源和货源,采取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如雇托儿、哄抬价格的情况屡有发生,使得投资者对拍卖行信任度锐减。
四、建立我国完善的摄影作品市场新体系
(一)建立全国摄影作品交易市场 推出全国摄影作品交易市场指数
摄影作品市场的建立和健全,必须依靠正常的运行机制,有了正常的运行机制,摄影作品市场才能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被人们公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资源。摄影作品市场的信息包括摄影作品市场的组织结构、行情变化、竞争状态、市场容量、品质规格等方面的内容。获得广泛及时的信息是摄影作品市场良性运作的有效保证。一般的摄影作品市场往往因为没有相应的信息渠道而难以获知;同样对于摄影作品投资者而言,也没有提供全面的摄影作品市场摄影作品信息渠道,一般人要想依靠自身的能力来全面掌握摄影作品市场信息也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些缺陷却可以通过建立像上海、深圳股票交易市场一样,设立全国摄影作品交易市场,推出全国摄影作品交易市场指数。

全国摄影作品交易市场指数系统,是运用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综合分析方法,结合通货膨胀、市场利率变化等因素,对摄影作品的市场流通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历史行情数据和最新发生行情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交易行情、图片库销售、摄影作品博览会等)为分析依据,计算出个人作品市场行情的各个分析指标数据,然后根据个人指标数据综合计算出大盘指标数据。推算出摄影作品交易市场行情图表和运行规律,并以国际互联网为主要载体,配合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建立实时发布摄影作品市场行情图表的分析系统。反映摄影作品市场的即时行情及其动态指数走势,以此维护摄影家的经济利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为其提供投资指导,将对规范摄影作品市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为国家摄影作品市场管理部门提供翔实可靠的市场数据,并通过规范化的中国摄影作品投资交易市场管理,不断扩大中国摄影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建立全国摄影作品交易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广泛地搜集、掌握与摄影作品市场相关的各种信息,为图片库、投资者、评论家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通过对大量的摄影作品信息作甄别与梳理工作,传递出摄影作品市场信息,准确地反映摄影作品市场的行情、动态,为全国摄影作品交易市场交易者的投资决策提供相关数据,帮助交易者做出正确的判断。
全国摄影作品交易市场指数能够为摄影作品投资者提供摄影作品专业化服务,使摄影作品市场更加规范化,摄影作品投资更加理性化。因此,全国摄影作品交易市场不仅要体现极强的摄影作品专业知识,而且对该领域的市场交易规则、法律程序和交易技巧要有相当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利用自身优势,为咨询者提供诸如市场调研、背景调查、评估预测、真伪鉴别、法规咨询等多种专业化的咨询服务,使摄影作品投资者在摄影作品市场中有效地规避风险。
全国摄影作品交易市场可以提供客观而公正的市场投资策划。不直接参与具体的摄影作品交易,也无权代理委托进行摄影作品交易谈判,从而保证全国摄影作品交易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使摄影作品市场和摄影作品投资人之间更加有透明度。全国摄影作品交易市场中所提供的摄影作品市场价格一般都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同时对价格与摄影作品投资风险作预测评估,根据一定的科学依据而进行有效的信息服务。
互联网的出现使21世纪的信息传播发生了新的变化,它带来信息传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网络延伸到千家万户,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能在第一时间里出现在世界各地;它的信息拥有量是最大的。所以建立一个互联网全国摄影作品交易市场平台对摄影作品市场和摄影作品投资者来说都是很必要的,它能把摄影家、投资者和摄影作品市场的一切有效信息容纳在一个空间时段里,摄影作品投资者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交易摄影作品,了解中国以及国际上的摄影作品市场的动态行情。
(二)提高摄影批评家水平,完善摄影作品市场运行机制
摄影作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当它进入商品市场时,也就在具有艺术性的同时,具有了商品的属性。正常的摄影作品市场是将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并且产生利润。摄影作品市场的利润既然与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直接相联,那么,摄影批评对于摄影作品市场的作用和影响也就可想而知。因为一件摄影作品或一个摄影家摄影水平的高低,主要靠摄影批评家的鉴定、评估和认定。一个青年摄影家的作品,如果能得到一个批评家的好评,便有可能身价百倍。历史上名家的名作,其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就因为其"名"中,凝结了批评家和摄影史学家的劳动。所以,在市场机制比较健全的国家,未经批评家鉴别、评估和认定的摄影作品,一般是无法进入市场的,至少无法进入拍卖市场。即便进入日常销售摄影作品市场,也难以卖个好价钱。因此,摄影商和收藏家都极其重视批评家的意见,有的甚至还出高价聘请批评家作摄影顾问。

批评对于市场的作用主要有三条:一是评估产品,即正确地指出哪些摄影作品是真正有价值的,应该卖高价,哪些则相反。二是引导消费,即告诉投资者哪些作品是健康、高雅、有价值,因而值得购买和投资的。三是影响摄影作品市场,即对摄影作品市场经营者的投资取向、产品开发、价格标定、促销方式等等提出建设性和指导性意见。市场总是由买卖双方构成的,买卖双方在市场中都有投入,都希望回报。摄影家投入的是摄影劳动,希望得到以货币形式的社会承认作为回报;投资者投入的是购买力,希望得到效益享受回报。摄影家希望自己作品没有被低估,投资者则希望自己所购作品有升值空间,双方便都寄希望于批评家。
因此,摄影批评家介入市场的意义很大,它有可能是摄影作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导航仪。尤其是,当品味高雅、格调健康、确有摄影价值的作品,因坦诚、公正、严肃、高品位的批评家的介入,而获得较为丰厚的报酬时,其对摄影事业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它将引导投资者投入更多的资金去购买高品位的摄影作品,从而反过来促使营销者投入更多的资金去开发高品位的摄影作品,当然也会促使摄影家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创作高品位的摄影作品,这就促进了摄影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进入市场的摄影批评家应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权威性。权威性来自批评家长期的学术积累,另外也部分地来自摄影天赋和灵气。二是公正性,投资者之所以更信赖批评家而不是摄影商,就因为后者难免有"王婆卖瓜"的嫌疑。批评家即便接受摄影商的聘请,也应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品,拒绝撰写任何吹捧性的文章。三是介入市场的批评家应以最简明扼要和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投资者鉴别真伪,成为他们可信赖的知心朋友。
摄影批评家应介入市场又超然于市场,既对市场的营销有影响力,又不为市场所左右。当然,批评家的合法权益也应受到保护,他的劳动也应受到尊重。
(三)搞好摄影教育 提升摄影作品市场整体水平
摄影教育对摄影作品市场的影响,较之摄影批评更为直接,更多地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广义地说,批评也是一种教育,而且是一种联系实际的教育。但是,仅此一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进入市场的摄影家、投资者和收藏家,还必须接受更广泛更系统的摄影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影鉴赏能力。
鉴赏力是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的心灵之中判断美丑的一种内在尺度。这个内在尺度又有一个外在表现,即摄影修养。鉴赏力高的人表现出高雅、纯正的摄影修养,鉴赏力低的人表现出低级、庸俗的摄影格调。所以,摄影修养就像一面镜子,准确无误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他接受摄影教育的程度和摄影修养水平。如同马克思曾经说过的"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5-126页)。即"美是人们自身力量的体现"。
提高鉴赏力,培养敏感、纯正、全面摄影修养的唯一途径是摄影教育。摄影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也是一切文化摄影部门乃至全社会的事。摄影作品市场的经营者,即便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应在开展营销活动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进行和接受摄影教育。比如,在举行摄影作品展销会、拍卖活动、音乐会、电影周,或新片新剧上映上演时,同时举办各种摄影讲座,请有关学者和批评家作报告;或在宣传材料(如广告、海报、图录)中,附录批评家的意见和有关摄影史、摄影理论、美学理论资料,以帮助投资者理解、鉴别、选择、购买。这其实比一般商业广告更能起到促销作用。有条件的摄影企业,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系列讲座,或出版摄影刊物。

有志于进入摄影作品市场的人,应有意识地主动接受摄影教育。它能帮助你更好地享有摄影作品,至少能帮助你在购买或代理摄影作品时不至于"上当受骗"。这里需要的主要是摄影史和摄影理论、美学理论方面的教育。摄影史的教育能增加感性经验,摄影理论的教育能提高学术水平,其共同目的则是提高摄影修养,摄影修养是摄影鉴赏力的内在依据,摄影鉴赏力是摄影修养的外在表现。修养高,鉴赏力就高,摄影修养也就高雅、纯正,也就能更好地进入市场。
(四)加强摄影作品市场法制建设,保护摄影作品市场健康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摄影教育和摄影批评,对摄影作品市场都是一?quot;软控制",即非强制性控制。为确保摄影作品市场朝着健康、健全和完善的方向发展,以保护国家、民族、公民的合法权益和摄影事业发展,还必须对其进行"硬控制",即强制性控制,这就是摄影法规。在建立摄影作品市场的同时,制订和完善与摄影作品市场相关的法规,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摄影作品市场的立法工作亟待加强,立法层次亟待提高。
摄影作品市场相关的法规首要的是著作权的保护。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人身权是指与摄影家身份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财产权是指以各种方式利用摄影作品获得物质利益的权利,又叫经济权利,包括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关于著作权的保护(包括归属、限制和许可使用),我国已于199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1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1992年先后加入了两个版权保护国际公约,即《保护文学摄影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立法工作基本完善。
1、 摄影创作的保护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摄影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事实上这一自由常常受到不应有的干扰和限制,状告摄影家侵权(如侵犯肖像权名誉权)的案件时有发生,使用这些作品的出版部门和商业机构也大受牵连,因此有必要尽早颁布《摄影创作管理办法》,对摄影创作中涉及的有关法律问题相应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
2、 摄影批评的保护
为了维护批评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批评家必须不留情面地对某些低劣庸俗的作品提出否定性和批判性意见,这必将影响某些人的市场收入,有可能被指控为诽谤罪和损害名誉罪。因此有必要制定《摄影批评管理办法》,对摄影批评做出科学界定,以保护批评家的言论自由的合法权益。
3、 摄影投资的保护
摄影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的认定十分重要。投资者如购买了赝品或伪劣产品,应如何投诉,司法部门应如何审理,应有法律规定。
4、 国宝级摄影作品的保护
国宝级摄影作品有的是文物,有的不是文物(如当代摄影大师的作品),不能完全援引文物保护法规,任其流失或进入国际摄影作品市场,造成国家和民族文化资源的损失,因此也应有相关的法规予以保护。
5、 反对精神污染的法律法规
新闻出版署1988年颁布的《关于认定淫秽及色情出版物的暂行规定》。这里的关键是"精神污染"的界定,既必须科学合理,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就会妨碍公民的创作自由和言论自由。随着摄影作品市场的逐步繁荣和发展,相关法律问题会不断涌现,摄影作品市场的立法,将会越来越迫切,制定和颁布《摄影交易管理办法》、《摄影投资管理办法》、《摄影赞助管理办法》、《摄影收藏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摄影立法和摄影作品市场立法的目的,是鼓励和保护有益于民族文化和人类进步的摄影创作、摄影传播和摄影批评,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摄影事业;促进摄影贸易,加强文化交流,繁荣摄影作品市场;增加摄影投资,搞好文化积累。
(五)培养摄影经纪人,建立摄影经纪人经营制度
加强摄影教育、提高摄影经纪人对摄影作品市场的认识,培育摄影投资市场。交易行为要通过法人才合法,才能对摄影投资者和摄影家负责,市场才能规范,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人资格的摄影经纪人通过宣传、包装、发掘有潜力的摄影家,实现摄影家的追求,引导市场的审美倾向,依法进行摄影作品交易,是市场规范化的标志。摄影经纪人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国家、摄影投资者、摄影家的利益同时受到保护。
培育摄影投资市场是建立、健全摄影作品市场的核心,建立健全摄影作品市场,成立摄影经纪人队伍是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国内的摄影投资还没有形成市场,一部分人投资目的是寄望于摄影作品保值和升值获得更多的利润;也有一部分人并不懂摄影,因收入的暴涨有很强的消费欲望,以巨额资金投资摄影作品不是出于收藏目的。而有一批真正的收藏者由于经济状况、居住环境、信息等方面的原因购不到需要的摄影作品。所以,前两种这样的摄影投资者是不成熟、不稳定的,很难形成市场。因此,应该开展对全社会的摄影培育和引导宣传工作。提高摄影经纪人鉴赏力,建立摄影经纪人经营制度是当务之急。
在摄影作品逐步走向市场和摄影作品市场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摄影经纪人活动的市场空间和容量将更加广阔和增大。摄影经纪人惟有不断强化自身素质,熟悉掌握摄影作品市场经纪的行规和要领,明确摄影经纪人的职业角色,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注重摄影经纪人的品牌形象,运用摄影经纪人的营运策略,借鉴国外摄影经纪人的成功经验,适时推出更多的摄影精品,组织更多的摄影交流,才能更快地融入这一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文化摄影作品市场之中。
摄影作品市场属于特殊的文化市场。摄影家对摄影作品市场交流不是行家,即使有些摄影家有一定的市场意识,也不会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摄影作品市场运作。他们要么专心于摄影的创作,要么投身于摄影作品市场的经营。因此,摄影经纪人以其对摄影的熟悉和对摄影作品市场运作的掌握,独立于摄影作品市场的供需之间,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等不同身份,凭借广播、电视、书报等各种媒体,发挥摄影经纪人优势,为摄影投资者提供更多摄影作品资源,为摄影家提供更多选择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全球化程度的增强,对摄影经纪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既能够为摄影经纪人提供文化资源选择的机遇,增加经纪代理的机会,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容量,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摄影经纪人经验,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来自走向国际市场的挑战,来自摄影经纪人自身的挑战。
(六)完善摄影作品市场的税收政策,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摄影作品经营企业的税收政策,没有反映知识产权的特性,只是按一般商品和商业企业的共性纳税的。比如海关关税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差额太大;图片库、画店的营业税和它所要担负的摄影家个人所得税等都没有反映真实的经营行为状况;拍卖企业的双重纳税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否则,造成摄影家和经营机构对税收的抵触情绪,不利于税收的有效完成。另外对收藏或捐献摄影作品也没有特别的优惠政策,很难形成社会对参与摄影作品市场的热情。所以应该尽快完善摄影作品税收方面的政策。如对摄影作品经营实行减税、甚至是免税,或规定建筑的预算中有一定比例是艺术投资的预算、企业收藏的摄影作品属于固定资产、收购摄影作品可免税或抵税等等。这方面在全世界很多国家是有很好的经验,例如:美国、日本等对企业购买摄影作品实行所得税部分减免。这些做法对开拓国内及国际摄影作品市场都很必要。

五、我国摄影作品市场的投资前景分析
从全国范围来说,投入购买摄影作品的总资金的绝对数已相当可观,但是这些不足以说明中国已形成摄影作品市场或摄影投资市场。从质量上看,这些"摄影作品"绝大部分都是用于室内装饰或礼物馈赠的消费品,所以因其摄影作品质的特点不具备可作为财富载体。而且当前处于初级阶段的摄影作品市场,其价格体系相当混乱,平均价格普遍高于、有的甚至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不少收藏家喜欢追逐拍卖热点,什么有名买什么,使收藏难以形成体系。
中国尚未建立真正的摄影作品市场的最主要原因是金融界与集团资本至今尚未介入摄影投资市场,而真正的摄影投资市场和金融家、实业家、财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或其他形式的资本集团大多不同程度地涉足其中,而且投入往往是相当巨大的。纵观欧美或东南亚的发达国家摄影作品投资市场的发展过程,无一例外的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将导致境外金融资本、股市资本和保险业资金的逐步进入,不排除他们与国内资本集团一起来重建中国摄影投资市场的可能性。现存的摄影作品市场必将面临整改、转型、资金重组等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原先的摄影投资家们手中的收藏品亦将经受新市场的考验,他们原先投入的资金可能将大幅度地升值或贬值,同时,一批新的摄影作品投资家与收藏家将会出现。
中国目前有很多摄影家,但哪些是优秀的、有潜质的,这就需要有非常熟悉摄影史与摄影鉴赏能力的摄影策划专家来发现、包装与推介。能进入摄影史的摄影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才有资格成为财富增长的载体,才能充当资金运作与社会财富再分配的筹码,这样的人对摄影投资家们十分重要。此外,中国目前的真正的收藏家还相当少,目前的竞争尚不激烈,摄影作品市场的格局难以建立。所以培养与发展收藏家是一件重要工作,要有步骤地采取相应措施。
近百年来,中国摄影家们一直在传统与创新、保守与求变之中苦苦挣扎。现代摄影代表中国摄影的未来。目前它们在国内尚未被充分关注,有的虽已在国际上初露头角,但总的说来还是价格较低,是很有潜力的,今后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必将成为最重要组成部分。
摄影作品市场的发展,受经济学普遍规律的支配,有生产、消费、流通的经济关系问题。摄影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其摄影作品最终要以某种形式进入流通领域,供广大人民群众消费。摄影作品市场的最终目标就是完善和健全摄影作品和摄影劳务的流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摄影家是劳动生产者。生产需要生产资料,生产者需要生活资料,也就是说摄影需要投资。通过摄影作品市场进行投资,可以避免官僚主义的决策、指挥和干预,避免将长官意志强加于摄影家。更能体现对摄影家的尊重,更能体现摄影家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也能给摄影家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使他们从经济困境中解脱出来。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摄影作品市场可以起到满足消费、促进流通、增加摄影投资和解放摄影生产力的作用。在正常的摄影作品市场中,摄影作品的艺术性和商品性是统一的,而且统一于艺术性。也就是说,一件摄影作品的艺术性越高,它的售价也就应该越高,当然相应地市场利润也就越高。摄影作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因此不能把摄影作品市场简单地等同于物质产品市场。在摄影作品市场中,商业性与摄影性并存。摄影作品市场的正确导向,是将摄影作品和摄影劳务的摄影价值合理地转化为经济价值,以扩大摄影再生产,保障摄影家、投资家、收藏家、经纪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文化管理政策指导,运用摄影批评、摄影教育和法制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提高我国当代摄影作品商业性及市场化的程度,以保证摄影作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5页 人民出版社
《中国统计年鉴》 1986年--2002年 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大典》 海南出版社
《中国摄影》杂志 1995年--2003年
《中国摄影报》 1990年--2003年
清华大学报刊论文数据库的有关文章
人民大学报刊论文数据库的有关文章




上一篇中国摄影发展新时代的里程碑--论第20届全国影展作品分类方法的理性价值

下一篇技术美学在摄影活动中的体现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