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瓷器网

   “摄影发展了,摄影收藏反而要消亡?”这个听起来有些悖反的论点,在一次推心置腹、头脑风暴的艺术研讨活动中发出。3月9日,在何香凝美术馆举行的“从卡拉汉到杰夫·昆斯———来自靳宏伟的收藏”和“从《新摄影》到‘摄影奖’———来自三影堂收藏作品展”作为“灵光与后灵光———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之中“收藏展”的两个部分,通过巡展方式呈现了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语言在当代的发展水平,而由展览派生的研讨活动,也是将讨论焦点集中在“未来摄影会怎么样”这个核心议题上。

一幅幅摄影家们精心收藏、精心遴选的照片,实属茫茫摄影之海中,大浪淘沙的影像精品。不过,这些精品是否要随着数码摄影、数码复制技术的高度发展,而由稀缺的大师之作变为人手皆有的廉价照片了呢?

在这个充斥着数字化的时代,任何一张摄影作品都可以被轻易复制,若是每一幅经典之作都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那摄影如何维持它的稀缺性、保证它的收藏价值?自媒体时代下,摄影的“全民互动”与摄影的“高端收藏”之间,是否存在隐性的冲突?

未来的摄影,人人皆可参与,人人都可能是摄影大师

作为摄影展的子活动之一,3月9日下午,一场名为“本土与西方———再谈摄影收藏”的艺术研讨活动在何香凝美术馆同步打响,刘铮、荣荣、靳宏伟、付羽等中国摄影圈、摄影收藏界的前沿分子,以坐而论道的方式,围绕“当代摄影”这个话题,多角度剖析了这门图像创作艺术的未来出路。

身为“三影堂收藏作品展”的参展者,摄影艺术家刘铮对中国近20年的摄影艺术发展轨迹作了一个扫描:“短短20年,中国的摄影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初在中国主要是新闻摄影和纪录摄影占主要地位的时期,而如今,观念摄影已经十分流行……但与之相对应的国际摄影界,15年来在思想、学术水平的发展都陷入了瓶颈……不过,近几年全球摄影又迎来一次革命性的改变,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催动摄影不断与其他媒介积极结合———网络、手机、微博、微信……高端通讯、图像摄录技术的出现,让摄影原有的元素遭到了致命打击,摄影的内涵和形式也发生蜕变。”

在新技术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摄影艺术中来,每个人都能瞬间成为被人牢记、敬仰的大师。“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影像,每个人每一时每一刻都跟摄影发生关系,它的地域性、主体性、技术层面都受到了改变,传播性、时效性也发生了改变,现在,重要的新闻照片也是手机拍摄,没有人置疑它的拍摄技术粗糙,我觉得摄影这个名词其实作为一个艺术研究来说,它已经结束了,下面开始的是摄影技术已经完全融汇到多媒体的艺术创作中,成为多媒体艺术的一部分,摄影将不复存在,而是已经以无形的样态进入我们的生活。”刘铮对近年日盛的“摄影灭亡论”做了一个中立而独到的阐释。

部分中国摄影家作品已纳入世界摄影收藏循环体系

如刘铮所乐观预计的那样,近年不少“自媒体式”的摄影家崭露头角,摄影渐渐演变成一种“零门槛”的全民创作活动,但这也衍生出一个悖论———若是人人都能拍照,每一张照片都可以被复制、被公开、被传播,那照片本身还有“收藏价值”可言吗?

在传统的收藏体系中,珠宝、玉石、传统书画、古典雕塑、名家手稿等选项是雷打不动的收藏热门,它们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唯一性”和“稀缺性”上,不过,在新媒体时代下,数码科技的高度发展,让“照片”几乎成为了随时随地皆可无限复制的东西,在此时的语境下讨论“摄影收藏”是否有些白费唇舌之嫌?

当代,摄影收藏的空间和条件到底在哪里?对照欧美“摄影收藏”的发展轨迹: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当地便陆续兴起一批“摄影画廊”,他们将照片当成绘画作品一样展售,便促成了最早的摄影收藏市场。正如资深摄影师付羽在会谈中所说:“摄影出现的时候,摄影实际上是达成了绘画的愿望,如果没有摄影,画画是想画成照片的,每一代材料的审美习惯都是向上一代看齐的。”当年摄影画廊的兴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照片成像逼真、高效纪实,而这些在当时看来十分稀缺的特性,在新媒体时代的创作语境中已经成了“小儿科”,如果你所收藏的某一幅照片,世界上可能有千千万万个一模一样的复制品,这样的“收藏”还有何意义?

对于“照片可复制论”,付羽认为即使在多媒体时代下,数码科技所能复制的也只是照片的“样式”而不是“灵魂”。“把摄影作为手段的当代艺术和以摄影本身为目的的摄影当中是不一样的,这个观点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成为国际艺术界的共识。同一张底片的再次放大,效果的可预测性远低于版画的可预测性,连续手工放大照片是没办法做到一样的,‘同底’的‘不同版’照片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而现在即使是数码复制,也做不到‘一模一样’……另外,摄影艺术家本身也不十分纠结于‘限量’的问题,而现在艺术界也公认的一点是———一张摄影作品得到广泛传播,被更多人享有的同时,也不会稀释最早照片的价值。”

也就是说,摄影作品的“唯一性”和“稀缺性”依旧存在。而在资深摄影收藏家靳宏伟看来,解决了“收藏价值”的问题后,下一步便要从可操作性层面上探讨中国怎样建立成熟的摄影收藏体系。“美国收藏真正‘起飞’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靠几个顶尖摄影家把整个行业托起,但这种几个人带旺一个收藏行业的模式,在新媒体时代下能否重现呢?”据靳宏伟介绍,目前中国已有十余位当代摄影家进入了世界摄影收藏的循环体系,这些已经确定“国际地位”的摄影家,将成为中国摄影收藏行业兴起的关键后劲。

“从卡拉汉到杰夫·昆斯———来自靳宏伟的收藏”策展人蔡萌则认为,摄影收藏体系能否建立的关键在于序列和结构,“如果形成了序列和结构,也就是说能具备一定的主题性、相关性和逻辑性,很多大型的博物馆、美术馆都会等着你把它(照片系列)捐出来。不过,虽然中国目前号称有8000万人在搞摄影,但真正试图将摄影纳入收藏体系中的人才却十分稀少,这个狭小的圈子应该有所扩容”。




上一篇专访古玩鉴赏专家蔡国声:民间藏品九成是假货

下一篇从《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看中国艺术品市场现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