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当这个瞬间来临时,周围的诸种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最为协调的几何形态,并显示出某一事件的完整面貌。这个瞬息即逝的瞬间,就是决定性的瞬间。摄影就是能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准确地抓住各项因素都达到完美状态的最关键的一刻,并把这一特定瞬间固定下来。”这就是法国纪实摄影大师布勒松〝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理念物语。所谓"决定性瞬间",其实就是在千变万化的人的活动中抓住快门机会,获得情感高潮或动态高峰。 
这当然非常理想。但是,当我们对摄影史上“快照美学”理论进行关照的时候,发现许多很有摄影个性的影像不属于“决定性瞬间”的范围。它们不具备“任何一个元素都恰好在决定性的巧妙状态之下”,但它们确实很有即时的独特性格,很有不可取代的形象价值。你明明知道摄影者犯了常规法则的“错误”,但同时也有效地表达了作者有含义的目的,你只能说他框取的不是决定性的瞬间,姑且把它们归入“非决定性瞬间”.它们同样具有丰厚独到的美学价值。
卡蒂尔.布列松于1952年提出了著名的"决定性瞬间"理论,要求在画面在内容和形式上完美的记录下人间美好的瞬间,于是这个理论得到了摄影世界的追捧.想想布列松他本身学过绘画,所以这个理论也是他基于绘画考虑的结果,所以也就不怎么奇怪了!但就在这个理论风行之际,罗伯特.弗兰克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说:"我不希望扑捉"决定性的瞬间",世界在飞快的转动,世界也不是完美的."由此有人极力推崇罗伯特,认为罗伯特的想法更接近事物和摄影本质的功能,它不是绘画构图的延续或模仿,而是摄影本身的意义.
决定性瞬间,由于它独树一帜的理论和令人折服的实践,使这一观点风靡世界影坛,对各种风格的摄影流派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确实,抓取〝决定行瞬间〞的人像照片生动、感人、美妙,充分体现了摄影快捷和真实的特性,由于抓住了人物神态和事件的高潮,把最美妙的一瞬摄取了下来,所以往往也最具有表现力,并且也最能打动人心。
当然,唯美派、现代派等摄影流派同样以其感人的作品让人叹为观止,他们和布勒松所侧重的方面不一样,谁也不可代替谁。但"决定性瞬间"在选择摄影的特长这一点上,对其他流派都有很大的选择和借鉴。下面就此不同观念笔者做一下分析及总结:
一,决 定 性 瞬 间
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的抓拍摄影大师——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1908年生于法国塞纳马思省。作为时代不可缺少的见证人,他用激情去拍摄二十世纪,以他博学的目光去记录人类的活动与文明。他的许多作品通过普通人生活的场面而反映了难忘的历史片段。他创立了摄影美学理论的核心。1952年,布勒松以“决定性瞬间”为书名和序言标题,出版了他的摄影作品选集。此后,“决定性瞬间”便成为欧美各国乃至世界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摄影金科玉律与摄影美学经典
他在展览开幕式上接受采访时说,“对我最重要的是摄影所表达的情感。直觉是不能缺少的,但必须要经过培养,而设计则是任何摄影的基础。无政府主义是一种特性,并不是人们通常想象的混乱状态。我是一个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者。爱与革命是我创作的源泉。”
1948年至1950年期间,布勒松在东方的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渡过了三年,在中国居住的一年中,有六个月是在国民党垮台之前,六个月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初。特别是1949年他在中国期间所抓拍的上海抢购黄金风潮和国民党末日等照片,忠实记录蒋家王朝覆灭和中国人民斗争伟大胜利。这些作品现已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
布勒松的摄影作品,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拍摄得十分自然,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在拍摄过程中,他从来不对拍摄的对象进行摆布和干涉。他说:“安排出来的照片是没有生命力的,很容易被人遗忘。”针对某些喜欢带着预定的设想在生活中摆布的人,布勒松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拍摄照片,应该尊重现实,现实生活往往比我们头脑中所想象的要丰富的多!”因此,布勒松的摄影方法就是现实生活中进行快速的抓拍。他是举世公认的抓拍大师。
布勒松说:“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决定性瞬间。当这个瞬间来临时,周围的诸种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有意义最为协调的几何形态,并显示出来一事件的完整面貌。”“抓取”在实质上就是对瞬间的选择,布勒松是有史以来把握瞬间的巨匠,在他拍摄的照片中,任何一个细节都恰好在“决定性”的情况之下,因此,他的作品令人感到无法再剪裁。而且布勒松不仅仅满足于抓住那个“最好一瞬”,他还要通过这个瞬间,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
关于自己的作品,卡蒂埃--布列松曾说:“首先,我渴望用一幅照片去捕捉正展现在我眼前的某种局势的全部本质------拍摄意味着记录——同时和在若干分之一秒内——事实本身和视觉看到的形式的严密组织,而形式将赋予它意义。这是把人们的头、人们的眼睛和人们的心置于同一轴线上。”这就是他的摄影哲学。
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间”——揭示事物本质的一刹那——的美学理论,对摄影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认为摄影家必须同环境融为一体,这样就不致影响被摄对象的行为,有助于悄悄地偷拍和不引人注意。长期以来,也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之一。
二,布列松摄影作品欣赏
1.柏林墙边(1963) 。德国柏林东西分别占领十六年后,东柏林方面于1961年8月12日至13日工资突击建功立业立起柏林墙,其目的是防止西方的渗透和干扰。布列松的这个镜头,表现三个柏林人站在一个高台上,观看墙那边的情景。
2.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坚持的基本手段。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拍摄对象。
3.此照之所摄,是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4.轧金子(1949,上海) 此照片摄于四十年代的上海。剧照的通货膨胀使百姓手中的纸币几乎成为废纸。为此人们疯狂地挤在银行门口,企图兑换一点较可靠的黄金。上海人称之为“轧金子”。
5.门里门外(1949,北京) 门里坐着富态的老板,门外石阶上坐着辛劳一天的雇工,在吃着窝头、咸菜、小米粥——当时北京劳动者最普遍的一日三餐。不同的人物身份和境遇鲜明而突出,足见布列松的抓拍功力。
15.田野景色(1968,法国) 布列松所拍的照片,并不是每一幅都有深刻的含意。有些是对形式美的注重和讲究。右图:1952年在意大利拍摄的街头小景,路边的铁栏、街面上的行人,以及一级的台阶,既富有层次,又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上图:1968年在法国所拍摄的田野景色,高耸的树林,笔直的道路,S形的透视消失点,不论是线条,还是黑灰白影调,都给人以统一协调之感。
三, 非 决 定 性 瞬 间
布勒松和弗兰克在摄影发展历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人物,正因为布勒松提出了“决定性瞬间”,从而就又有弗兰克的“非决定瞬间”,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拍摄方法,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念。
决定性瞬问的表现手法源于绘画,黑格尔在论及绘画表现瞬间时曾说过:“绘画不能像诗或音乐那样把一种情境、事件或动作表现为先后继承的变化,而是只能抓住某一顷刻。从此可以见出一个简单的道理:情境或动作的整体或精华必须通过这一顷刻表现出来,所以画家必须找到这样的一瞬间,其中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由于摄影和绘画的共同之处,都是以平面的瞬间为表现形式,选择决定性的瞬间也就成为许多摄影者孜孜追求的主要目标。
为了使按下快门的一瞬所呈现的形象在观众的欣赏中百分之百地起作用,让观众尽可能判断和理解事物的全部内涵,,以及用妙趣横生又极富典型意义的照片征服千百万观众,似乎摄影典型性的瞬间表现手法已成为不容置疑的圭臬。
然而事实并非那么简单,摄影毕竟不是绘画,不能每时每刻像绘画那样在画布上惨淡经营地构建完美的典型瞬间。而且,一旦处理不好,过于完美典型的瞬问反而失去摄影所固有的真实、自然、鲜活的个性。所以,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有个性的摄影家开始独辟蹊径,一反决定性瞬间的创作方式,通过极其随意的眼光观察这个平凡的世界,以表面上看去不经意的一瞥融入摄影家对人生的独特见解。美国摄影家罗逊伯格就提出了摄影必须“拒绝完美”的口号,
令人不得不对摄影的决定性瞬间的理论重新进行思考。同时,一些更有胆识的摄影家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尝试,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美国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这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摄影史上耸立了30年的著名纪实摄影家,曾因于1959年在美国出版发行的《美国人》而名噪天下。在这本摄影集中,他以独特的目光观察生活在周围的形形色色的美国人,从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将美国人的生活状态表现得有时甚至是“不堪入目”,加上广角镜的运用,不完整构图的出现,使决定性的瞬间在画面中找不到丝毫的影子,从而确立了非决定性瞬间的著名理论和创作方式。影集一出版,在美国人中间几乎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无法理解自己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的杂乱无章和不成体统,继而群起攻之,几乎使弗兰克陷入了灭顶之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弗兰克的深刻之处,看到非决定性瞬间对开拓摄影艺术创作领域的重要性,也因此让摄影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弗兰克1924年出生于瑞士的苏黎世。他从16岁起就已经步入瑞士的摄影界,接受过严格的摄影专业训练。1954年,他申请古根海姆奖金以图对美国文化与美国人作一番视觉考察。他在由沃克·埃文斯作介绍人的申请书中写道,他的目的是通过摄影这一方式“观察与记录加入美国国籍的人们在美国发现的、诞生于这个土地并正在向外扩展的文化所具有的意义”。他说,自己“要制作真正的当代的记录,而这种记录的视觉冲击甚至将使文字说明显得无用”。在申请成功后,弗兰克这个古根海姆奖金史上第一个外国人获得者于1955-1956年的两年驾着一辆破旧的二手车遍游美国大地,对美国进行“通过视觉的文明研究”。尽管中周游美国大地,但他的主要拍摄地点多为大城市,如纽约、洛杉矶、底特律、芝加哥等地。弗兰克以一个“异邦人”的清醒的旁观,对美国的都市文明做了深入的观察。他在给他的双亲的信中写道:“我努力工作并不是仅仅为了拍照,而是为了在我的美国照片中给出一种观点。——美国是一个有趣的国家,但这里有许多我不喜欢并且绝对不会接受的事物。我也试着在照片中展示这些”。经过两年时间的拍摄,他从两万多张底片中选出了83张照片结集为一本名为《美国人》的摄影集。但这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摄影集首先是在法国出版的。
1958年出版的法文版《美国人》并不像后来于1959年在美国出版的英文版那样具有一本正规的摄影作品集的形式。法文版《美国人》的基本样式是左面登载如西蒙娜·德·波伏娃、亚伯拉罕·林肯、安德烈·莫洛亚、约翰·斯坦贝克、亨利·米勒等这样的古今名人所写的“美国及美国人论”,同时还登载了大量的有关美国的各种各样的图表与统计数字。而书的右面才是由罗伯特·弗兰克拍摄的美国照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仅仅把他的《美国人》看成是摄影史上的伟大成就似乎有低估了他的作品的危险。他的这一作品实际上可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批评。1959年,《美国人》出版了美国版。此书刚一露面,即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技术至上论者认为他的照片在技术上尚未合格,许多照片焦点不实,构图不严谨,而一些保守派卫道士则认为他无视美国的“光明”,以一种充满恶意的眼光拍摄了美国,激烈者甚至给他贴上“共产主义”、“反美”的标签。然而,时间已经证明,他的《美国人》已经成为图示处于拜金热潮与冷战恐惧下的美国人的焦虑、不安、冷漠、疏离的最好图像。他的照片直如一种先知般的影像预言,道破了美国的精神荒芜的实相,使1950年代美国的光明、自信与欢乐显出一种病态。
《美国人》出版后,弗兰克开始转向了电影拍摄。他拍摄的一系列电影极具实验性质,成为当时反主流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到1972年,他才出版了第二部摄影作品集《我的手的诗》,这是由东京的一个名叫元村和彦的人出版的。从那时起,他开始逐渐地与摄影再次握手。但也重现江湖时,摄影风格已经大变。他的作品形式不是以前的独幅照片形式,而是电影胶片中的几个连续画面的组合,画面中还加上了一些意味暧昧的文字,影像趋于神秘封闭,显示了他对摄影的一些新思考。1969年,他离开纽约移居到加拿大的诺瓦·斯科迪亚。1985年,德国摄影协会授予他恩里希·萨尔蒙奖,表彰他对摄影的杰出贡献。1990年,他将自己的大量底片(三千多卷)、小样、工作照、展览照片等捐赠给华盛顿国立美术馆。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为此设立了“罗伯特·弗兰克收藏”。1994年,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举办了名为《搬出》(Moving Out)的罗伯特·弗兰克回顾展,为这位现代摄影的“教父”的艺术生涯作了全面总结。弗兰克的独特的影像摄影已经成为当代摄影最肥沃的精神养料,已经并正在给后来者以不断的丰润滋养。
弗兰克说:“我只是不断地拍摄照片,不断地寻找”。他以自己的纤细敏感的心灵去感应、邂逅都市的神秘。他认为摄影的“作用是传达(现实)的本质、形态与气氛。当这些要素很好地平衡时,被摄体的魅力与本性就浮现了”。他似乎让人感到他的责任就是呈现笼罩在被摄物表面之下的神秘性,给生活以一种新的视觉启示。他用自己的作品告诉我们,摄影家可以以“自然的眼光”去发现在现实中偶然探头的、只与个人经验有关的“偶然的真实”是一种巨大的幸福。
四, “非决定性瞬间”拓展了新的美学价值取向
世界摄影艺术史的发展都是从画意摄影起步的,但画意美学对中国摄影艺术的影响比起西方来说是更为深刻。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地把摄影缠留在模仿绘画的狭窄领地,整个民族对画意和唯美的心理需求非常自觉。直至近二十年来中国纪实摄影一波接一波地滚动式发展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随社会经济进发而带来的生活快照的普及,才慢慢使国人对传统审美的价值取向有所松动。今天,当你为一幅带有即时标记的摄影构成或一个截取“非决定性瞬间”的框格而产生莫名的感动的时候,
你已经不感到奇怪了,你也不怀疑这“没有规矩”的“作品”的审美价值了。 “非决定性瞬间”加重了摄影美学的价值筹码。
如果我们不把“非决定性瞬间”的微妙美感放入摄影审美的领域,那么摄影艺术的天地确实是连让摄影翻个身的空间都没有了。“瞬间变数”是摄影构成所独有的特定即时标记,它随身携带的真时性、现场感、时空变幻及框架张力等“贵族血统”,是摄影方式立足艺术之林的特别身份证。其可能引发的审美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它将为摄影的美学价值加上一道特殊的保险。
一个“在美国的外国人”改变了美国摄影,不,改变了世界摄影的方向。《美国人》曾被称为现代摄影的“圣经”。
  弗兰克更多的关注被人们忽视的那些日常生活中没有戏剧性和稀疏平常的林林总总。他提出“非决定瞬间”就是提倡摄影家的个性,敏锐的观察力比几何审美价值更重要。因此摄影家必须独具慧眼,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把毫无意义的景物变得具有意义。用一句中国的老话说:化迂腐为神奇。
五,结 论
因此,有人认为布列松伟大,但封闭."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摄影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如果没有布列松在前面的开拓(开拓即属于"开放性的"),便没有后来弗兰克的"伟大".这是史论和批评的常识.
如果弗兰克真说了:"你会发现布列松除了对构图和画面,对其它的事物一点感受也没有." 我也不认为他说的就准确. 其实他们两个的摄影成就之间,带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布勒松这位曾参加过地下抵抗运动的摄影家,以他抓拍的摄影实践,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结构了运动物体的形状、表情和内容,这种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并在其中提炼出审美情趣的本领,为摄影人提供了一种拍摄方法和审美观念。
弗兰克所处在的20世纪50年代,它是以一个移民者的眼光看收容他的美国,在琐碎的外表透析内部的被常人忽视的真实。弗兰克深刻之处就在于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主观批判意识。他的摄影实践,开阔了纪实摄影的空间,建立了快照式的即兴美学观念。
艺术没有之最,有的是价值。就像文艺复兴的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谁最伟大呢?在审美上一个风格壮美,一个秀美,我们可以不喜欢某一个,但不能否定它的价值。
其实,决定性与非决定性,都是一种选择,哪一种选择更适合你的表现对象,这都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景而异的。这就是摄影瞬间的奥秘所在,也是纪实摄影所必须面对的一种选择。面对这样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理解:一是可以根据被拍摄题材的需要,选择决定性的瞬间或者是非决定性的瞬间获取画面;二是根据拍摄者的特长,选择其中之一的表现手法,尽可能发挥个性的特征,不要强其所难。




上一篇质朴的记忆里有你也有我

下一篇数据化时代的摄影艺术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