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在200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轰轰烈烈的活动中,表现中华民族抗战史的老照片风光无限:从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纪录片《抗战》到各地反映抗战的专题片,对历史照片的定格都是主要表现手法之一;从《伟大胜利》到《太行精神光耀千秋》,所有抗战的主题展都离不了珍贵影像资料;从《沙飞摄影全集》到各类抗战图文书籍,在抗日烽火中成长起来的一批摄影家的作品被一用再用;从《晋察冀画报》、《华北画报》到《联合画报》,抗战期间以图片为主的出版物也成为收藏市场热炒的品种……
自春节期间中国档案报社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举办《百年老照片精品回顾展》开始,关于老照片的征集、出版、展览、收藏等话题就一直没有消停过,直到在抗战纪念活动中达到高潮。为什么老照片会在两三年内炙手可热?为什么老照片已成为社会各界的一个共同话题?从本源上说,老照片独特的见证作用无可替代,它易于使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历史,还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影像文化研究的缺乏,我们的影像记忆散失太多,珍贵的历史旧影流落民间、遗踪海外者比比皆是。从这个意义上看,世人对老照片的抬爱,更像是在为历史“补课”,在为影像文化的普及铺路,于是便有了以下这些耐人寻味的现象:

价格指数升·照片收藏火
虽说国内的摄影作品拍卖市场尚未完全形成,但老照片无疑成为摄影进入拍卖市场的突破口。国内知名的拍卖公司大都成功地进行过老照片交易,老照片也成为其拓展业务的主攻方向之一。老照片动辙数万元的拍卖价格,让不少来自艰辛创作的艺术新品望尘莫及。
即便这样,我们的老照片拍卖市场与国外相比还是有些“小巫见大巫”。据报道,10月份,一组20世纪的老照片在美国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被拍,事前的估价就达800万美元。收藏这些照片的摄影爱好者埃尔弗斯说,其最大的密诀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照片,而不是跟着别人后面。据《照片收藏家》杂志统计,自1975年以来,拍卖市场中图片的价格指数上升了675%,而道-琼斯指数这30年内只上升了48%,由此可见老照片的市场前景是多么诱人。
随着利好消息不断,国内对于照片价值的认定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据传,嘉德拍卖公司已瞄上不少当代摄影家的经典纪实作品,这些纪实摄影作品独特的历史价值和不俗的艺术价值,定会在市场中有实际的体现。
另一方面,看中中国题材的老外们除了到国内艺术画廊收藏摄影作品外,还经常到北京潘家园等古玩市场淘宝。曾任《北京晨报》摄影记者的康学松和别人在潘家园合开的摄影店生意渐火,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康学松不仅卖自己拍摄的北京题材的照片,而且淘了不少京城老照片出售。就是地摊出售的照片价格,也随着老照片热水涨船高起来。有报道说,上世纪80年代,摄影圈内人士发表过的作品或各报社、图片社用过的照片,5元钱能买一大袋子,现在,5元钱连最普通的照片都买不到了。
随着对历史影像的看重,随着对于老照片价值的认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照片的行情还得看涨,老照片的收藏热潮也会持续下去。4月份,南京一小贩把15元从地摊买来的一本旧影集,当成“皇家相册”出售,接连骗了五位老年人,这足以说明,老照片在公众中的影响和实力也不容忽视。

重金征旧照·境外购翻版
今年,海口、南昌、桂林和上海浦东都发布启事,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关于城市历史的影像资料;北京的北海公园、恭王府花园,湖北的黄鹤楼,四川的峨嵋山等著名景点,也向新老游客征集包括留影照在内的各类图片;“广州地产”、“北京地产”,“威海绿色记忆”等主题老照片征集,更是因为商业元素的加入显得风风火火。
无论为城市恢复历史记忆的努力,还是对行业发展进行历史回顾;无论是建立图片档案的需求,还是纪念活动的需要,从社会公众中收集起来的新旧影像都将成为征集单位的最大收获。要不,也不会有如此大的规模,如此大力的行动。大抵是缘于前些年一直攀高的摄影比赛奖金额的影响,不少老照片征集活动一开始就“厚金”诚征,对提供有特殊价值的照片者给予不菲报酬。浙江省杭州市年底启动的百年老照片征集更是请“父母官”出面,将由市长给最能代表杭州百年历史的老照片拥有者颁发亲自签名的证书。
北京市档案馆为了得到1949年建国前的历史资料,派员专程到国外购买北京城的老照片,虽然如今能拿到的只能是复制件,但这已足以使北京的历史与现实从影像中得到衔接,减少空白。北京著名的景山公园这两年定期展出有关北京城老建筑的照片,这些照片大多是古建筑学家罗哲文从国外博物馆和史料馆中翻拍的,像圆明园被毁当天的照片等,已成为建筑学考证和历史研究的有力佐证。因为摄影术传播的缘故,最早的中国影像大都来自于外国的侵华士兵、商人、传教士和游客,他们根本不会想到,自己当年本着好奇心拍下的照片,会在百年后成为中国人回望历史的影像珍存。

影像地方志·家庭记录者
由老照片征集热潮,自然会引出图片档案的话题。中国档案报社半商业化运作的《百年老照片精品回顾展》,就是从全国各地档案部门一层层征集上来的,地方档案部门征集到的这些照片,不仅向当地乃至全国公众普及了历史知识,也为丰富当地照片档案馆藏做出了贡献,更有可能成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史料的一部分。如果把这些照片以及未能展出的数万张老照片按地域划分的话,每个地域的影像都足以构成一部不错的地方影像志。《中国档案报·档案大观》专刊刊登老照片专版也成为这份行业报的名牌栏目。
江苏省无锡市规划设计院发现的一批城建老照片成就了被誉为当地“影像地方志”的出版物《城市的年轮》,而广州、杭州等地举办的新老照片一起征集的举动,更是为地方史丰富图片资料。作为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照片档案已开始被各地重视,山东省和上海市的档案部门已着手召开研讨会,力求完善照片档案。
两位20世纪30年代便致力于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摄影和田野考察的摄影家再次成为焦点:庄学本镜头下的少数民族形象首次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成规模亮相,受到海内外摄影家的一致好评,法国文化部摄影中心主任阿聂兹更是欲收这些照片于馆中。孙明经之子孙建三将父亲1938年在四川自贡拍摄的照片捐赠给当地,成就了一部较为完整的自贡抗战画卷。
今年3月开始,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栏目播出了多集系列节目《时代的面孔》,节目集中展示许多普通老照片和其背后的故事。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照片不少就是普通的家庭留念照。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后,今天看来,每张照片背后的普通故事都是那样动人。
国外有媒体称,由于数码相机的普及,妈妈们已成为美国家庭的历史记录者。“历史记录者”,这个神圣的称号其实可以赋予每个留心时代变化,留意人世变迁的手持相机的有心人。于东姝《家族图谱》式的摄影作品一经问世就注定受到青睐。试想,如果每一个中国家庭都有机会留下并延续自己的影像族谱,那关于中华民族的影像史志将会多么丰富。
拍新闻照片·捐图片档案
11月,《新闻晨报》与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联合举行国内首次新闻摄影作品拍卖。同类题材拍卖国外也有过,拍卖作品的时间跨度大多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许多新闻照片都因经历时代考验而成为经典。《新闻晨报》要拍卖的是该报创刊5年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参与策划的该报记者王杰甚至明言,得找人托一下,而拍卖公司负责人更出言谨慎,结果24件作品全部成交。这次尝试足以证明这些作品的市场前景已被看好。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媒体用过的影像如果能及早得到收藏,无论从为时代留影,还是从投资的角度看都非常值得。
同样,摄影记者们“生产”的经典瞬间也足以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时代经典,像贺延光的《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11月11日,图片运用颇有章法的《新京报》用96个版的摄影特刊庆祝创刊两周年,特刊中数百幅照片是他们留给过去一年的印迹。同理,今年发行的《20世纪华人经典摄影作品集》,最为精华的部分正是那些20世纪前半叶的老照片。
年初,浙江《绍兴日报》摄影记者袁云将自己从业20多年的近20万幅新闻照片全部捐给当地档案部门,绍兴市档案馆也专门辟出区域,成立袁云个人摄影作品专馆。不久,河南省新乡市摄影家协会原主席牛子祥将10万幅照片捐献给档案部门,山东省淄博市已故摄影家陈文祥的夫人韩凤祥也将老陈留下的数万幅摄影作品捐出。这些不图名不图利的捐照片行动,更是摄影人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真诚体现。

个体的努力·集体的力量
从5月初开始,一位台湾人的身影不断来往于两岸之间,他的工作就是将手头的10万幅老照片整理、编辑成近代中国史的图文书出版,其中比较知名的便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抗战一瞬间》。此人收集的老照片还成为《三联生活周刊》等许多内地报刊策划推出的抗战专题的有力支撑。
这个人的真名叫徐宗懋,出版物上用的名字是秦风。据秦风介绍,1994年,他看到日本出版大型图书《日本战后五十年》,以精美详实的图文资料解说了日本二战后的变化,价值不言而喻。他当时就反思,一个战败国,居然能编出这么一本图书以提升国民自信心,作为战胜国,中国为什么拿不出这样的图书呢?随后,他便有意识地收集历史照片,直至2000年从台湾《中国时报》辞职成立工作室,目前已有多本图文书问世。秦风为收集老照片投入的资金已达数百万元人民币,但他认为这样的工作值得。
60年前,摄影家舒宗侨一人编辑出版的《联合画报》成为在敌占区宣传抗战的有力武器。60年后,祖国大陆也有许多像舒宗侨、秦风一样为抗战历史影像事业奉献的有志之士在默默工作:办个人博物馆的四川收藏家樊建川,用在日本打工的血汗钱收集到2000余幅战争罪证照片的河南工人时念国,十余年来用镜头关注回民支队老战士生活和历史文物的河北农民赵文岭,出版了多部抗战图文书的图书编辑杨克林,整理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证的青年学者李晓方,十余年记录“花岗事件”诉讼过程和赴日劳工生活的河南摄影师张国通,编辑推出《沙飞摄影全集》和《铁色见证》的沙飞之女王雁,为多项抗战纪念活动提供摄影资料的老摄影家顾棣……
秦风说:“照片也是一种话语权。”为了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我们有理由为中华民族的影像史而努力。




上一篇肖像照别随便用

下一篇手段改变生态 技术成就梦想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