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科技奇迹与生存危机并生。

现代工业革命把整个人类生存环境变成处处机声隆隆的机器世界。

当代高科技电子信息网络以物质——超物质功能直接转化人类自身。20世纪后期,数字化高科技生产给当代人带来空前的人造物质繁荣。“超物质”虚拟化信息网络引领着高科技技术产品主导的时尚化科技风潮,给世界制造出一阵阵令人心弛神离的高科技功能冲击。高科技信息功能场的“人性化”,从人生的全部时间及空间,全面强化人对时尚科技功能系统的倾倒性依赖。虚拟化信息社会以虚拟为真实,再虚拟的真实将当代人的竟争范围推向物质——超物质领域。全领域多空间时尚竟争的激化,把人变成人造物质——超物质时尚功能性追随和被奴役的对象。当代人不由自主地在人造对象化中变异着自身。

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技就是生产力”,发达的科技引领着世界时尚。在当代,科技落后就意味着被合理地掠夺。科技支持着人欲的扩张性征服和尽可能占有能力,吸引着人甚至迫使人为创造和消费时尚化的科技功能,不得不拼命强化科技发展。至20世纪末,已经重创人类生存自然环境的科技力量,以物质——超物质技术手段制作的虚拟信息媒体开始全面取代传统工业技术形式。当代时尚化高科技无边际发展,使科技越界进入表现人的情感——精神活动的艺术领域。艺术的科技含量催化艺术时尚化进程,在破坏人在自然环境之后,又把当代艺术和艺术观念推入高科技信息主导的时尚功能圈。艺术科学化不但意味着传统艺术时代的终结,而且象征着人在原生态的自然生成的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衍变的艺术情理本质差异互动性的必然消散。

人类科技进步发生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某一点的突破为特征。一个点的突破,必然牵动原本被突破系统的统一,引发整一有序存在的无序。尽管现代高科技时尚联成系统网络,但是仍没有超越宏大客观规律运动系统的有机制约。科学技术时尚突出发展,暴露出人造科技的功能性小系统与宇宙自然生成的大系统之间的秩序紊乱。当代人依靠高科技创造力为人制造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功能性享受,但是却由于对高科技有限功能小环境的局限创造,破坏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秩序。同时,当代人在时尚科技功能性过度依赖中,失去过去时代在自然空间中无所作为的闲暇生活态 势,人人都被卷进高科技信息技术竟争的黑色通道中,与原生态生成的人的艺术本质丰富性发生了不自觉渐离。时尚化的人性变异以科技功能之利伤艺术生命之气,使当代人自身发生与原生态艺术本质断裂,形成人本体异质互动关系呈现平板停滞的内在危机。

在对无限的科技创造的时尚功能追逐过程,当代人像中了一种超级魔法那样,不由自主地被科技功能带来的普适性魅力牢牢吸引。为满足永远没有终结的时尚化目的,当代人笃信科技创造就是创造人类社会进步的真实,盲目崇拜高科技创造的物质——超物质的时尚功能性。科技至上的实用理念导致当代人滥用时尚科技功能,以科技进步带来的超人的外在力量,破除人类自身衍展数千年的情感及精神信仰,破坏从史前发展至今的自然生态链,消耗不可再生自然能源,使人类生存的物质——超物质空间尽遭污染……在当代高科技手段支持下的快速扩张的人欲,必然进一步引发人类社会愈来愈难以克服的多元深层危机。当代科技畸形发展,生成人的内在本质失倾,迫使创造人的本质丰富性的艺术活动游移于时尚化高科技组成的物质——超物质信息功能圈中,沦落为非艺术的感官欲望刺激物。大众化的短暂感官享受,使人造数字信息网络中的人习惯当代艺术信息的大众普适性。快餐式的艺术参与抹去传统艺术繁重的精神形式,复杂的形式内容和元素结构。时尚化艺术对快感刺激的震撼式满足,使当代人在外在感官信息追随过程陌生人本体的本质艺术差异互动丰富性。人冷落了自由自在的艺术主体人性,在外在高科技功能追随过程,与时尚物性疯狂互动,匆忙进入由于人性本质的时尚化变异引发的“第二人类时期”平板式的“单面人性”。

当代人在科技进步的目的和手段引领的艺术时尚化中,生发本体本质属性与时尚人性变异之间的异质关系相互排斥性。这种人本体的内在关系相斥性差异,意味着当代人本体元素差异与元素关系的无序。人本体性质关系的差异无序,制约健全的人性生命活力。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环境中的当代人,过度关注当下个人时尚化物质消费,加剧紊乱中的社会生存危机。近20年,人类世界那些优秀的政治领导人,连同各国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都从不同的社会现实中看到由于当代时尚化的人性变异激化社会恐怖性危机。尽管他们充满信心地表示对各种危机积极应对,努力修补,但面对危机四伏的世界,谁都没有有效地阻扼危机更趋复杂化的力量。持各种不同主张为某种局部私利加剧竞争的集团和个人,同处于一个时尚化的信息网络通道内,在物质与超物质利益相互争夺和制约中滑向险象从生的未来黑洞。

当代高科技构造的时尚化艺术信息功能圈锁定艺术时尚化的科学性向。时尚艺术科学化,转化了人类科学与传统艺术扶助互动的和谐态势,高科技功能的信息功能性遮蔽了当代艺术活动空间。单面性的现代科学进步彻底改变了传统艺术本质在原生态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它不但把古典艺术变为人类艺术发展过程中过去时的精神标本,连那些倍受尊崇的现代艺术个性创造的艺术形式,如今也沉沦为有特殊价值的商品、富有人家庭内部空间的装饰或历史博物馆展室中已失去生机的作品陈列。艺术情感内涵和精神形式从时尚化艺术中淡出,标志着人类在原生态自然环境中生成的艺术本质被闲置。当代人读不通传统艺术精神和情感形式本文意蕴的现实,证明在时尚化艺术信息网络场性之下,当代人并没有充分实现马克思所倡导的那种听懂音律的耳朵,看透绘画形式的眼睛。愈演愈烈的全球竟争使当代人更难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和发展自己的艺术生命本质。他们只是在艺术时尚化消费刺激中低度自觉地顺应时尚化人性普适性变异。而“人性化”健全发展的社会理想,最终只能归结为人通过随时间发展的艺术创造过程,同时创造人自身的情、理和精神本质丰富性的生成变化。恰恰在当代人性危机深重状态,急需要艺术来完成双岐性人性(自然生态环境生成的人性与人造科技环境生成的“第二人性”)动态和谐重构时,当代艺术时尚生产的产业化及其制造的再虚拟性大众时尚艺术产品,在数字信息网络推动下已使人类艺术本体生命结构变得四分五裂。掌握高科技的当代人,由于一生大部分时间奔忙于时尚化生存,被时尚潮流卷入日益加剧的竟争旋涡。他们没有古希腊历史学家海西奥德述说的,那种在人类鸿蒙初辟时期,人生活得像神一样,无忧无虑,欢乐终生的生活状态。更没有中国古代道家创始人老子理想的人生自然真朴。当代人只能满足于亚艺术形式的产业化再虚拟性艺术产品消费。偶有深涉心灵的艺术活动时机,充满虚拟性真实的高科技信息场,也令他们找不到古人那种传统艺术生成时期的田园牧歌。激烈竟争中的社会进步,使疲于奔命的当代人急需在感官消费中寻求暂时的自慰、自恋。再虚拟艺术感官刺激,虽然令当代人普遍得到强烈的感官虚拟占有和短时情感震撼,但是艺术大众却在普适性的感觉迟钝和理性偏狭中失去深入艺术深层本质的主体感知体验,而且由感觉麻木和感情平板化,必然进一步引起人类艺术本质丰富性的有机结构连锁垮塌,加重当代人性本质的单面性倾倒引发的人生危机。当代人居在有时尚艺术信息普适性泛化享受过程,舍弃了艺术生命中的内在情、理异质互动活力,人性,泛指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化,即人性异质头系的充分和谐。

中国先秦诸子,在两千多年前曾试图明确表述他们对人性概念的自发理性关注。其中孟子在《告子篇》视“生之谓性”。荀子《正名篇》篇称“不事自然谓之性”。庄子《庚桑楚》中解“性者,人生之质也”。从基本概念看,中国古代先哲把人性理解为自然生发的质。人的自发本质,通过古代“六艺”教育,即礼、乐、射、驭、书、数过程整合,生成古代社会人性品格理想。这种认识虽缺乏西方现代语境中对人性元素的系统推理,确显示出古人自发的艺术情感灵性的一体性异质和谐。孔子在《论语》中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将广义的艺确立人格理想实现的自由活力。由此,促成“人类童年”时期东方人自发的艺术异质灵性充分实现,并且成为数千年东方文明持续传承的内在条件。中国古代先哲对人性的关注与西方现代思想家把人性界定为“人的本质属性”基本指向同一。由于时代差异,西方现代理论家从人的本质发展过程对人性的结构层次、元素关系及人性本质变化过程进行系统论证。马克思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现现代人性的“异化”,试图在被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扭曲的人性中找到未来人性健全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整个历史,无非就是人类本性不断改变的过程。而当代人只有通过艺术活动中审美感知的异质差异互动活力,全面展现人的本质不断生成过程中的艺术人生品格,才是使“异化”状态的人主动产生对“异化具有生命活力的扬弃,实现人类本质健全发展的根本途径。

时尚化艺术在高科技功能圈中成为再虚拟性艺术信息真实和发生超真实的时尚艺术影响力之后,当代人普遍产生对高科技艺术信息的真实虚拟性适应。电子科技制作的数字电声音乐,电视屏幕传播的数码图像,超听觉域限强度的音浪,令人目眩的光色变幻,带给人时尚化的高科技数字艺术信息消费。在艺术受众的感觉里,只有超现实的真实震撼刺激这种人造声色震撼,使瞬间可在在场的人跟随着人造的外在信息进入时尚化艺术虚拟情感、精神迷狂状态。在当代中国,一次时尚“超级”艺术活动可吸引数百万人参与。当代美国人每天被吸引在电视屏幕前的时间人均达到五小时以上。“上网”成为“网中人”已发展为一种社会虚拟化病态。从许多在校学生的家长在无可奈何的状态只得给入迷的孩子请心理医生的现实,可见当代人在时尚化科技功能圈中被普遍影响的程度。这种强大的实用信息功能影响力,借助高科技制造的先进性媒介,无论对于当代艺术家,还是选择实现艺术灵性完成人性健全发展的其它当代人,都面临着从艺术被普适性高科技实用信息功能吸纳后,普遍呈现的艺术科学化适应中相应摆脱的困顿局面。随着这道普遍存在的时尚艺术虚拟屏障的超越,当代人才有可能实现本体时尚化艺术人性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生成的艺术本质之间差异性动态结构关系和谐。

艺术时尚化功能圈中的虚拟场性真实,全面引发当代人性普适性变异。西方现当代理论家用主体本文结构的“解构”阐释现代艺术个性必然向普适性消解的现象。其实,我们从人类异质差异互动的艺术生命本质活力看,这种当代虚拟化人性的普适性变异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高科技实用功能场及时尚艺术产业化商品生产窒息了主体个性本质的丰富性可能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在艺术科学化的功能场中,人不由自主地运用人性化的科技功能进入科学化人性。曾被世人视为神奇的栩栩如生的绘画再现能力,如今被那些手持数码摄影机的儿童轻轻按一下电子开关,瞬间中即产生超再现性绘画真实的图像。传统绘画大师长时期梦寐以求的绘画造型动态性,也轻易地被数字摄像机的功能性全方位超越。当代数字信息影像制作者在数字信息控制器上,几乎像魔术师一样使图像具有上下、大小、进退、剥离、重合等任意可变功能,并且按人的意志进行产业化生产。更有甚者,当代人运用微电子信息超物质功能,可创造人的自然本质之外的虚拟信息附加,那些不通音律的人可以用电子合成器成为作曲家,嗓音不佳的人可能被电子调音台包装调制成超级歌唱家。时尚化艺术无限包融度,不但使艺术展览馆里的工作人员有时难辨艺术作品与生活垃圾的界限,即是那些著名艺术家也可能变得连艺术本体为何存在也弄不清。单从作品看,被高科技信息削平主体艺术精神和情感形式创造力的艺术品,有时候会与大象、黑猩猩等动物本能产生的图像难分彼此,所不同的是,当代人可熟练操纵电子图像平台,制造再虚拟艺术信息。如果把这种超物质的信息功能性用于图像制作,人人都具有超天才的时尚艺术生产能力人人都能借助电子设备的功能性完成当代时尚化艺术创造。

从越演越烈的生存竞争环境看,马克思在19世纪所预言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想社会,显然还没有全面来到的即象。而当代高科技时尚生存竞争的超世界性激化不但没有给人创造深涉艺术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且却把人类的艺术推到超虚拟化的信息人造环境场性中,以再虚拟化的表象真实,超前进入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又非艺术家的时尚化艺术变异状态。时尚化艺术进步,广泛打开大众普遍参与的普适性的时尚艺术空间,同时,却把人类原生态自然环境产生的感知机能和表现活力闭锁。当代人在高速闪动的电子光色刺激条件下,由于超强的外在光电信息波动,瞬间激起使一切传统艺术形式相形见拙的视觉鲜明度。而那些在过去曾经引起区域性直接审美轰动效应,如今被堂皇地挂在博物馆里的传统绘画,却因为传统艺术精神消解,艺术家静态的绘画色彩语言、结构、造型空间关照,几乎难以再引发当代观众的审美感知情理共振。经济发达国家那些能运用数字信息任意解构、组合图像的时尚化艺术家,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主张在博物馆里向传统绘画大师学习绘画。时尚艺术信息的强大震憾式影响使他们读不懂也不想读懂传统艺术文本。许多进入时尚化艺术普适性状态的当代人,在原生态自然场性及宗教精神产生的艺术形式面前普遍表现无动于衷。在西方国家,那些趋之若鹜地进入博物馆围观世界名画的人,大多是冲着时尚美术批评家的宣传信息和艺术品的商品价值,进行艺术馆观光游览。

尽管当代高科技可给予人自由创造图像的空间信息手段,但是科学的先进能力并没有在人本体突破“有所得,必有所失”的自然生态运行规律。高科技支持的当代艺术时尚化打开的仅限于大众普适性艺术信息互动传播能力,同时却失去人类随传统艺术活动过程并在过程中直接在场生成的艺术模仿、装饰、象征与表现的全面艺术本质和绘画能力。历代绘画大师所体现的传统绘画本能的情感与理式有机和谐,被高科技产生的当代虚拟的人性化功能性所扼止。高科技人性化环境中生成的科技人性,以虚拟信息压抑自然生态现实条件中人性生成的鲜活性。当代人本体自然生成与科技信息虚拟生成之间的双岐人性差异,表现在发达国家信息社会中出现不会书写的文盲,无主体感知表现力的艺术家和许多高级知识分子成为艺盲的人性平板现实。这证明艺术时尚化使人的感官及大脑机能有机的创造活力被局部闲置,由此引发当代人本体机能的无序发挥和人性结构变异。 

受时尚化艺术直接信息功能影响,当代人性变异呈现以下特征:

人性本能普适性变异,艺术本体生命结构关系消解,艺术感觉——感情——精神符号的再虚拟化平板。
人性普适性变异,即大众对普遍性科技因素的适应引起的人性生命活力平板化变异。主要诱发因素是由于人性化科技功能圈中的时尚化艺术场性。在数字化信息场中,艺术家鲜明的个性生命创造活力,最终被普适性的科技数字信息规律所量化。尽管人可以自由选择被科学量化的某部分尺度,但其结果仍属普适性中的选择。比如电子屏幕的彩度、亮度、对比度,限定人的视觉可选择的量化范围。人所面对的图像在自动信息调节机制先期调制下,合量化目的的向人传送标准图像。艺术制作者与接受者之间,仅能在普适范围内进行合于局限性自我的互动式调节。在当代高科技数字信息网络场性影响下,由微电脑控制的超物质性虚拟图像功能,改变了长时间影响人的审美知觉的生命活力自然功能场。在数字化音乐图像功能场长时间作用下,人以人设计的电子人性的普遍性,有限的选择审美知觉被量化的信息标准。审美知觉信息化的合标准性,使人习惯于电子屏幕变幻的光色形像,电声音乐器材发出的再虚拟音响。这些高科技工业产品发出的虚拟信息,在当代人的普适性知觉意识里都是最令人激动的艺术真实。在机器制造的虚拟艺术普适性感官舒适中,当代人不自觉地把最应当呈现不断发现的感觉——心灵想象活力置于休眠状态。这种艺术生命活力的死寂,近似于那些长期依赖机动车代步的人,最基本的行走能力被搁置,标志着人的行走机能发生普遍衰退。

人的艺术本质丰富性和人性生命活力的特殊表现和现实占有,明显具有不可量化和难以用科学规范的特征。在人类5000年的文明史上,人性的鲜活性构成艺术本质发现和衍变的原动力。艺术生命活力推动人产生超常规的高峰体验,创造人的艺术本质的活动结构与结构关系变化共生的生命过程。人只有通过艺术创造,才可能在生命过程发现体现着健全的人生价值。尽管当代科学家已经普遍开始关注人性,但是科学的功能性引发的全方位竟争,迫使科学家自身也难以跳出实用功能圈。即使科学发展的人性化也只能培育普适性的“第二人类时期”的人性。当代高科技创造的仅属于人造环境中的时尚艺术的量化标准,这种量化时尚,只能导致人类艺术生命活力天随着科技发展趋向消亡。由于普适性虚拟化人性直接实现之间关系的局限性,未来人类必然面对的是,在人本体实现“第二人类时期”人性普适性与原生态人性的有机和谐。这意味着当代人为向原生态的生命本质回复,必须节制对高科技生存环境的过度依赖。

艺术本体动态生命结构关系消解,是当代人性变异的第二特征。它主要表现于时尚艺术高科技功能圈中艺术家主体内涵生命关系的紊乱。传统绘画艺术中的感觉、感情和想象、精神元素之间的层次有机互动关系成为无序状态。此人性本质结构变异,引发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力发生退行。多重的信息虚似化,使当代艺术活动形式变得疲弱虚假。

从19世纪初兴起的浪漫派开始,现代画家以个性的情感形式彰显,颠复古典绘画传统精神内涵和传统绘画技法语言,创造性的实现具有绘画个性情感理式动态结构表现力的现代人性。法国浪漫派大师德拉克罗瓦(1798-1863)以雄狮般的艺术勇气解放个性艺术情感,实现用色彩调性联结成的动感绘画张力。这种主体个性的情感风暴施放的张力,全面冲破古典绘画理念和知觉屏障,即绝对精神控制下的静态视觉形式规范。浪漫派大师的绘画本质特征在于他们解放了现代人个性情感表现力,实现个性鲜明的现代人的情感表现艺术形式转行。

19世纪中期,法国印象派绘画的崛起,意味着现代人在经过浪漫情怀的动态绘画结构形式创造之后,画家在现代色彩科学理性支持下,以主动色光的动态捕捉,发现变化的色彩感觉,实现充满光色的空间色彩律动形式。印象派大师莫奈(1840-1926)依靠在阳光下写生激励的一双敏锐的眼睛,实现现代画家的个性色彩感觉机能质变。他的绘画作品,不只是再现画家“在场”的大自然光色运动,而且还以明快清新的笔触语言,创造出动态个性色彩感觉发现的色彩空间结构运动形式。

至20世纪初,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形而上画派和后来的抽象主义绘画大师,继续在19世纪绘画感知发现的基础上,产生更深入的个性绘画元素和绘画结构形式创造。高更(1848-1903)、凡•高(1853-1890)、塞尚(1839-1906)、修拉(1859-1891)都曾经受到传统艺术形式影响,又各自独立在绘画结构空间本质上保持“主体间性”的孤独的现代艺术生命活动实现者。高更的绘画表现他对人类生命本体基本属性的象征性本质关注;凡•高的绘画突出情感色彩语言律动的动态符号性;塞尚是实现情性与理智异质差异和谐的现代画家典范;修拉则在色彩结构空间用色点创造色彩语言的空间层次;马蒂斯(1869-1954)实现个性色彩结构的自由律动;康定斯基(1866-1944)的绘画开辟了画家想象色彩空间符号的自由表现……现代绘画大师在尊重个人生命本性的过程,延展人类现代绘画本性的个性鲜明度。他们以个性绘画风格的特殊形式,共同实现人类现代艺术个性本质的丰富性。

在现代绘画大师实现个性艺术本质丰富性过程,曾经明显地受到现代哲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理性支持。换言之,上述艺术大师的艺术生命过程,体现了现代个性的异质差异互动生成的艺术生命活动。在康德(1724-1804)通过他的“批判”系统对人实现审美必然与自由的和谐,以及人的感性、知性、理性三层次分析之后,黑格尔(1770-1831)集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之大成,将人的精神理念认知和感性显现呈现结构系统性。黑格尔《美学》将艺术依服于理性精神提出艺术经过象征、古典两个阶段,在浪漫主义阶段之后走向终结。其后,叔本华(1788-1860)进一步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的”唯意志论。他认为人只有摆脱生存意志束缚,升华为纯粹主体,才可能真正产生独到的审美观照能力。尼采(1844-1900)在“唯意志论”基础上,提出“强力意志”,理论。他把强力意志作为现代人的创造本能,推动“超人”艺术个性的诞生;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依德(1856-1939)对精神层次的理性发现,揭示人的本我、自我、超我,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层次的存在结构关系。尤其是弗洛依德有关性本能冲动的理性认知,几乎影响到全部现代艺术家的创造灵性,舍此机能,现代人便难以真正从人的本质律动读懂现代艺术形式语言。

  现代艺术大师在现代理性支持下,从主体个性鲜明的外在感知再现,向内在心灵深层次感情和梦幻想象的自发——自由性表现延展。毕卡索(1881-1973)的艺术创发过程,充分体现一个现代艺术大师一生不断发现和实现的艺术本质。但是由于艺术家自身情与理的感知差异,现代画家的创造大都局限于在某种特定领域或者在个人领域的某一方面产生个性独到的艺术形式。当现代绘画进入心灵深层次表现境界,画家因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环境普遍认可或者接受了个人原创性创造,促使他们为个人风格的独到性不得不进行个性本质的极端表现。艺术个性的片面表现,形成艺术家绘画形式的现代独到性。比如个人梦境,无意识情感偶发、超现实幻想、妄想狂表现等现代绘画形式,都明确地显示出现代人性深层元素的个性形式特征。同时,由于画家的现代个性本质单一突显,其个性形式独到的绘画创造力往往只能像流星那样,瞬间划过夜空,稍亮即逝。那些没有持续突破力量的现代画家们由于耐不住快速创新的现代经济、科学时尚压力,往往在绘画正面难以实现个性创造的状态下,选择非艺术的手段。他们有意识地运用现代艺术无限的主体自由,否定已有的艺术规则,肢解艺术、反艺术本体符号,以艺术家的名份打碎艺术本体存在的生命空间结构。艺术变成有话语权的艺术家的现代艺术观念交流行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艺术家对人类社会存在的理性逻辑发生怀疑,任意打破包括现代艺术个性在内的情感表现结构和已有的绘画形式。现代画家反绘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原因多样,暂不在本节展开讨论。从最具有反艺术胆识的达达派艺术家杜桑(1887-1968)于1915年到达纽约后,决定不在从事绘画的现实,可见他作为前卫画家,当时已经敏锐地觉察到现代绘画在20世纪的必然衰落。杜桑对绘画艺术的基本方向和社会效用发生怀疑和失望之后,他的注意力转向被废弃的工业制品和机器绘画行为进行反艺术活动。杜桑的选择一方面显示出他率先看透现代文化时尚引发人的绘画艺术感觉灵性迟钝,另一方面也反证杜桑自身对现代绘画个性发现已经缺乏穿透性发现力。在迫不得已的社会时尚压力下,杜桑采用反艺术的另类游戏规则,把现代艺术引身观念和行为。

达达派艺术家用偶发性选择现实生活物质,以艺术与生活无距离取代现代画家个性本质表现。达达派的艺术试验影响到后来的波普艺术,20世纪中期,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产生的压倒性情感知觉冲击力和垄断世界画坛的艺术影响,激起波普艺术家继杜桑的反艺术试验之后,有意把绘画造型艺术活动全面走向现代世俗化。波普艺术家直接使用任何现实材料,也不排斥使用一切可利用的表演、音乐、摄影等艺术样式作为媒体表现手段。许多作者以平常心态,进行多元素多空间造型形式组接。波普艺术家的造型行为,破除现代传统架上绘画的画家个性绘画感觉、情感表现,甚至主体创作想象力和主体结构。波普艺术作者任情姿性地解构绘画形式风格的审美确定性。他们有意废除传统绘画技法和绘画语言,以人人都熟悉的生活物质,给合大众化生活体验中获得的综合感知进行“无距离”制作。波普艺术家喜欢赤裸裸地向大众展开无主体、无风格、无边界的粗俗感知。至此,现代绘画艺术家在科技无界限中湮灭本体生命活力。绘画艺术活动原创活力死寂和退行,使当代艺术家在“第二人类时期”被科学“解构”之后,不知向何处寻觅莺歌燕舞的艺术再生空间。

现代艺术个性创造力的单薄,是导致艺术家仅以单薄的艺术个性抗不住时尚物欲场性吸引的根本原因。当艺术家在现代艺术信息中看到沿传统艺术规律难以有个性发现时,他们便被现代个性文化发展所迫萌生反艺术的艺术行为,肢解艺术本体及本体的元素结构关系。其结果与生于自然的人类科学家反过来破坏人类原生态自然的性质近似。当代艺术本体结构消解,被消解的不仅仅是已有的艺术形式,重要的是人类长期发展的艺术本质及构成艺术本质丰富性的结构关系链。人性生命关系链通过艺术活动的重构,是陷入人生物质功能圈中的当代人继续恢复艺术生命活力的最终希望。全虚拟艺术信息,真实虚拟掉的是人的艺术生命。

虚拟成真,致使“第二人类时期”的当代人视虚拟真实为社会生存的常态。再虚拟信息遮蔽了原自然生态艺术生成本质,把人的艺术感觉、感情和思维能力都装进高科技虚拟的物质——超物质场性中,一一拆除、化解它们之间自然生成的有机生命元素和元素关系联结。于是虚拟性本质即当代人的变异性诱因之一,它构成当代人性变异的第三个特征。
 
  当代人听到的是电子虚拟的立体声音响,看到的是光电信息图像,触摸的是电子仪器场中的键盘,连想象中的生活都变为再虚拟的场性反应。人们忘情倾性地享受虚拟艺术信息活动中强力时尚信息震撼。再虚拟的高科技信息场性把世界变成虚拟真实的时尚信息风暴。

  尽管传递虚拟信息的电子屏幕如今可以实现人机互动,但是人必须在根本机制规范内就范于微电脑的程序,以第二人类时期的虚拟信息普适性,渐渐阻断与自然人性的直接联系。当代艺术的再虚拟直接消解传统艺术活动中人的艺术感觉、艺术感情、艺术思维活力及精神层次与层次之间的生命结构关系。人的艺术感觉、感情和想象形式的多重虚拟性,真实地削平传统艺术发展过程各种中不同性质的高峰和高峰互联体验。情感活动形式的普遍量化,把人的情感本能的有机活力变成电子设备控制的再虚拟活动平板化。除时尚艺术信息风暴引起的感官震撼之外,当代人已经失去传统艺术家在自然和精神活动场性中直接引发的感觉——感情与精神高峰体验。普遍量化的当代时尚虚拟化艺术信息,失去引人入胜的自然信息异质结构直接场性激励。当代人在虚拟艺术信息活动中被时尚风暴影响的仅是情感本质的浅表。这种艺术情感本质浅表激励的时尚化,导致当代人类社会感情活力普遍淡漠。像大家习惯于坐在电视屏幕前参与足球比赛,观赏自然风光,聆听音乐会,流览绘画艺术作品的状态一样。人们从再虚拟真实中得到的只是对象化的虚拟信息引发的平板式感情震动。人造信息对象化的虚拟性,经电子技术量化处理,抹掉的是人的主体性生命本质的“客观参照”。其性质是主体的人在人性化的信息虚拟中找不到主体的对象性。主体失去客观参照,得到的仅限于虚拟的人化信息。单凭虚拟信息真实中得到的瞬间情感冲动,不但不能提升艺术本质丰富性的层次,而且必然致使艺术生命感知活力平板化。虚拟艺术信息真实是当代人对象化存在真实的异化。

虚拟信息引发艺术大众的普适性。当代艺术家在虚拟信息的对象化中失去在场的主体参照,它致使当代艺术在人的感知活力平板化中呈现弥散。人的艺术本质丰富性和主体结构性活动在科技时尚环境中走向消解。越来越激烈的多空间竟争,必然会使生存于当代的的人自身发生普遍性情感焦虑和人际关系之间的情感危机。 




上一篇盛葳:“自然、德行关系”狄德罗的艺术评论

下一篇艺术时尚化的生成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