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马未都,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上世纪90年代,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专著还有《明清笔筒》、《中国古代门窗》等,目前致力于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研究和整理。
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在伦敦佳士德拍卖出1568.8万英镑,细心读者略一折合,可抵人民币约2.3亿元,说来不免令人惊异。这是乙酉年间一件大事,可知中国文物在世界地位不凡,也知我们祖先留给世间的文明颇值得称颂。观复博物馆马未都先生为纪念此事,特意按此罐形制仿烧12只“鬼谷下山”罐分送友朋,并在观复博物馆设酒会,也为“鬼谷”之外添了可资一聊的话题。
两年后,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说收藏,正为应和“盛世兴收藏”之热潮。据说中国目前约有七千万人有玩物嗜好,马先生尤以明清瓷器与家具收藏见著,当不乏崇尚者,受到追捧与欢迎也是时代所需。马未都所谈文物,本无完整体系可作参考,全靠他自己将其联系起来,这颇不容易,亦极见功力。《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由“百家讲坛”整理而成书,分十讲约十万余字,配相关彩色实物图片约一百九十二帧穿插文字间,颇感悦目。是书开本宽敞,版式舒朗,便于摊开桌前或握卷膝上。此“马未都说收藏”系列,分家具篇、陶瓷篇(上、下册)、杂项篇三种共四册,目前只此“家具篇”出版,以谈“交椅、床榻、椅凳、桌案、柜架、屏几”为主,兼谈“用材、辨伪、沿革”,重点还在明清两代。作者在书前《自序》里说:“我们了解历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文献及证物。文献的局限在于执笔者的主观倾向,以及后来人的修饰,因此不能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证物不言,却能真实地诉说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文明的形成过程是靠证物来标定坐标,汇成进程图表。”这便是文物收藏极其重要的因素,或视为文化意义也未尝不可,与作者在书后《结束语》中“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大抵有着共同趣味。按马先生对史上“五次收藏热”划分,计:第一次为北宋时期、第二次是晚明时期、第三次当在康乾盛世、第四次则是晚清至民国初期、第五次则是当今。
《马未都说收藏》的讲授,有从容平静的气度,颇显温和,慧语迭出,见识甚佳。书中第二讲《床前明月——交椅》篇,谈古人起居方式,对惯常唐诗注解里说李白诗“床前明月光”句里所述之床,提出新的解释:“李白诗中的‘床’,不是我们今天睡觉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原因在于我们是席地而坐的民族。此语一出即引发许多人出来反对,但那些反对的言论说不出多少有证据的理由。若依证物来说,我颇相信马先生所言,毕竟他从文物角度作有考证,列有事实,并非空口说白话,姑且将此当成马氏一家之言亦无不可。此亦文物鉴定之道,借此当知马未都对古代名物考据,多以留心文物为取证,细致明察。书中在讲述典故的同时,亦谈有许多马先生自己访求文物的故事,成功抑或失败的情节叙述得跌宕有致,目的只在授给观众或读者收藏法则,读来大有趣味。
马未都用文物佐证历史观点,顺手拿出例证表述,作得通俗灵活。譬如所举晚明时期江千里的螺钿、时大彬的紫砂、黄应光的版刻、方于鲁的制墨、陆子冈的玉牌、张鸣岐的手炉这些用个人名字来命名产品,未曾受到应有保护,全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品牌意识,致使创造文化和艺术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未能实现品牌的资产效应:“这就是那道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未在中国诞生的一个基础原因:中国人不大注重无形的东西,不注重个人创造。而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征就是注重个人创造,要把个人无形的东西变成有形的资产,这才能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此论很有道理,也很可玩味。毕竟直到今天我们才开始意识到知识产权之重要,虽竭力保护却结果仍不能尽如人意。此观点经由文物表述,可称马先生的学识特色,也算文物收藏的“鬼谷下山”吧。
上一篇: 建版画大省有优势有隐患
下一篇: 恶搞“当代艺术”凸显艺术评审严重问题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