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有个摄影家说,他将于近日进入地震灾区。此前,他几经努力都没去成,心头始终有种负疚感。可是,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周围的朋友时,一些人却劝他不要去了,理由是“救人的场面和刚地震时的那种感觉都没了”。此言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现在还干嘛去?出不来好照片了。
如果拿起相机奔赴灾区仅仅是出于职业敏感,是灾难当头时的必然反应,那说明这是位合格的摄影师。但要是为了得到一张或者几张“好照片”而去,即使有一点这方面的意识,哪怕冒着生命危险,笔者也不知道该如何来评价这样的行为。我们去抗震救灾一线到底是为了什么?抗震救灾期间,有同事把MSN签名改为“当痛苦成为素材”。地震灾难给摄影人留下的一切,包括断壁残垣,瓦砾废墟,死里逃生的幸运者和救死扶伤的点点滴滴,所有这些非常态的喜怒哀乐都可能会成为镜头里的素材。这素材可以为历史作证,可以激发民众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自觉行动。但是,灾难终究会过去,更为重要的是灾难过后,人们要在废墟上重建家园,逐步恢复正常生活,难道拍摄这些,真的比不上地震来临那一刻凝结成的影像么?
有人说,要是现在让我去,我不会只想到摄影人这个身份,我就想去现场看一看,用自己的眼睛而不是通过取景框见证一下这场灾害,见证中国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信心和能力!也许从摄影层面来看,摄影人去往灾区应该做我们擅长的事,但有没有更多的摄影者愿意到灾区做那些自己并不专业的事,比如去当一个志愿者,切实去为灾区重建添一砖加一瓦呢?
在灾区连续工作很久的钱江晚报年轻女摄影记者王颖说,在灾难面前,记者只应当如实记录,否则会使救灾和报道偏离本来方向。面对这场牵动13亿中国人的灾难,作为摄影人,在跃跃欲试赶赴灾区记录第一现场,抢拍第一手资料时,我们是不是可以问一下自己,你是在找感觉,找那些痛苦的素材以满足自己拍到好照片的拍摄心理,还是真的有别的情感在里面?
也许这样说有些不近人情,有些武断,还是换句温和点的话吧:摄影人,我们是不是太习惯通过取景框看世界了?




上一篇韦斯顿与亚当斯:摄影语言体系的词汇建立者

下一篇摄影艺术与现实生活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