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北京艾维克酒店四层大厅里,“2006北京影像专家见面会”活动现场,摄影师宋海存背着一个沉重的摄影包,腋下夹着一本厚厚的摄影集。他在等待着与一些国际级的影像专家见面,这或许是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止是宋海存,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师和他一起走进了这个见面会,在这里,他们有机会与35位国际级影像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是国内摄影师与国际高端影像市场首次大规模的亲密接触。不少人认为,这次见面将对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摄影市场带来深远影响。
用镜头关注中国变化
摄影评论家顾铮认为,国内摄影市场很可能会在不久后兴起。这次“2006北京影像专家见面会”是由FOTOFEST、《中国摄影》杂志社、北京高磊明室影像工作室及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四家联合举办的。300名参加见面会的摄影师是从网上报名的800人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大部分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的是职业摄影师,有的纯粹是业余爱好者。不少人在业内已小有名气,更多人则默默无闻。获得专家点评、结交朋友是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
宋海存在安徽一家化工企业工作,同时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这次他带来了一组题为《临涣“棒棒茶”》的纪实摄影,一个上午的时间,他与三位专家进行了交谈。国内著名策展人李媚对他说:“你如果想做纪实摄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并且要深入细节。”宋海存觉得很受鼓舞。
与中国摄影师接触了几天后,桑德拉·菲利普斯——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负责人这样说:“中国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而很多摄影师对这种变化很感兴趣。”
做了20多年图片编辑的李媚被这样一幅作品所深深感动:夕阳西下的时候,几个皮影艺人蹲在墙角,腋下夹着胡琴,很苍凉、很疲劳的样子。“纪实摄影能让我这种看了这么多照片的人感动,不太容易。”这组作品出自一位农民之手。
李媚说,在这个见面会上她见到了很多在平时视野范围之外的摄影师。
“2006北京影像专家见面会”邀请到的专家包括国际知名摄影节、画廊、博物馆的负责人以及策展人、出版商和艺术评论家,其中30位来自北美和欧洲,五位来自中国。在国外,他们扮演的角色一般被列入“经纪人”行列。在交流过程中,有的专家为摄影师作品提出了艺术上或者技术上的意见,有的则直接为摄影师带来展览、出版等走向国际市场的机会。而这正是主办方举行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搭建起经纪人与摄影师之间的桥梁。
摄影作品买家多是外国人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摄影作品收藏市场早已成熟,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进入拍卖市场,成为与书画同样的投资保值产品。美国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的作品《池塘月光》在纽约苏富比拍出了290万美元的天价。相比之下,国内摄影市场的不完善使得中国摄影作品价格没有确立相应的价值和地位。国内摄影师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郎静山的作品《愿做鸳鸯不羡仙》,在北京拍卖会上仅以4.4万元成交。
相比起国外市场交易的活跃,国内市场尚属冷清。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购买中国摄影作品的绝大部分买家是外国人。在这次见面会上,多位业内人士都提到了这一点。
目前看,一方面,人们缺乏收藏摄影作品的意识,摄影作品主要被出版社和新闻单位所购买,还有一些被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有些买家可能愿意花大价钱买一幅画,但不愿意去买一幅摄影作品。另一方面,中国摄影师的创作很少考虑市场。这个市场既缺乏买方又缺乏卖方,自然难以建立。
一位摄影师说:“许多人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他们认为摄影家不就是个照相的吗?在他们眼里也许摄影连艺术都算不上,更不用说商业价值了。”
记者了解到,相当多的摄影师不愿意自己的作品被“买断”。但事实上,“买断”是一个国际通行的做法。“买断作品不仅对摄影师有利,对整个摄影市场也有利。确立摄影作品应有的价值,让大众明白摄影是和书画一样的艺术品。”
《中国摄影》杂志社的社长王郑生说。
摄影评论家顾铮认为,国内摄影市场很可能会在不久后兴起,但是否会像传统艺术品市场那么火爆,还需拭目以待。
走向市场缺乏行规
在见面会上,王郑生告诉记者,中国摄影进入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规范都没有建立。而这个见面会有可能为中国的摄影艺术市场引入一些国际规则。
王郑生介绍,目前摄影作品大多还是以文化产品的形态存在,以宣传、交流为主要目的,但事实上,市场化应当是真正推动艺术品繁荣的重要途径。但中国摄影作品要走向市场,还缺乏行规。比如,从细节上来说,合同该如何签订,作品该如何装裱、制作等,在国际上都已有标准:交易的时候要明确标出限售量和作品编号,而倘若超出了这个数字就要依合同进行赔偿。
相比之下,国外摄影界目前已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据李媚介绍,国外画廊要推出一位摄影师,一定会对他进行学术包装、宣传和推广,还有与摄影配套的评论跟进,而国内画廊还仅仅停留在只把作品摆在店里的阶段,完全没有成套的包装机制。“事实上,相对于艺术馆,画廊是艺术的前沿,摄影家的作品在作为签约、代理机制的画廊展出,是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李媚说。
绰号为“老花镜”的摄影师对记者说,他觉得目前让摄影师的作品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渠道太少了,大部分渠道对摄影师很不公平,以致许多优秀摄影师的好片子只能积压在家里。
《中国摄影》杂志社副社长徐艳娟则表示,对于尚在起步的中国摄影界来说,一切都需要学习,规则需要买方与卖方共同建立,而信誉是衡量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
上一篇: 从罗兰巴特看摄影的本质及艺术性
下一篇: 摄影师和快照的时代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