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在讨论摄影框架构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种独特的影像形成现象:在最后完成的框格中出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影像及其形态变化,这种突然“闯入”或“闯出”框格的画面构成因素在这里被称为“瞬间变数”。由它所产生的造型现象不知不觉地成为摄影构成的即时(特定的这一刻)标记。其手法还可以被归结为一种自觉的很有实用价值的基本摄影方式,故研究瞬间变数具有重大的意义。

  瞬间变数的几种表现形态

  在传统画面造型和构图的理论中,没有专门研究“瞬间变数”的论述。人们往往把在成像的瞬间突然进入或离开画面的影像看成是构图的破坏者,而认定为该造型失败或不完美。但无数精彩生动的由瞬间变数参与构成的摄影框架不停地散发着富有生命力的魅力,使我们不得不对完美的绝对性产生怀疑, 而对摄影框架多重意义的认识进行重新思考。“瞬间变数”是一种很典型的摄影构成标记,它为影像打上了“这一刻”的即时印记。

  首先,我们来罗列“瞬间变数”的几种主要的表现形态。

  入格·主体

  这种形态表现为有突如其来的影像在快门开启的瞬间“闯入”框格并主宰画面成为构图的主体。一般来说,这个影像会占据画面的重要位置,面积较大,并必然打破原构图中主次关系的布局,成为新的抢眼因素。

  入格·非主体

  这种形态表现为“闯入”的影像还未进入画面的中心重要位置,或者所占的面积太小,不足以对原取景的构图关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一般入格为形象的局部或与相机呈较远距离的空间关系。但凡有外来因素进入画面,就必然给原框架注入新的活力并打上不可重复的印记。

  离格·趋势

  这种形态表现为框格内有部分动体在快门即将开启的瞬间移离其原在的位置,而有出格的趋向。这一变化使原框格内影像构成因素的稳定状态发生失衡,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新趣味点或造成新的关系组合。

  离格·半出

  这种形态表现为取景框格内的某些影像己移动至框边,影像的部分己移至框外,框格内影像之间的分离状态己达到最大程度。其后果是造成摄影框架外延张力的扩散,增加视觉延伸和想象思维的机会,并强调时空截取的特定性。

  上述四种形态都有一些共同的造型特征。首先是因为“瞬间变数”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以难以意料的位置或姿态进入或退出画面,其造型构成显然不同于“等待时机捕捉高潮”的构图方法。所以它对变数无法预先安排构图因素,无法确定拍摄距离,无法保证对焦和快门“凝固”动体的清晰效果。其次是影像的不完整、不平衡、不确定等因素造成视觉的多维变化和模糊效应,更符合造型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是摄影方式特别值得珍惜的艺术特质之一。

  另外,我们要注意到“瞬间变数”有两种框架构成方式:一 是机位确定而被摄体游移的方式,一是机位移动而造成被摄体位置关系变化的方式。应该说,后一种方式是摄影者更难把握的方式,因为机位在移动,所有被摄体的关系都在变化,并且很难预料有什么新影像会闯入框格。如我们坐在车上往窗外拍摄,经常会有料想不到的诸如树、楼房或电线杆等跑进画面。两种方式都以运动为前提,都以截取瞬间形象为框架特征,都以无法精确控制的表现形态为独创性的印记。

  瞬间变数的艺术性质

  我们提出瞬间变数作为摄影造型的一种独特的构成方式,它到底有没有具备一定的艺术品质或价值和意义呢?

  现在理论界很怕谈艺术,因为艺术实践的飞速发展把传统艺术的概念冲击很支离破碎,以至于许多权威都无奈地同意:没有什么艺术,只有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聪明的理论家也不敢妄谈“艺术”,他们只讨论“艺术家”或“艺术品”。虽然如此,多数人还是没有反对“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种观点,只不过传统艺术更讲究刻意性(完美性)、必然性(决定性)、确定性(单意性)。而现代艺术更包容了许多随意性、偶然性和多意性。就我们所讨论的瞬间变数在摄影造型中的艺术品质问题,也正是在随意性、偶然性和多意性方面托展和挣脱了传统摄影方式的观念局限和束缚,而使摄影艺术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

  随意性顺应了艺术的自由精神

  随意性为什么会被现代艺术所接纳?因为随意性宽容并承认了主体意识在任何一个特定时空的随心所欲的释放。而在摄影艺术中,这种自由的精神体现得更为充分,因为摄影家之按下快门只不过是无数选择中的一次完成,他对被摄对象既可以这样搞定,也可以那样搞定。不论他早一点或晚一点、远一点或近一点、高一点或低一点等所得到的影像都能成立,都是客观世界的一种现象。你攫取哪一个断面都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是人类不喜欢受制约的天性借助艺术方式而得到的流露。“瞬间变数”强化了随意性的痕迹,其与生惧来的艺术成分很容易升华为富有价值的艺术品质。

 偶然性是艺术灵感闪现的机会

  艺术中的偶然性是独立于创作者控制之外,并对艺术行为的后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偶然性对摄影艺术的影响之大是超乎于外人的想象的。摄影“创作”作为一种艺术方式,其偶然性所起的作用常常会令拍摄者本人目瞪口呆,因为只有创作者自己才知道拍摄时失控的程度有多大。人们习惯于把失控的美妙成果归功于艺术灵感的闪现。如此看采,偶然性确是艺术创作出现奇迹的宝贵机会,而摄影中的“瞬间变数”恰恰是摄影造型中的“失控”因素。由影像构成的偶然性转换为艺术灵感的独家机遇,这常常只在于摄影者现场把握的一念之间。这种机会应该引起“艺术创作者”的高度重视。

  多意性逐渐成为现代人衡量艺术价值的新尺度

  现代人由于信息膨胀,思想越来越复杂,思维方式愈趋个性化,就连传统观念中认为不可有异议的某些科学定律也不免被推翻,更不用说作为最主观化、情绪化的现象——艺术。对平面造型艺术而言,单意性的画面很容易被视为“图解”,过于完美的造型也常常被归于“平淡”或“不可信”之类。人们往往把费思索、多指向的画面认定为高明的艺术符码,故多意性逐渐成为现代人衡量艺术价值的一种新尺度。人们在计算着艺术家将他们的概念转换成画面中的符号时运用了多少才智。无疑,“瞬间变数”在摄影框架中加进了一个或一系列问号,由此引起的联想或判断加强了图象信息的解读——反馈——敷衍机制,也把摄影框架独具的“边界效应”的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上三题简要的分析试图说明“瞬间变数”在摄影造型中的艺术性质和地位,有意无意之间也把摄影方式作为艺术表现样式之一所具备的独特的艺术品质做了部分的涉及。实际上是把瞬间影像与边框效应的动态关系作为即时摄影构成的特定标记,并以随意性、偶然性和多意性为其艺术属性。

  “非决定性瞬间”的美学价值

  传统的美学思想特别祟尚完美的观念,当布勒松的“决定性的瞬间”提出之后,立即得到人们普遍的赞同,他的意思是说: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当这个瞬间来临时,周围的诸种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最为协调的几何形态,并显示出某一事件的完整面貌。这个瞬息即逝的瞬间,就是决定性的瞬间。摄影就是能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准确地抓住各项因素都达到完美状态的最关键的一刻,并把这一特定瞬间固定下来。

  这当然非常理想。但是,当我们对摄影史上“快照美学”理论进行关照的时候,发现许多很有摄影个性的影像不属于“决定性瞬间”的范围。它们不具备“任何一个元素都恰好在决定性的巧妙状态之下”,但它们确实很有即时的独特性格,很有不可取代的形象价值。你明明知道摄影者犯了常规法则的“错误”,但同时也有效地表达了作者有含义的目的,你只能说他框取的不是决定性的瞬间,姑且把它们归入“非决定性瞬间”.它们同样具有丰厚独到的美学价值。

  “非决定性瞬间”拓展了新的美学价值取向

  世界摄影艺术史的发展都是从画意摄影起步的,但画意美学对中国摄影艺术的影响比起西方来说是更为深刻。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地把摄影缠留在模仿绘画的狭窄领地,整个民族对画意和唯美的心理需求非常自觉。直至近二十年来中国纪实摄影一波接一波地滚动式发展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随社会经济进发而带来的生活快照的普及,才慢慢使国人对传统审美的价值取向有所松动。今天,当你为一幅带有即时标记的摄影构成或一个截取“非决定性瞬间”的框格而产生莫名的感动的时候,你已经不感到奇怪了,你也不怀疑这“没有规矩”的“作品”的审美价值了。 “非决定性瞬间”加重了摄影美学的价值筹码

  在摄影方式出现至今的一百多年里,不停地有关于“摄影是不是一门艺术”的议论。在数码影像魔鬼般侵入人类生活的今天,又有人惊呼“摄影将要失去独立的地位直至消亡”。似乎摄影生来就是苦命的孩子,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就要撒手归天了。坐井观天者是有这种危机,头顶上“唯美”这片天空实在太小了,“诗情画意”美不过诗,美不过画,特技创意玩不过电脑时空。历届“国展”的获奖作品中都很难找到摄影自己的语言,而逮往“决定性瞬间”谈何容易!

 如果我们不把“非决定性瞬间”的微妙美感放入摄影审美的领域,那么摄影艺术的天地确实是连让摄影翻个身的空间都没有了。“瞬间变数”是摄影构成所独有的特定即时标记,它随身携带的真时性、现场感、时空变幻及框架张力等“贵族血统”,是摄影方式立足艺术之林的特别身份证。其可能引发的审美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它将为摄影的美学价值加上一道特殊的保险。




上一篇论丛:正确把握新闻摄影特点

下一篇质朴的记忆里有你也有我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