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2008年1月19日,“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年度评选活动。在北京ChinaFotoPress举行。以下为评委会主席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点评参赛作品:
  我的感觉前四个类都非常不错,大家难以取舍,最后把两个提名奖变成三个提名奖,确实是难以取舍,而且那些,比如说猴子和鸟,实际上它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但是也在新闻的表述上表达得很让人感动,甚至我们评论那个火车,风沙掀翻了火车,不是近景是给了你一个场面,一个背景,但是让读者会感到很触目惊心的一个是,这都是很新的题材,但是也有的新闻题材我也觉得比较遗憾,比如说去年重庆的“钉子户”,这个在中国社会历史上恐怕都要记载的一件事,而且像这样的事中外媒体关注了多少篇。但是今天我都没有看到好照片,有当事人的、女主人的,你想它那个环境,周围都是楼,都挖成坑了,一个孤零零的,实际上就是很难拍的东西,但是我是觉得像这样的新闻,这个记者是不能轻易错过的,和物权法联系在一起,而且最后处理得还不错。这个对社会进程有标志性的事件需要摄影记者拿出有份量的照片来,所以看到那么多好照片,但是我同时也觉得比较有缺憾,像这一类的题材,什么问题呢?就是刚才大家讲,评到专题的时候,我看到大家都要打瞌睡,有的时候就觉得不理想,没有去年,我们在荷赛得奖的“黑暗中的舞者”那个档次的作品,里面有没有好照片?有,但是说明了什么问题?我觉得摄影记者在现场拍照片,你的编辑意识是非常重要,这个编辑意识不是编辑的事,是你自己的事,编辑是什么呢?你叙说故事的能力,同样一组照片我们比如说在报纸上经过人家图文编辑编辑出来很好看,但是同样是被编辑了以后,我们作者自己拿出来送的时候,重复、罗嗦……,很多毛病就出来了,这当然是你记者的问题,因为你见报的时候你有很大的工作是编辑给你做的,所以我觉得训练记者的时候,这一方面是要考虑的。这个漏洞一下看得很清楚,明明有的在前面已经得了很多奖了,但是这个作品和他的成组作品往里面一放就不行了。
  这个评选方法我建议改进,我们要求每个作者只拿五张照片一个专题,即便这样往往得上奖的人,三张照片不错,那两张不行。因为这个年度摄影师分量太重了,最后我们开一个展览,同样一个内容,300张照片的展览和100张照片的展览给读者两个印象,因为你要把你最好的东西展示出来、因为咱们要把这个标志树起来要互相关联,那些缺陷可以避免,我们可以在底下完成。
  再一个我们的摄影师题材跑的很多,可以感觉到记者在跑动,一天到晚这种激情跑动,但是看你照片的时候,跑动是指你从报社到现场你跑就行了,但是一到现场以后,我不愿意看到你的跑动,我要看到你的心要静下来,把这个东西静下来,但是往往就觉得,记者匆匆忙忙来了,拍了,他匆匆忙忙的赶到,再匆匆忙忙的拍,不少照片可以感觉到这个东西。
  还有一个,我觉得对记者的技术要求,包括我们有的照片是得了奖,但是我觉得有的照片记者要适当的调整反差、色彩、影调,这是在传统暗房里面可以做的事,现在数码化了我们倒不做了,为什么?记者拍完了可能就给后面的编辑来处理了。我跟我们的记者看照片的时候,看两方面的照片,你处理不好的照片给我看你拿回去重做,必须要做好,因为你要感受影调、色彩,你调整的过程你是对摄影的感受的过程,摄影就是靠色彩和影调,靠这些东西来表现的,它的表现力这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你为什么要?不要把这个东西都给后方去。另外我还看记者相机内最原始的记录,这一张照片为什么要按快门,你本身不应该按快门的,为什么按?什么道理?所以对记者的训练,因为都市报要比我们这个忙得多,但是这个基本训练只要抓住,有一两年功夫马上就改。
  再一个我希望,咱们现在已经有20家了,现在不知道结果,同时也给我们联盟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第一年、第二年得奖大户是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作为一个单位来讲,当然成绩是不错。但是几年搞下去之后还是这几家,这就说明问题,对联盟整体来讲就说这个业务交流,要让别人也得起来,每个人身边你那个地域都会有好题材,但是别最后几年还是起不来,这个恐怕长了以后和我们这个联盟最初初衷的想法恐怕会产生距离。所以我觉得真是不错,尤其前面评得多好。




上一篇莫把不行当理论--兼谈摄影记者的任用问题

下一篇只用傻瓜相机的摄影师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