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发展概说
对于20世纪的中国历史而言,油画作为一个泊来的画种而在中国之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这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
事实上,油画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当然利玛窦等传教士将油画带到中国并非为了单纯的艺术传播,而是宗教活动的副产品,但这确为“油画在中国”的肇始。而后在清代康雍乾三代的宫廷中,来自欧洲的传教士画家,如郎世宁等人努力迎合帝王的趣味,创作出一系列肖像性或纪功性的油画作品,甚至衍生出所谓“中西融和”的新风尚。
然而,论及油画作为画种在中国的真正确立,应该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首先是一批“敢为风气先”的热血男儿,他们为了寻求救国强国的真理纷纷来到当时科学文化发达的欧美,或者明治维新后日益强盛的日本。通过刻苦学习,留学画学生们不仅练就了纯粹而扎实的油画技艺,同时开阔了视界,把握了世界艺术发展的脉搏。而当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则大多成为美术教育家和油画艺术的竭力推广者。他们通过创设官方或非官方的教育机构,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活跃于中国艺坛的油画后继者;他们凭借各种油画展览将油画艺术的主张和风格形式昭示天下,推动了油画艺术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油画创作日新月异。50年代的中国油画,在既有的欧洲传统油画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又因苏联油画新风尚的掺入,有了更新地拓展。进入80年代,在不断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油画以其开放、多元的面貌,逐渐融入了世界艺术发展的洪流,而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油画市场的初立
虽则中国油画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就目前艺术市场而言,油画不仅没有成为艺术市场的主流,而且以其进入艺术市场的时间来看也是相当晚近的事情。
的确,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国艺术市场对于油画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装饰画的层面,例如从1949年至今中国海关一直将油画归为工艺品的分类。另者,油画家只有兼能中国画方能为大众所熟知,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关良等人,甚至由于他们在国画方面的名声远胜于油画,而被忽略了其油画家的身份。
上述情形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所改观。
首先是中国油画的海外市场率先启动。在临近大陆的港澳地区,一些从事转口贸易的中资机构开始尝试着将中国油画作品投入当地市场,如香港华润集团所属的文化企业。虽然这些油画作品大多为当时流行的“风情性”作品,并不能代表大陆油画艺术的整体水平,但作品以平实的形式语言描写少数民族或农村的真实生活,对于港澳同胞乃至海外侨胞而言仍是很好的“思乡剂”,因此当时的销路非常理想。
在另一方面,经过8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美术运动的锤炼,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前卫艺术,越来越受到国际艺术界乃至国际收藏界的关注。在这些因素地有机促动下,90年代初“后89美术展”在香港的举办,以及世界著名拍卖机构——佳士得(香港)首次将中国前卫油画引入拍卖行,无疑都具有了转折性的重大意义。
“后89美术展”是由香港汉雅轩画廊牵头,由大陆批评家主持,基本囊括了活跃于90年代的前卫艺术家的作品。然而它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学术建设,却在于由此引发的海外画廊的大肆介入和大陆画廊的纷纷崛起,即所谓关于中国油画一级市场的加速建设。
佳士得(香港)开创性地拍卖中国油画作品,也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以此为契机,中国油画登堂入室,进入了国际性的艺术舞台,进入了国际收藏家的视野。而拍卖的成功也激发了人们对中国油画前所未有的关注,以及收藏投资油画作品的强烈愿望。
从佳士得(香港)拍卖所引发的持续影响,在1994年最终在大陆付诸实施。其具体的行动即为,在这年里刚刚宣布成立的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推出了“中国油画专场拍卖”,并一直坚持至今。随后北京太平洋、北京瀚海、北京荣宝、上海国拍,以及2001成立的北京华辰,诸多大陆拍卖公司也举办过关于中国油画定期或不定期的专场拍卖活动,由此在大陆确立起中国油画的二级市场。

中国油画的拍卖市场
从1994年至今,海内外中国油画拍卖基本经过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4年至1996年间。在此时期中国油画作品的拍卖从无到有,属于草创与探索的阶段。无论是海外还是中国大陆的拍卖行在征集作品的时候并没有明确地市场指向和操作旨趣,往往是罗列所谓的“名家”之作,甚至还受制于一级市场中行情的影响,掺入了不少现在被视之为“行画”的作品。
即便存在着混乱和不和谐的因素,但拍卖的魅力无疑已经昭示于天下: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理念下,原本的条条框框被市场经济无情地打破。譬如一位年轻画家的作品可能比他老师的成交价要高得多,而所谓的“名家”有时也不得不面对拍卖流标的尴尬现实。毋庸置疑,拍卖也是“造神”的运动,一些知名的中国油画家通过拍卖与国际大师同台竞争,其艺术逐渐被世界了解、认识。而起初默默无闻的画者也往往通过拍卖一鸣惊人而为天下知,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以靳尙谊、詹建俊、闻立鹏、全山石为代表的中老年画家集群无疑是其中的主流,他们大多为中国油画“学院派”风格的典型,既有欧洲纯正的油画技艺,又融和了苏联学院派油画的坚实造型,其影响力至今仍绵延不绝,在成交价方面基本占据了5万元至2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区间。年轻画家尤其“新生代”油画家是当时拍卖中最活跃的力量,风格独立而标新立异,虽初出茅庐但颇受人们的追捧,成交价处于2万元至6万元人民币的范围,但明显呈现价格启动的特征。当然此时的真正英雄仍属吴冠中、陈逸飞,他们向海内外拍卖场推出了系列性的代表作品,不仅双双突破了单件作品百万元的关口,同时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了中国油画的最高价格纪录。
第二阶段是1997年到1999年间。这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时期。一方面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油画新兴的海外市场带来了极大地冲击。尤其是在经济受到重创的东南亚地区,诸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几乎在一夜之间中国油画已丧失了刚刚建立起来的发展基点。在另一方面,值得庆幸的是港台地区尤其中国大陆的经济稳定,遂成为90年代末中国油画拍卖最重要的支持力量。
在此期间陈逸飞、吴冠中的价格仍呈上升趋势。如1998年中国嘉德推出的陈逸飞《多梦季节》和《上海滩》各以126.5万元人民币和122.1万元人民币成交,而1999年春季中国嘉德将90年代初期陈逸飞首次在佳士得(香港)拍卖的油画作品《浔阳遗韵》再次推出,较之数年前百万元的成交价而以297万元人民币最终成交,造就了一个投资中国油画而获成功的经典“神话”。吴冠中的油画作品在90年代末也成为拍卖场中的抢手货,由此推动了其画价持续地走高。1998年佳士得(香港)秋季拍卖会的《木槿图》成交价在222万元港币,1999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的《红莲》以132.6万元成交。
同样处于上升浪中的还有中青年油画家的作品。王沂东、刘小东、王怀庆、罗中立、何多苓等人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成交价在原有的基础上往往有100%或200%的升幅。
值得注意的还有老一悲油画家的作品,如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樑、刘海粟、关良、庞薰琹等,价格都有了巨大的涨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自80年代末以来以台湾地区为中心出现了专门收藏老一辈油画家作品的风潮,公私机构大肆购藏以及大企业家纷纷进手几成燎原之势。在此形势下台湾本土油画家的作品价格往往翻动数十倍之多。受其影响,大陆老辈油画家的艺术价值重新得到肯定,其市场价值也随之获得发见。
第三阶段是2000年以来至今。近两年中国油画的拍卖,除了保持了前两个阶段的良好态势外,同时也出现了新时期的发展特征。
其中老一辈油画家作品的拍卖仍是拍场中的亮点,代表性画家的代表性作品往往能够取得不俗的成绩。如2001年佳士得(香港)秋季拍卖会的徐悲鸿《风尘三侠图》,估价只有80万港币至100万港币,就是由于题材特殊,风格独特而有代表性,经过激烈竞价,最终成交价高达664.5万元港币。同场次林风眠的《渔村丰收图》,是画家在新中国后满怀激情歌颂新社会、歌颂劳动者的佳构杰作,也代表着林风眠晚年油画艺术融和中西的致力方向,该作品估价为80万港币至100万港币,成交价也大大超出人们的预计,达到了356.5万元港币的高位。2003年中国嘉德拍卖会的吴作人《战地黄花分外香》也与上述两图相仿,成交价亦至空前的352万元人民币。
台湾本土前辈油画家的作品虽然由于台湾经济的持续低迷与前期过度的人为炒作,已经从价格巅峰处下滑,但廖继春、陈澄波等一线代表画家的拍卖价格不跌反升,仍可以不断突破百万元的关口。如2003年佳士德(香港)推出的陈澄波《满载而归图》,成交价即为422万港币。
随着对前辈油画家的挖掘,滞留海外的华裔油画家也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内。以旅法的潘玉良、常玉和旅美的朱沅芷为标志的老一辈华人油画家的作品得到了拍卖市场的空前关注,以2001年苏富比(香港)春季拍卖推出的常玉《盆菊盛开图》,估价为28万元至40万元港币最终以158.48万元港币成交为例,可见这类画家的作品受到市场追捧的程度。由此衍生出的是大量在世的海外华裔油画家被引入拍卖的现象,赵无极、朱德群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将当代西方艺术观念与东方精神有机结合,创造崭新而国际性的艺术风格,赢得了世界华人的普遍尊敬。赵无极、朱德群的艺术在国际艺术市场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地位,通过拍卖尤其是亚太地区的拍卖活动则更加奠定了其作品在全体华人心目的价格地位。根据目前数据,赵无极、朱德群的一般性小幅油画作品已经从先前50万-8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区间,突破至100万-200万的新价格区段。而重要或尺幅较大的作品则成交价屡屡有惊人之举,如2003年佳士德(香港)推出的赵无极《13.2.67》即以576.6万元成交,整体价格明显高于画家在欧美艺术市场中的价位。
在当代大陆油画家中,陈逸飞、吴冠中依旧一马当先。在2002年1月广州嘉德拍卖会上,陈逸飞的《地毯上的淑女》仍保持了121万元的成交记录;而吴冠中2001年度的拍卖记录也令人振奋,香港佳士得秋季的《初春河畔》、中国嘉德秋季的《遗忘的雪》各取得了70.5万元港币和99万元人民币的佳绩,2003年中国嘉德推出的《渔港图》再次达到令人侧目的107.8万元人民币。而老年油画家靳尙谊以及中年油画家罗中立、何多苓、王怀庆等,其作品也走出了稳步攀升的价格态势,值得收藏家关注。如2004年中国嘉德春季推出的两件靳尚谊油画作品《坐着的女人体》和《夏季牧场》,成交价分别为121万元人民币和55万人民币。
年轻油画家的创作令人眼花缭乱,新人新风格也层出不穷。以刘小东为旗帜的“新生代”油画家仍然是中国艺术市场中的活跃因素。同时以夏俊娜、刘野、季大纯为标志的“新新画家”则通过艺术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组合,在拍卖市场中占到了一席之地,甚至成为“拍卖明星”与“市场新宠”,价格也由早先的2万元左右直逼5万元至10万元的中等价格区间。
前卫艺术作为一种新的可能性被引入拍卖市场。2002年春季佳士得(香港)将蔡国强的装置、徐冰的文字性作品甚至张垣的行为图片推到了拍卖场,与之相互动的是同年春季中国嘉德、北京华辰皆以前卫性来定位油画专场拍卖,这些无疑给市场传达出一种明确信息,给收藏家带来了新的方向,起到了投资引导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新世纪,一种趋势越发明显地表现出来,那就是将拍卖纳入艺术策划与艺术操作的范畴,有效地利用“拍卖”这一市场化的渠道和交易杠杆,包装画家与艺术流派,最终给与其明确的市场定位。
随着近期《中国油画文献》等一系列油画史著作的出版,收藏中国油画史精典作品的热潮也愈演愈烈。2003年中国嘉德油画专场中高小华《赶火车》和陈丹青《西藏组画――牧羊人》分别以363万元人民币、187万人民币成交,以及2004年春季中国嘉德、北京华辰、广东嘉德等公司所推出的同类油画作品的拍卖成功,表明那些在中国油画史上被明确了地位的作品已经具有了无限的升值空间,应该成为收藏家关注并投资的新焦点。

中国油画的国际市场
进入新世纪,中国油画的一级市场即画廊业,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以刚刚落幕的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为例,基本囊括了北京、上海的重要画廊,现场成交活跃。而整个博览会总成交突破1000万元人民币,充分说明了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市场潜力。
事实上,中国油画的一级市场还应包括欧美等地所结构成的国际市场。众所周知,自80年代初期中国积极引进外资、大幅度地开放国内市场以来,在欧美掀起了持续20多年的对中国大陆的投资热潮。而近期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仍保持全年9%的增长速度无疑进一步催动着“中国热”的蔓延。与此相互动的中国油画现时在欧美也呈现出“中国热”的特征,首先是欧美大宗买家的不断涌现,其次是欧美专业经营机构的大肆介入。
从买家队伍来看,业已形成横跨欧美的发展态势,并且在瑞士、德国、比利时、美国、英国、法国具有了一定的基础。Jean-Marc Decrop 是法国第一位从事中国前卫艺术收藏的人士,其中中国当代油画无疑是其收藏的主项。在10余年间投资金额逾百万美金,形成超过150余件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规模,其中以架上油画为主,堪称“法国收藏中国油画第一人”。在比利时,Guy Ullens 是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之一,他的收藏量已经达到450件。而前瑞士驻中国大使、实业家Uli Sigg的收藏则汇集了逾百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上千件艺术作品,形成了骄人的规模。
欧美收藏家,象Jean-Marc Decrop、Uli Sigg这样的收藏权威,努力通过媒体向外界散布投资中国当代艺术的鲜明观点,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称着以中国油画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之价值。Jean-Marc Decrop在2000年接受《CANS》杂志采访时曾说:“我不是只想从商业上获取利益而已,我看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创造的年代,今天中国当代艺术所展现的爆发力、品质和多样性可媲美二十世纪初的欧洲现代艺术,是中国艺术史发展的关键时段,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参与其中尤其兴奋而激昂。”
这些中国油画的收藏先驱们近期则采取了更积极的姿态。在Uli Sigg的带动下,在瑞士已经形成了一个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固定圈子,在业内有所谓的“瑞士帮”之称,而Uli Sigg则被冠之“帮主”的头衔。Uli Sigg似乎不满足于此,2000年他创建了中国当代艺术奖(CCFA),这是一个资助中国艺术家创作并逐步走向国际舞台的专门奖项,虽然到目前为止Uli Sigg是该奖项唯一的赞助人,但是这不能改变他的初衷,Uli Sigg不无期待地说道:“我希望它成为对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最重要的奖项。”
事实上,在“中国热”不断侵入西方艺术品收藏圈的同时,欧洲艺术品市场也纷纷打起了“中国牌”。在西方主要大都会如纽约、伦敦、巴黎,一些画廊显然不容错过这一波行情,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并在代理名单上加上一、二位中国艺术家的名字,更有甚者则直接打出了“专营中国当代艺术”的旗号。前者有纽约Jack Tilton、Max Protetch、Holly Solomon、Jeffrey Deith画廊,巴黎Galerie de France、Durand Dessert画廊,布鲁塞尔Roldoph Janssen画廊,日内瓦Art&Public画廊,瑞士琉森的Urs Meile画廊等。后者以纽约Ethan Cohen、China Avant-Garde画廊,伦敦Chinese Contemporary画廊,巴黎Loft画廊为代表。
纽约Ethan Cohen画廊、China Avant-Garde画廊,伦敦Chinese Contemporary画廊,巴黎Loft画廊则充满着“中国的梦想”,这是对中国油画乃至当代艺术100%投入、100%认同以及对中国艺术的未来市场极其乐观的一群。
伦敦Chinese Contemporary画廊是英国唯一专门介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画廊,画廊每年大约安排9-10个展览档期,2000年曾成功举办刘野、叶永青、岳敏君等人的架上作品展览。经理人Julia Coleman指出:“199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对中国艺术的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众对于中国艺术普遍产生兴趣,这是对Chinese Contemporary有利的一面;同时Chinese Contemporary刚刚迁址,不仅展出条件好了,又毗邻两家重要的当代画廊,观众和收藏家的数量显著提高。” Julia Coleman认为画廊近期将主要致力于加强与英国媒体、艺评界的联系,使伦敦地区的“中国热”不至于过早降温。
纽约Ethan Cohen Fine Arts 成立至今已经14年了。80年代的美国社会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一无所知,鲜有画廊愿意举办中国人的展览,于是Ethan Cohen决定自己开设画廊。1987年Ethan Cohen画廊在纽约苏荷区的Greene Street 闪亮登场,Ethan Cohen 又以“艺术新浪潮”来对画廊所经营的中国当代艺术进行定位。1988年到1990年Ethan Cohen通过与美国哈佛大学的紧密关系陆续邀请中国大陆的艺术家到该校进行展览和演讲,开启了美国大学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先河。借助1999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中国五千年文明艺术展”、亚洲协会“中国新艺术展”的声势以及Ethan Cohen与中国艺术家间长久以来建立的私人情感,纽约Ethan Cohen Fine Arts近来取得了较往昔5至6倍的销售业绩增长率,客户包括来自欧美以及亚洲地区的藏家。2000年9月Ethan Cohen Fine Arts 迁至Walker Street 55号的新址,这个地点处于纽约乃至全球最活跃的艺术中心,在方圆5条街之内就有70家画廊,其中不乏世界级的著名画廊。目前画廊展览安排相当密集, Ethan Cohen充满热情的表示,Ethan Cohen Fine Arts将肩负起“想了解中国艺术的人的重要来源”的责任。
1985年创立的Loft画廊,展场面积共200平方米。Loft画廊已经取得了“在巴黎的中国当代艺术画廊”的称号,画廊定位为中国艺术家在巴黎的“中间站”的角色。2000年Loft画廊成功参与了香榭里榭雕塑大展,并连续推出郭伟、陈文波等个展。近期Loft画廊更扩大了代理和合作画家的范围,在长长的名单中我们看到方力钧、谢南星、周铁海、陈文波、郭伟、邱志杰、杨少斌、刘小东、周春芽等青年油画家的名字,此外Loft画廊也积极推荐代理艺术家给各大机构,替艺术家争取获得短期居留和工作室使用的机会。在Loft画廊身上我们找不到对中国当代艺术存疑的空间,受到“中国热”感染的Jean-Francois Roudillon承认自己完完全全地被中国当代艺术所征服,对于中国艺术在欧洲的市场前景,Jean-Francois Roudillon作出如下判断:
“中国艺术在我所知到的前卫艺术之中是唯一具有国际倾向的当代艺术,它的买家来自全世界各地,全世界的重要画廊都在买中国艺术”;
“我相信张晓刚、陈文波这些艺术家在三年之后的画价将达到130万美金!在这两年,很多画家的价格是以两倍、三倍的高倍数跳涨。”
“21世纪绝对是中国人的世纪,20年后中国艺术家的行情将比安迪沃霍的价格还要高!”




上一篇天上真能掉馅饼? 收藏市场上的捡漏面面观

下一篇艺术真那么值钱吗? 艺术在市场里就是一袋空气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