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最近,有几位摄影界朋友对我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变味了!他们所说的变味,是指今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将同时举办美食节和旅游工艺品展览。
朋友们担心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增加了多种活动内容,就会使大展变味,我倒觉的是他们多虑了。在办摄影大展的同时,增加一些活动内容不是更丰富多彩了吗?这样做不仅会给前来参加摄影大展的国内外摄影家们增加拍摄题材和创作内容,而且也会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大展,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摄影,这不仅不会使大展变味,反而会给大展大大增味。2003年9月,我就在报纸上发表过题为《摄影节办成庙会好》的文章,主张把摄影节办成我国传统式的庙会,使摄影节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人气旺盛。今年北京奥运会在举办高水平体育比赛的同时,办了“中国故事”祥云小屋,生动地宣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效果非常好。所以我觉得增加了活动内容并不会使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变味。
但是,听了这几位朋友的意见,促使我考虑了这样一个问题: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到底该是什么“味”?几经思考,我感到现在的问题不是变味不变味,核心是举办了七届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实际上还办得不甚够“味”。大家都看的到,由于举办者的辛勤努力和上上下下的精心培育,大展已经成为一个超越摄影界的知名品牌,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七八年了还没有真正办到“位”!
2000年我有幸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节的策划到创办的全过程。当时我们拟定的摄影节具体内容和活动方案,虽然大框架是根据对法国VISA国际摄影节的考察照搬而来,但明确地提出了要把摄影节办成图片市场的目标。时任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的申维辰审批我们上报的《在平遥举办国际摄影节的可行性分析》中也明文写着“摄影节为文化交流和图片交易性质”。但是据我所知,除了2002年的第二届摄影节由于约请了一些国内外的图片商和图片交易中间人,做成了仅有的几宗小图片生意外,其余若干届多是只红火不热闹,图片交易大都是有协议无结果的口头或纸上往来,实际成交者寥寥。
我们看到北京画家村和798等几处艺术家聚集的场所,作品交易十分红火,交易品常常是用大卡车拉运。而我们的摄影作品都成了摄影家压箱底的“废品”,为什么反差会如此之大呢?问题恐怕还要从我们自己身上找。我认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要办到“位”,办得很有“味”,不论有多少活动内容,重心和着力点一定要放在为摄影家分解忧愁上,实心实意地按照大展确定的性质,真正办成图片交易市场,办成一个中外知名的文化产业。这才是广大摄影人最企盼、最希望和最欢迎的摄影节所具有的“味”和“位”,这也正是摄影大展和同类摄影节庆活动生命力之所在。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通过大展的交流、讲座、评比等活动,逐步提高我国摄影人的综合素质和创作水平,在注重追寻当众展示的同时,尽快把自己的创作与图片市场的需求接起轨来;另一方面要多方约请国内外图片交易人,请他们来参与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活动,互通图片交易讯息,不断拓宽图片交易的路子。经验告诉我们,要办成知名的文化产业和图片交易市场,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按市场规则运作,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和“埋单”,是不可能持久下去的。
旁观者说话容易,当事者办事艰难。但是,不管怎么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应该办成什么“味”,关系到我们广大摄影人,所以值得大家关注。
一孔之见,不知讲得是否到“位”?谬误之处敬请师友批评指正。
上一篇: 新闻摄影记者谈数字摄影
下一篇: 浅谈摄影记者的思维规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