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历来成功的新闻摄影作品,大都与记者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亲身感受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生活是摄影记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丰富的社会生活只是矿藏,矿石不等于纯金,原料不等于产品。摄影记者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对社会生活加以观察、发现和选择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才有可能获得具有新闻价值的摄影作品。

  观察。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如何找到具有新闻价值的题材,这就需要摄影记者的细心观察,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在实际生活中,不是每一件发生过的事情都有新闻价值。只有将观察到的事物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才能从中挖掘出具有时代感和典型意义的事件。否则只能是“浮光掠影” 或“视而不见”。美国著名女摄影记者斯托米·格林娜拍摄的组照《活到100岁,是里程碑,还是累赘?》就是作者观察到100名老人后,从中确定了14位采访对象。而这些老人,有的尚能叙事,有的仅会点头微笑,有的只会呻吟了。这样,她除了访问老人以外,还要访问医护人员以及老人的亲属、朋友。有的时候,还昼夜不离地守在老人跟前,从生理上、心理上观察老人睡觉时的姿态,天亮了又有什么反应……前前后后,斯托米·格林娜用了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一题材的报道,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正因为有斯托米·格林娜细心观察,才使老人这一社会司空见惯的题材拍出了新意和独特性。该摄影作品获第27届“荷赛”“奥斯卡·纳克奖”。

  发现。生活中处处有闪烁着美的镜头,关键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和捕捉那些适合摄影报道的事件,并对其典型人物、典型情节和典型现场做典型的展示,就构成了最精彩、最生动、最具有揭示力和感染力的新闻摄影语言。事实上,生活中常见的,并赋予一定内容的平凡的小细节一旦被挖掘发现后,也会产生非凡的魅力。如有一次,笔者坐班车到农村采访,车窗外的景物从眼前掠过,突然,看见在一片开阔的田地里,有许多人手挥动着锄头、铁锹,将稻田里的泥土装上农用车运走。原有的稻田变得坑坑洼洼、凌乱不堪。凭着职业的敏感,笔者想去探个究竟。到现场了解才知道,原来,有部分农民为了眼前利益,把自己责任田里的稻土,以每吨10几元的价格卖给了砖瓦厂。这时笔者注意到,路边竖着一块《农田保护条例》的牌子,上面写着耕田保护细则,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笔者当即取出相机,抓拍许多镜头,组成了一组《良田被挖,沃土成砖》的组照。报道刊出后,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及时制止了挖田取土的不当行为。这组照片,获当年福建省新闻奖(图片类)二等奖。

  选择。即通过取景框,对发现的事物进行剪裁和界定。摄影记者的选择完全依仗于观察与发观,而不是去发明和塑造,不是综合,也不是“合理想象”。从发现到做出选择,往往是在短促的瞬间完成。记者在新闻摄影实践中,必须对新闻事实有宏观的总体把握,他的思想深度和高超的摄影技巧又必须通过他细微的精心观察和形象选择体现出来。《两党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的“胡连会”有近400人拍照,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以独特视角,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国民党主席连战相向迈步,即将相握的手瞬间定格,从而揭示了新闻内涵,深化了主题。此照片也因此脱颖而出,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从观察、发现到做出选择,这是摄影记者的思维活动过程。如果缺少深入细微的精心观察和思考,把采访当作例行公事就直接进入选择,这样的选择只能是凭经验办事,容易落入俗套,形成公式化,或者是见什么,拍什么,拍完了交差完事,把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简单化了。观察、发现、选择的思维过程虽然短暂,却反映了一个摄影记者的思维方式、文化修养、事业心、技术水平等。




上一篇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应该是什么“味”

下一篇当摄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