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编者按: 速度与效率是数字技术带给摄影的最显著的特点,而这一点正好为新闻摄影在传播信息时所倚重,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前些年数字摄影器材还比较昂贵,还不那么普及的时候,不少新闻摄影记者就已经涉足数字领域。据我们所知,如今在北京的各大报社、通讯社,数字相机的普及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谈到数字技术对新闻摄影的影响,摄影记者们感慨良多。
“在摄影的所有门类里面,新闻摄影最容易接受数字技术”
王文澜 (《中国日报》摄影部):相比而言,我是进入数字摄影领域最晚的,但改变是最彻底的。数字技术最大的特点是让影像的制造更加在我们的控制之中。我是比较传统的人,开始接触数字相机的时候,我不习惯,还是喜欢胶片,觉得有底片,心里踏实。逐渐习惯数字之后,最近在拍摄新闻方面,我没再用过胶片。我只在傻瓜相机里装胶片,不过这只是因为我还没有数字傻瓜相机。在摄影的所有门类里面,新闻摄影是最容易接受数字技术的。在最开始数字技术还无法达到广告摄影、艺术摄影需要的清晰度而不被接受的时候,新闻摄影却接受了数字技术,因为数字技术可以提供新闻传播所需要的快捷。以前我担心数字相机拍摄的黑白照片效果不好,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有人说传统摄影永远不会过时,我觉得这要看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其它领域也存在类似的变化,比如在音乐领域,以前用胶木唱片,后来用磁带,现在用CD。CD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了,但是有一些音乐发烧友还在收集胶木唱片。我想,传统胶片的不会过时,应该是在这种意义上来说的。
武治义 (《中国日报》摄影部):我是在1998年开始使用数字相机的,用的是佳能D2000。数字相机确实很方便快捷。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举行仪式是在凌晨1点,报纸截稿是在凌晨2点。用胶片拍摄,然后冲洗,根本赶不上当天的发稿。现在用数字相机能够在拍摄之后很短时间内就把照片传回报社。使用数字技术,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资料的保存和检索比以前简单得多、方便得多。
“数字摄影取代传统摄影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贺延光(《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中国青年报》摄影部现在只有两台数字相机。当读者看到我这篇发言时,我们另外5位摄影记者都已经配备上数字相机了。
在开始接触数字相机的时候,我曾不以为然。一方面是习惯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当时的数字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体积大、速度慢,笔记本电脑不普及等。这两年,我采访的时候,传统相机和数字相机都带,但带传统相机只是为防止拍摄中途数字相机没电了。可经常是,采访结束了,我的传统相机的胶片计数器上还是“1”,一张胶片都没有拍。
我认为数字摄影不仅在新闻领域会取代传统摄影,在摄影的其它领域恐怕也是如此,这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如同火车必然替代牛车,汽车必然替代自行车。虽然发达国家也有自行车,但使用的意义多是为锻炼身体。当然,这个过程的快慢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 关,与电脑的普及程度有关。数字相机迅速普及的原因,除了方便快捷和它的影像精细程度与胶片完全可以媲美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环保”。传统的银盐胶片会污染环境,这一点是非常致命的。数字相机的磁卡可以反复使用,有利于资源的保护,而且成本要低得多。据我所知,在人像摄影、广告摄影中也有人开始使用数字相机了。某些胶片公司宣传说传统胶片永远不会过时,那只是商家的营销策略而已,因它现在还在生产胶片嘛。事实上,像柯达公司对数字技术的研究是非常积极的,惟恐落伍。
讨论摄影是光化学过程还是光电子过程,这是相机制造者的问题。对使用者来说,摄影的兴趣在于拍摄过程和拍摄结果。我觉得,传统摄影给我带来的乐趣,在数字摄影那里都有。所谓暗房技术,PHOTOSHOP软件也几乎都能体现它的功能,且白光操作又不难掌握。而对读者来说,重要的是照片本身的表现力,并非照片拍摄的过程,就像一支乐曲是否动听,与作曲家谱曲时使用的是鹅毛笔还是钢笔没有多少关系一样。
也有人顾虑,说运用数字技术拍摄新闻照片太容易弄虚作假了。但在此之前,通过拍摄过程和暗房操作弄虚作假的新闻照片还少吗?可见,这根本不是技术自身的问题,而纯粹是一个从业规范和职业道德问题。
杨世忠(《中国日报》摄影部):我们现在使用的佳能D2000和柯达DCS520专业数字相机拍出来的原始数据就相当于底片一样,可以做当堂证供,这就基本解决了记者对版权问题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防止破坏新闻真实性的问题提供了依据。尽管放大画幅超过50厘米而到一米时,照片素质尚不能保证,但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我觉得与其花很多钱办展览还不如出一本书,这样既不会受限于照片素质,还会有更多受众。再有一点,使用数字相机一般对于新闻单位来讲,第一笔投资很大,但对于新闻摄影记者来说,要接受数字相机,必须同时拥有完备的下载设备,才能得心应手,否则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发稿带来困难,比如,笔记本电脑、打印机、刻盘机等,一旦完备就会应用自如。
1998年我开始使用数字相机,远到西藏阿里,拍了四万多张照片,几乎已不用传统相机了,拍的胶卷不到20个,数字相机最好的一点是很直观,拍摄后可直接看效果,就像我这张《世纪末的最后一缕阳光》,当时如果用胶片拍,很难想象会“滋光”成什么样子,没有把握,但用数字相机后,可以当即观看效果,试拍后感觉可取,就可放心地去抓取瞬间了。
目前它最弱的地方是拍体育跟不上,佳能D2000是每秒三张半,在连续抓取快速动作时尚有一定局限。
“在面对高科技的时候,除了陶醉,我们应该多睁大眼睛,多保持一分警醒”
黄文(新华社摄影部):我是在1997年开始用数字相机的,当时的那部数字相机体积很大,分辨率很低,还偏色。我对这个大家伙充满了蔑视。但是现在这些技术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数字影像制作受技术的局限已经越来越小。现在从数字摄影在传递信息的快捷上,它已经是无法替代的了,我本人在战争中采访时,也没少得到数字技术的恩惠。
上一篇: 做一个幸运的艺术家
下一篇: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应该是什么“味”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