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只在审美领域获得的“美“的评价并不包含摄影的外延,所以应该对摄影本体的研究扩展到审美领域以外,和文字的属性接近而区别于舞蹈,音乐等。即使不是美的摄影作品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体,最多够艺术而已。是电影电视的基础,是不以文字而是以图象作为载体的信息传输技术。实际上摄影推动了文化媒介由文本方式(描述)向图像(再现)方式的转变。
摄影提供了符合人类视觉精度的光学图像。摄影用非常简单的技术高质量地模仿了人的视觉机制,并且能够把镜头中的视觉图像固定下来。那么,摄影提供了一种技术,使我们有可能在视觉水平上复制一切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摄影的文化价值:它不是象语言那样要把客观世界转换成声音或者文字符号,而是直接地以逼真的视觉形象来储存和传达信息。
摄影弥补了传统文化符号在图像领域的质量和数量上的缺陷。摄影前的文化媒介在视觉(图像)传达领域是低能的,这种低能使得人类文化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摄影使文化符号体系由语言(声音符号系统)-文本(文字符号系统)-摄影(图像符号系统)组成三位一体而趋向完整和成熟。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以摄影为基础的现代图像符号与现代通讯和传播技术、数码技术、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紧密结合,促使了文化传播的主流由文本方式向图像方式的转换。
图像的文化价值
如果说图腾是与采集狩猎经济及早期农业文明相联系的文化产物,那么,摄影则是在现代工业文明环境下产生的图像文化语言,是图像文化的第二期发展。人类的文化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过渡。
作为影像时代的先锋,摄影的功绩在于重新发现和认识了自然本身的美与秩序,从而在审美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重大突破。摄影解除了传统艺术(绘画、书法、戏剧等)对审美解释的垄断权,创设和规划了更加接近自然和社会现实,同时也更符合公众观看习惯的艺术媒介及欣赏规则,与工业文明相适应为媒体从绘画(文字)时代进步到影像时代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一方面使艺术家终于可以全神贯注地将视线全部投向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当中,并且获得了直接从自然界和社会现实中发现和阐述美的能力。另一方面,摄影将审美与公众的视觉感受和生活经验统一了起来,提供了能够获得普遍接受和认同的艺术表达模式,消除了艺术传达与现实世界及社会公众之间的人为隔阂。摄影创造了更接近自然和社会本质的易于解读的文化与艺术的视觉语汇,它将自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同时,加深了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促使我们对人类行为及社会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反省。
传统美学界对摄影的成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认为摄影只能复制式地记录现实,缺乏创造性。第二,认为摄影刻板地反映自然,因为自然界不能是艺术品所以摄影只是技术而不会是艺术。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摄影能够逼真地反映现实世界,恰恰是摄影作为文化符号的价值所在,也就是说,摄影能够帮助我们在视觉水平上以图像的方式部分地再现历史,这一点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手工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断定摄影只能刻板地反映自然,缺乏艺术创造能力是对摄影的肤浅认识的表现,摄影方式与现代机器设备(数字技术与设备)的结合必定要把我们引向艺术创造的自由王国。某种艺术的完善程度确实可以通过看它的虚构能力来作出判断,事实上摄影不但能够表现真实,也善于虚构,只是虚构在摄影中被提升到了一个更为高级的层次,摄影的虚构超越了人的视觉判断的极限,人眼往往不能辨别摄影的做假,虚构在摄影中获得了完善。虚拟现实技术(钱学森教授称其为灵境技术)将虚构与逼真这对矛盾统一了起来,摄影方式为这种结合提供了视觉基础。试图在虚构与逼真之间选择一方来制定审美标准的想法是不够全面的,不应在审美中将虚构与逼真两种价值完全割裂开来考察。总之,现代工具必定会使我们在艺术领域表现得更好也更出色。
最重要的是,艺术形式第一次获得了视觉逼真,也就说摄影提供的光学图像已经达到和非常接近人类视觉的水平,这时艺术所再现的和虚构的内容在人的知觉中都呈现为了真实,艺术符号第一次通过了感官的严格审察。这样,现代艺术在完成了征服我们感官的任务之后,也就更容易征服我们的心了。

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在考察和认识艺术发展规律的时候有必要关注社会的发展进程、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艺术发展的决定作用。
  摄影前的艺术是在农业社会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它必定与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相适应,同时也受到制约和局限。主要表现为:1、作为艺术载体的画布、宣纸、笔、颜料是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2、艺术家的劳动停留在凭借感官和手工制作的阶段;3、艺术作品主要和比较适合反映农业社会的情景和思想感情。
  一七六五年瓦特发明蒸气机,为机器大生产提供了动力基础。工场手工业逐步向采用机器工厂生产方式过渡,产业革命和机器工业迅速崛起。工业替代了农业的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世界逐步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一八二六年,尼普斯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摄影的诞生宣告了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这场革命的意义在于,艺术由农业生产方式的手工劳动转变为与工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具备了工业化的特征。机器进入艺术领域并扮演重要角色,从而推动艺术从内涵到外延发生根本的改变。
  工业社会的艺术是以艺术创作设备和艺术作品的载体的工业化为特征的。摄影、电影、电视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法、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作品的传播方式。
  艺术创作方法的根本改变。
  与农业社会艺术的手工制作完全不同,工业社会的艺术是以现代工业和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具体表现为:光学成像技术、光化学技术、视频技术和电子传播技术。
  光学成像技术和光化学技术彻底改变了造型艺术的创作手段。人们从用颜料模仿光的影像,发展到用摄影机获得光的成像,感光胶片记录下光的一定波长。由于机器和科学技术的直接参与,造型能力从此获得了一次质的飞跃。
  作为工业产品,照相机提供了一种稳定的、容易操作的、可批量生产的造型工具。造型能力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根本性的提高。人们无需再花费五年或者十年的时间,在画室里面对静物练习造型技能,只要购买一台照相机经过短时间的操作学习,几乎任何人都能成为造型高手。而问题的关键是,摄影并不是要人们放弃绘画,它只是提供了一种条件和机会,能够让更多的人通过摄影去实践和获得造型带来的乐趣和美感。
  电影的制作过程完全突破了艺术创作的手工劳动的格局。电影由编剧、导演、演员、服装、置景、灯光、化妆等分工合作,各施其职,就象工厂的车间里只生产一些不同的零件一样,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只完成部分的制作而不是全部,这正是工业化的产业生产与手工作坊的根本区别所在。
  电影是艺术领域采用工业方法的典型例子。电影的制作、发行常常会跨越国度,或者外景拍摄在甲国完成,后期制作在乙国进行等等,这也和现代工业的原料、加工、制造、销售的全球化趋势相吻合。
  工业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艺术品在同等质量条件下的无限复制,这一点,将在后面'艺术作品的传播方式的根本改变'一节中给予说明。
  艺术创作方法的改变又带来了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的根本改变。
  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的根本改变
  欧洲的最后一位古典绘画大师安格尔有幸看到了第一批摄影作品,这些用现代的眼光看来并不十分清晰的粗陋的照片,让安格尔禁叹不已,认为绘画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因为使用了光学成像技术和光化学技术,艺术作品的载体由农业产品的宣纸、画布转变为工业产品的感光相纸和胶片,感光相纸和胶片提供了'逼真'的艺术形象。这种'逼真'的映象来自人眼的视网膜与感光材料对一定波长的光的反射达成的共识。所以我们给摄影下的定义是:通过摄影机摄取的一定波长的光的图像符号。
  摄影为人类提供了人眼看来内容和形式上完全'逼真'的影象,这是摄影以前其它艺术所无法达到的。有意思的是,摄影经过特殊制作后它所虚构的内容仍然具备'逼真'的品质,也就是说,摄影提供了'逼真'地幻想和形象思维的空间。
 可以想见,当早期电影将这些'逼真'的画面连续地播放在屏幕上的时候,给观众造成的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和心灵震憾会有多么强烈!据说早期影片《火车进站》在播放火车迎面而来的镜头时,一半观众逃离了观看现场,三名妇女晕倒在座位上。电影表现了工业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综合性和丰富性。达到了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农业生产环境中出现的中国戏曲艺术,是世界上唯一的集表演、对白、歌唱、舞蹈、伴奏、美术为一体的最丰富的综合表演艺术,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和农业艺术的最高成就。但是,戏曲艺术的载体是舞台,这使它的艺术表现力受到局限。舞台不可能展现多少场景,戏曲表演设计了很多的程式来弥补这种不足,这样,对戏曲的欣赏就建立在了表演者与观众对这种程式的认同的基础上,并且通过程式化的表演将象征的事物与生活中的情景相互联想,这是农业艺术的审美特点。
  戏曲因为不能给观众特写镜头,而用脸谱来刻画人物性格,因为没有音响系统而又想使后排的观众也有听觉的享受,就有了对白和唱腔的拖音处理,虽然拖音也有增强表现力的功用,但它阻碍了情节向前推进的速度,使表演在一种与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缓慢节奏中进行。而以上这些都是一个现代人所无法忍受的。这一切在电影艺术中得到了全体的改观,这也是电影出现后戏曲迅速失去大量观众的原因所在。
  工业艺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物质基础上,创造了'逼真'的、全新媒体的艺术内容和形式。
  艺术作品传播方式的根本改变
  工业时代的艺术作品与农业社会的艺术作品的另一个根本区别是,工业艺术作品同时具备了其它工业产品的特征,这就是可以在相同品质的基础上无限复制。
  摄影作品本身具备复制的能力,通过印刷媒体的推波助澜,使这种能力进一步扩展。电影胶片经过拷贝工艺亦能复制出大量的拷贝影片。这就意味着在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有可能同时观看一张照片或者一部影片。这是农业时代艺术家无法获得的成功。
  工业艺术获得了最广大的观众和欣赏者,这些观众又愿意为获得艺术的享受付出一定的金钱。艺术作品和其它工业产品一样建立了自己的市场──艺术品市场。艺术家在创造精神财富的同时创造出了物质财富。据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电影业的产值与石油业、汽车制造业的产值不相上下。
  艺术品的商业化发展,为艺术家的职业化提供了经济保障。艺术家通过创造艺术品而获得收入和经济回报,这样在工业社会环境下艺术家通过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而有可能建立独立的艺术人格。当然,艺术家也有可能从献媚于以贵族为代表的少数人转而献媚于艺术欣赏品味尚不成熟的群体,制作出低格调的纯商业化产品。但是,后者与前者比较,毕竟是一种进步,我们可以把它认定为艺术启蒙时期的一种过渡形式。
  以视频技术和电子传播技术为基础的电视的出现,是传播方式的又一次进步。视频技术和电子传播技术可以将图像以模拟或数字方式转换成电子波发往太空,接收装置通过解码器将电子波还原成图像。这套系统在获得了卫星转播器的支持下,几乎消除了人们获得图像资讯的区域和场地限制,只要拥有一台电视机就能看到一切正在播放的节目。电视甚至可以在第一时间(现场直播)播放千里之外或另一个洲正在发生事件的图像。这是在电视之前其它传播方式所无法想像的。
  最后想说一下工业艺术对音乐和舞蹈的影响。音乐在工业环境下找到唱片、磁带、光盘这样一些载体,歌曲和音乐得到了最大范围的传播,同时也使音乐具备了工业艺术的其它一些特征。最为特殊和富有戏剧性的是舞蹈,舞蹈的载体是人体,本来好象不会有工业化的可能性,可是现代舞蹈放弃了农业时代的柔性动作,代之以刚性的、机械的、高速旋转的舞蹈语汇,非常明显地可以看出是对工业机械运动的模仿。并没有人命令舞蹈演员这样做,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窥见生产方式的改变对文化、艺术的深远影响。
  工业艺术时代的到来,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绘画界,西方以知性为基础的绘画到了安格尔便宣告结束,面对着照片,追求写实的画风已经没有意义。从一八六六年开始(此时摄影已在欧美流行,早期照相馆已出现,摄影在当时被称为让画家失业的新东西)以莫奈、雷诺阿、毕沙罗为代表,受《生理学的光学》等著作影响,第一次在绘画中放弃对'形'的追求,转而将'光'和'色彩'奉为绘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开创了印象画派。此后,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画派相继出现。萨尔瓦多·达利尝试了用绘画来表现人的潜意识,这些都是对摄影创造的'逼真'形象的反动。后来又出现了超级照相主义画派,绘画向摄影妥协。总之,摄影诞生之后,绘画仿佛失去了自己发展的方向。
  诗也不例外。左拉、巴尔扎克之后,诗和文学放弃了社会、历史的主题,转向偶然的个人感情表现和下意识的情感体验。朦胧诗出现了,小说界有《尤利西斯》。在与电影图像的'逼真'叙述的抗衡中,诗失去了大量读者。
  在工业社会环境下,作为农业艺术的诗、书法、绘画、戏曲普遍地出现了发展和生存两大问题,并被其深深困挠。当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当中,工业艺术和农业艺术会相互并存、补充。而工业艺术已经或者必将取得在艺术领域的主导地位。今后,农业艺术作为手工的作品的有限性和独特性,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将这些作品视为收藏的理想对象,对农业艺术品的评价将逐渐转向视其是否有收藏价值而得到匡定。农业艺术需要艺术家经过长期的训练,在将来它会成为一种最昂贵代价和高风险的职业选择。另外,农业艺术已经拥有数千年的积累,产生过众多的天才艺术家、流派和理论著述,今后对农业艺术的涉及将更多表现出学术倾向。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半导体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型再次启动。一九九三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指出,科技正促使各国经济产生变革,新科技已经造成生产力方式的重构。他把这种转变,同上个世纪欧洲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相提并论。如果当我们前面谈到语言和文字作为传播手段的进步,与社会生产方式改变的相互关系时,读者还会心存疑虑,那么这次的社会变革,确确实实是由传播技术的革命引起的。
  其实道理是很简单的,如果人类不能创造传播方法将局部经验和知识传播记录下来,由于知识的断裂,人类将永远停止在初步探索的过程当中,而每一次传播方法和技术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知识的传播质量和速度,社会的发展也由此得到加速度的推进。网络社会的基础是将传播客体处理为0和1的编码来进行表达和传输。随着微电子芯片技术的快速提高,作为编码处理终端的电脑的容量和处理的速度也在不断提高,借助于光纤通讯技术即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将终端联络成网,这种网络正在向世界性范围扩展。人类的传播方式彻底改变了,而它的重要意义是,电脑不但是接收、处理信息的终端,同时还是发布信息的源头。我们进入了交互式传播时代。而艺术向网络社会的过渡已初露端倪。
  人类艺术行为的改变,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已经表现出来。随着机器和高科技进入艺术领域,人们正在试图改变过去那种一部分人创造艺术,另一部分人欣赏艺术的格局,因为对艺术实现的把握越来越轻松、简易,人们不是单纯欣赏而是积极地参与艺术的实践和自我表现。成千上万的人借助照相机造型或站在卡拉OK机前歌唱,让我们遥想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艺术共创、共享的黄金时代的再现。
  在计算机网络上已经出现了承载着二十万文字、二小时的绘画、照片、电影、视频、电脑三维组成的影象资料及大量的音响合成的综合艺术体,而它并不是以一件完整艺术品的面目出现,只是提供了一些艺术素材。参与这种'游戏'的读者,通过自己的终端对这些素材按照自己的方式重组,在这种重组的过程中体现和完成它的艺术价值和得到美感。西方有人称其为'垃圾淘金艺术'。或许,将来的艺术审美活动,只是人们在这些艺术素材的基础上,经过自身的创造劳动,从而获得自我审美价值的实现。超越以往审美价值单方面依靠艺术家提供的局限。
 回过头来看,摄影就目前而言还没有被淘汰出局。数字照相机与电脑终端有良好的亲和力,已经成为电脑输入系统的一部分。在网络社会中,摄影仍然是所作为的。
  我们正逢大变革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各种新事物、新思想等待着我们去认识,而前人的创造成就更有待我们总结继承。对艺术发展规律的重新认识和阐述,是摄影理论工作者和其它领域的艺术理论家、社会理论工作者及前沿学科的科学家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相信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担当和完成这一历史交付的课题。




上一篇摄影大师们是怎么成功的

下一篇宏观视野,微观视角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