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中,没有什么比国内外各大拍卖公司春秋两个大拍更让人瞩目的了。而中国当代艺术在春秋拍卖中的表现,尤其让人揪心。因为随着国力的增强与中国概念的崛起,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地觉醒。当代艺术,特别是中国当代艺术,在社会文化及市场的双向牵引下,不断地变迁。这种变迁需要创造,而创造恰好又是当代艺术的核心竞争力。
一、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当代艺术状况
要分析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轨迹,就不能不分析一个时间段的市场表现。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1995~1996年出现第一个高潮期,《十咏图》手卷以1980万元人民币成交与《丽人行》横批以1078万元人民币成交带动了中国书画价格的迅速提升。此后,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了调整期。2003年“非典”过后,从2004年至2006年底,中国艺术品市场盘整与整合力量,又迎来了第二个高潮。从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似乎有“三五年一盘整,十年新一轮”的规律。虽然对中国艺术品市场何时迎来“第三次高潮”可谓见仁见智,但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第三次高潮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国内外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中国传统艺术品将进一步增大份额;中国艺术品中精品书画、瓷杂等出现前所未有的高价位;国内民营企业、投资机构将成市场主力与“风向标”;艺术市场规模将迅速放大;经过整合,中国艺术品市场将不断完善、规范,拍卖市场逐步洗牌,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投资者与藏家承受能力增强,更趋成熟、理性,收藏文化的兴起推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良性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整合能力迅速增强,以大中华圈为中心的推动,再加上印度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兴起,特别是香港与北京的呼应,推动了亚洲艺术品市场复苏与整合发展的步伐,逐步成为世界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与中心。以香港为中心的世界两大拍卖巨头的表现,历来吸引着来之各方面的目光。继2009年秋拍之后,今年香港苏富比与佳士得春拍的提前亮相,可谓是格外令人瞩目,因为他们的表现,在很多人看来可能会不断地引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新一轮行情。近日,香港苏富比2010年春季拍卖会落幕,估价13亿港元的2400多件拍品拍卖总成交额接近20亿港元,创造了香港苏富比历年来最高总成交纪录。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总成交额6929.2万港元,占成交额的近3.5%。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总成交额10260.9万港元, 占成交额的近5.2%。其中赵无极画作《4.4.1959》以2082万港元成交,为估价的两倍。当代亚洲艺术总成交额14488.1万港元, 占成交额的近7.3%。其中刘野的《金光大道》以1914万港元成交,创画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中国书画总成交额41821.2万港元, 占成交额的近21%。创香港苏富比历来中国书画拍卖之最高总成交额。其中傅抱石《对弈图》以3874万港元成交,齐白石《虎》也以3202万港元高价成交。名贵腕表总成交额5364.6万港元,占成交额的近2.7%。创香港苏富比历来名贵腕表常设拍卖的最高总成交额。瑰丽珠宝及翡翠首饰总成交额40878.3万港元, 占成交额的近20.4%。刷新香港苏富比珠宝及翡翠首饰最高拍卖总成交纪录。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总成交额75108.6万港元, 占成交额的近37.6%。创香港苏富比历来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之最高总成交额。其中,清乾隆帝御宝题诗“太上皇帝”白玉圆玺以9586万港元成交,刷新御制玉玺世界拍卖纪录及白玉世界拍卖纪录(如图1所示)。苏富比严选拍品, 中国买家积极参与,顶级珍品深获藏家热烈追捧。本次拍卖见证了亚洲在世界拍卖市场中日益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从2010年国内春拍及香港苏富比,以及对香港佳士得春拍的估计,当代艺术品板块与传统的板块相比,无论是从价值认知与信心,还是质与量,都说明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成长还需要有一段路要走。
中国当代艺术从开始成长时,面对西方买家与关注高喊狼来了,到在一个平台上与狼共舞,再到称为来自东方的一匹狼,其变迁可供人玩味。从目前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要进入回暖的轨道,有三个标志:一是诚信治理找到了有效方式与方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诚信危机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回暖就只能是“小阳春”,而永远都无法迎来艳阳天,无论用多么艳丽的词藻,都无法改变这一现实。目前艺术品行业信用制度的缺失已成为制约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健康的市场秩序和完善的市场机制是任何一个市场成熟的标志所在。二是艺术品资本市场不断发育壮大。一个没有资本市场支撑的现代经济市场,是没有前途和出路的市场。如果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得不到切实的发育与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所谓回暖就只是昙花一现。流动性是资产的生命线,而拍卖市场的表现好于画廊市场及私下交易市场是一事实。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决定并影响当代艺术品市场,尤其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三是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体系及其市场机制的发育,一个体系不健全、机制未建立的市场我们不可预测,同样,一个体系不健全、机制未建立的市场很难渴求其健康与快速的发展,除非我们有足够的信息共享与经验的支撑。我们只能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尚处在原发性的成长初期,由于发展的基础存在缺失,随机性与偶然性大量存在,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深入挖掘。从中国拍卖市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成长的历程从发轫到不断壮大,最后逐步成长为中国拍卖市场的五大主力板块之一。因此,在这里对其系统的研究与关注就不仅是一种需要而且是更具时代性意义。
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震荡中寻找支点
与中国传统书画市场不同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与拍卖市场的关联更加密切,拍卖对中国当代艺术价格及其走向的标示更具导向性。中国当代艺术在拍卖市场中的波动,其实是反映了一种市场投资结构的状态取向。我们知道,与中国传统书画板块不同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在收藏人群、投资构成、作品走向及文化认知等几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是收藏人群,它面对的大多是年轻的成功人士,具有对时尚化的审美趣向;其次是投资资金而非礼品市场资金为主体;第三是作品大多在美术馆所、机构甚或是个人空间中收藏,而不是大量地悬浮于市场的中间环节;第四就是文化的认同缺乏大众性,认知面较为狭窄;第五,国际化程度高,由于艺术理念等关系,作品易于被西方市场认可。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市场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市场波动的内在逻辑,其中最为根本的是投入资本的认知偏好与价值判断,所以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市场波动的表面,隐含着的是在积极寻找一种可以用来支撑的市场支点,而这种支撑与支点不是别的,是资本的一种信心。而信心的背后却是对于收益的评判,这种收益除了经济利益外,当然也不乏精神与社会的,其核心不外乎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所谓价值判断。
国际上对当代(contemporary)艺术的界定,一般是指1945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艺术,而现代(modern)艺术的概念则主要是指1945年之前至印象派的艺术。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八五”新潮以来人们把“新潮美术”、“现代艺术”、“前卫艺术”等称之为“中国当代艺术”。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种说法越来越普遍。今天,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中国当代艺术指的是1979年以后油画、雕塑、版画领域里有所创新、颠覆先前既有规范、先锋性的艺术,更包括摄影、装置、观念、行为、录影、多媒体等新艺术形式,1979年的“星星美展”被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开端。
嘉德是最早在中国大陆开设油画、雕塑拍卖业务的公司,2003年之前一般每场拍卖成交额不超过千万人民币,2003年度春秋两场则分别达到1940万元和1458万元。接下来更是以每场40%、83.4%、105%的增长率高速攀升,并于2005年秋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6年秋进入调整期,成交额在亿元徘徊,成交额同比也在下滑。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明显的回温,迎来了两年快速发展期。全球金融危机后,又迅速跌入低谷。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和兴盛,中国当代艺术也开始崭露头角。2006年春季,纽约苏富比举办首场“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张晓刚的作品《血缘:同志第120号》以97.92万美元拍出,成为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格,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未来潜质由此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显露。实际上,由于地缘的优势,香港市场更方便获得艺术品资源,并对买家的欣赏趣味更加熟悉。从2004年起,香港苏富比已经开始了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其拍卖成交额逐年上升,上升之势较为强劲。在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和国内市场同时走红的2006年,香港苏富比的中国当代书画作品的年度拍卖总成交额较2005年增长了近2亿港元,其增长幅度达到了172%;而2005年,虽然其年度拍卖总成交额仅增长了0.88亿港元,但增长幅度却达到了383%。2007、2008年其数据分别有了比较大的增长。但这一趋势却在2009年出现了较大的逆转,成交量急剧下滑。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中国书画板块似乎与市场中的当代艺术板块呈现不同的两个进程。2003年以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一直是中国书画板块一马当先,当代艺术板块是在这一板块的拉动下缓慢预热,在经历了2004、2005两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书画板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泡沫,逐渐进入盘整期,而此时的中国当代艺术板块积聚了力量,不断发力,在2007、2008年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作品价格也迅速攀升,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调整,特别是2008年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人们信心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板块也迅速进入调整期,市场景气迅速下滑。而经过不断调整的中国书画板块市场,自去年秋拍以来,似乎市场的信心在进一步上升,带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复苏。据我们预测,在2011年下半年,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而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市场,会不会在这一过程中积聚力量,从而延续上一波行情的规律与走势,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可能是由两个不同板块的投资属性所决定的。我们知道,上一轮的中国书画板块所展现的行情,其主要的市场形态还是礼品市场的支撑,收藏投资性资金所占的份额并不大;而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市场,其市场的主要形态是投资性的,不少投资是带有艺术资本性质的介入,主要资金由投资性投资与收藏性投资两部分组成,礼品市场的份额不大。资本的趋利性会在中国书画板块的新一轮行情中,找到当代艺术新的市场成长空间,当然这种新的成长空间是建立在一个新的当代艺术形态下的,不可能是上一轮行情的完全复制。
三、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反应的不仅仅是供需关系,更是一种观念变迁的尺度
只要是市场的行为,那么决定市场行情最为根本的因素就应该是供求关系。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当代艺术是一个刚刚成长起来的新兴市场,但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也不断显现出一种关注创造性、关注经典作品与典范性人物的取向。中国当代艺术板块虽然成行时间不长,经典与典范还大多在过程中,但这并不能限制人们以经典与典范的标准与眼光去观察市场,发现价值。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小到大,收藏的人群从国外向国内,收藏的取向由时尚、猎奇而关注价值,由泛价值化而走向经典与典范,可以说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市场走向成熟与理性的开始,而所有这些,背后隐含的是一种观念的悄然变化。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当代艺术海外表现不佳。在2008年的春拍中,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外拍场整体显现出疲软乏力之态,不断遭遇“滑铁卢”。中国当代艺术复苏尚待时日,2009年“当代艺术”秋拍比2007年市场巅峰期有近50%的“缩水”,已经证明中国当代艺术的海外市场仍处于艰难挣扎的底部。但令人欣慰的是,2009年秋拍在中国当代艺术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讯息,反映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向理性回归。具有20余年拍卖历程的香港艺术品市场成为全球中华艺术品拍卖中心之一,享有“一国两制”自由贸易的优越市场环境,与内地唇齿相依的地理、文化、历史的发展优势,拥有一支经济实力与艺术鉴赏力都是国际级的收藏家和古董商队伍,有准确把握艺术品收藏主流走向的能力,显示出对国际市场的引领作用。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行情也许会慢慢复苏。伦敦当代艺术拍卖周显示高端艺术品市场开始恢复,在经过18个月的沉寂之后,高端艺术品市场重新繁荣起来,名家作品也重又流向拍卖行。不过中端市场依然处于犹疑状态,买家们还不能通过几起高价拍卖就判定市场进入上行通道。
高端艺术品需求保持上升趋势。2008年以来,全球收藏家和投资者对艺术精品的迫切需求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2006年,法国价格数据网数据显示:高端艺术品拍卖交易额占到了整个艺术品交易额的42.2%,而2005年这个数据则是33.7%。2007、2008、2009三年,情况又有了新的发展(见图3)。实际上,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资本对艺术品市场的需求和定位,艺术精品、高端作品更容易获得资本的追捧和青睐。由于高端艺术品受到资源、数量等因素的局限,未来,围绕这一市场的争夺将毫无疑问会愈演愈烈。
图3 2005~2009年度高端艺术品拍卖交易额占整个艺术品交易额的比例(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画廊联盟市场研究中心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四、中国当代艺术的回归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就是价值的发现与认知
对中国当代艺术来讲,无论是支点的寻找也好,还是观念的变迁也罢,其核心是价值的新发现及价值认知的转化。只有抓住了这一核心,我们才能不断抓住纷繁杂芜中的逻辑与规律,把握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大势。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的回归,最为主要的是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回归;二是审美与创作取向的回归,深入本体、本源、本我,创作出经典,培育出典范,切入现实关注社会,聚焦人性的挖掘;三是市场回归,收藏人群、资本及市场规模都不断有国内或大中华圈因素的支持、支撑。这种回归过程的支点不是别的,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发现,是中国文化自觉过程的一种必然选择。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深度回调,使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产生了分化,并进入了二元发展的市场结构。2008年年末全球市场观察报告指出,2008年艺术品指数反映的回报率下降了4.5%。报告指出,这也是连续5年来艺术品市场平均年增长超过20%之后的首次下降。“梅·摩艺术品投资指数”把全球艺术品市场分解成古代艺术和19世纪艺术、印象派和现代艺术、战后艺术和当代艺术、1950年前的美国艺术、拉美艺术五大收藏门类。2008年“梅·摩艺术品投资指数”表现下降主要是受美国艺术以及战后艺术和当代艺术两大门类价格下降的影响,同时又被古代艺术以及印象派和现代艺术两个门类的表现所抵消。前两类作品价格分别下降了26%和11%,而后两类作品分别升高了11%和4%。衡量一个资产类别是否具有吸引力的另一个方法是分析其流动性,即在当前的市场价格下卖出一项资产的难易程度。在艺术品市场上,流动性可以用拍卖中卖出的作品数量占总计划拍卖的作品数量的比值来衡量。而“梅·摩艺术品投资指数”研究说明,该数值一般为70%~80%,繁荣时期该数值可能达到90%以上。在2008年11月上旬发生的夜场拍卖售出比例为60%,而一些日场拍卖的售出比例则不到50%。这些比例非常低,清楚地表明了现在艺术市场环境的艰难。可以相信的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将会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艺术品市场,尤其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1)从市场上讲,出现了高端与中低端的投资市场,在市场规模的受压之下,多头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格局虽然未能打破,但高端投资市场的不断崛起,已在悄然地改变着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份额的构成。(2)从价值主导上讲,已经出现了来自学术价值对市场价值一方独霸市场的挑战,面对价值判断,人们已越来越多地关注市场及其学术两个方面的考量,价值判断的二元结构已在形成。(3)从艺术家队伍的分化中,出现了“市场皇帝”与“学术精英”同台献唱的新格局,艺术人群两极化现象骤步显现。(4)全国性的大市场与不同区域市场的切割与融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区域化壁垒在强化,全国市场与区域市场的对峙使二元化的结构显现。(5)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的中国艺术在不断消长的市场中都有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及份额,市场的二元构成虽然会有变化,但基本趋势已经明显,当代艺术的突起使中国艺术市场有了新的不确定性。
五、中国当代艺术是一种当代生存状态,需要当代文化精神的支撑
随着市场的调整,当代艺术板块出现了迅速分化的倾向。特别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新一轮行情后,将更多地关照生存状态,发现价值与关注经典,体验与理性的分析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认知。当代艺术复苏或许只是观察到收藏家又来买艺术品了,但是买什么艺术品,就仍要观望等待了。在低速盘旋中,那些更多地关注民族文化背景、阐释民族文化精神的创造之作,会被人们重新审视其存在的价值,古典、写实、实验与抽象,都会找到市场的突破口。不严肃,甚至接近玩闹的所谓创造,在新的价值审视中,可能会迅速缩水,以至于难以生存。中国书画板块近几年市场的突飞猛进,给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提供了新的标杆,其意义在于:只有拥有藏家,才会拥有市场;靠商业操作与技巧,只能赢得一时之强,靠学术能力的提升,靠艺术的独创,才能不断赢得未来。
六、中国当代艺术需要一种艺术自觉与启蒙:关注精神、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人性与自我体验
玩世与政治波普虽然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风格,但在新的世纪,新秀的崛起不断反叛与质疑着历史,特别是70后艺术家正在成为一支重要的创作队伍,艺术的自觉与启蒙,使他们及其作品的市场价值与艺术价值都受到了关注,而政治波普式的复制与拼贴,由于缺乏新意与创造而遭到冷藏。这仅仅是对创造的所展现出的一种市场反应,而面对当代艺术品市场的低迷延伸,我们可以说,当代艺术品市场确实已经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很多人似乎都在感慨来去匆匆当代艺术,但市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在我们关注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艺术家的状态与作品,舍此,市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魂之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变化,仅是近20年历史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一种自身调节与规律的呈现,揭示出艺术没有当代与传统的优劣之分,没有具象与抽象的优劣之分,只有好作品与烂作品的差异这样一个规律。我们认为,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及艺术家的状态要进一步向艺术创作本身状态去还原。很少有人把市场调整看作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衰落,而应把这一过程理解为反思与自省,当中国当代艺术以其独特的面貌收复失地时,时代和社会赋予了它应有的价值认同。艺术家也要不断地实现转型的需要,即具体表现在:(1)人生目标转型,由官本位向艺本位转型;(2)学术转型,创作研究由重表现、重形式向重绘画精神与文化精神转型;(3)市场转型,由散兵游勇式的市场模式向有计划、有步骤的规模化市场运作转型;(4)责任转型,由对自己及对艺术负责向重视对市场、对藏家负责转型;(5)创作状态转型,由模仿与学习向创造与独创转变;(6)作品由时尚化、流行化向本我、本源、本体的挖掘与表现转化。
七、中国当代艺术需要一种新的艺术整合
“八五”新潮后,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壮大。从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颠覆、拷问、破坏到重建前的焦虑等等不一悉数的状况,让中国画坛有了更多的不安与冲动。在这种不安与冲动中,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似乎有了更多的活力,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也在逐渐形成。这个时候,虽然中国当代艺术不乏破坏、冲击与拷问,但唯独缺乏的是一种理性的建设态度与有精神高度的建设实践,而中国当代艺术的状态与探索正在成为当代画坛一种理性化建设者的学术风范,虽然这种风范还不为更多的人所认识,但这种风范的树立却得到了来自于四个方面的学术性的有力支撑:(1)在中国文化精神的感召下,中国当代艺术正在建立起自己在有限空间企图追求无限感悟的独特艺术的审美理想与美学思想,并在绘画实践中孜孜以求。(2)审美经验的稳定沉积使中国当代艺术在对自然与社会的感悟中不断搭建而形成自己的意象表现空间,让思考、精神与审美在静穆中得以舒展。(3)中国当代艺术绘画语言的稳定与形成、运用的自如与言说的贴切到位,使语境在不知不觉的审美创造中形成。(4)对生活与艺术的虔诚态度,以及淡然超迈的生存状态,让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创造根系有了可以深入的静土,可让当代艺术的大树慢慢地成长与壮大。
八、中国当代艺术:当代生存需要一种精神图景,明天会更好
当代艺术成为亚洲艺术发展的潜力股。在全球的目光纷纷投向亚洲的时候,亚洲当代艺术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异军突起。不少乐观者认为,在金融危机中饱受冲击的当代艺术市场有望于2010年有所转机。2006年以来,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艺术品市场开始了跨国性的产业转移。全球艺术品市场投资和消费的重心由发达国家的传统市场向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转移。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当代艺术市场遭遇重挫,据有关机构统计,从2008年10月份至2009年上半年,全球艺术品市场价格指数下降约38%,当代艺术部分下跌了49%到50%,国内外拍卖公司纷纷缩减当代艺术的拍卖规模,甚至取消当代艺术专场。可以说,金融危机加快了这一整合与转移的过程。进入2009下半年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收藏者认为当代艺术市场已经触底,市场信心不断增强。今年2月份伦敦当代艺术拍卖周期间,国际两大拍卖公司苏富比与佳士得共成交7.95亿美元,是去年2月同期成交总额的2.5倍,成交率超过了90%。2010年春拍,国内当代艺术市场两大板块表现可圈可点:一是经典油画板块,二是70后当代艺术家板块,有可能成为今年当代艺术市场最活跃的板块。
中国当代艺术一旦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厚土,又能不断吸纳世界绘画理念的精粹,在宽松与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中,定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与市场空间。在中国审美文化当代性的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扩展自己的影响力与价值认知,使中国当代艺术在民族文化艺术复兴中有更多、更主动的作为。
1.发展中国家市场成长迅速,亚洲比重在不断提高。从2004年开始,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艺术品消费比重处在不断提高的趋势中。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在全球艺术品市场加快发展和行业资源整合的步伐下,亚洲将成为产业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未来,亚洲市场发展看好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2.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仍是艺术中心。全球艺术品区域市场情况表明,艺术品热成为全球一大发展趋势。国际权威艺术品市场研究机构——欧洲艺术基金会每年一度的《全球艺术品市场监测报告》对2009年全球艺术品市场进行了全面梳理,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313亿欧元,比2008年下降26%,但这一数字仍高于2006年的水平。这其中,美国和英国分别占全球交易总额的30%和29%,位列前两位;中国2009年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42亿欧元,占全球份额的14%,同比增长12%,位列全球第三(见图4)。
3.从全球艺术品消费市场分析来看,目前,尽管主要的收藏队伍都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但从全球艺术品区域市场发展来看,未来,亚洲等国家的消费实力和发展规模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这一市场潜力不容忽视。从2006年以来的全球市场状况来看,来自于亚太、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的新收藏势力正在以燎原之势登上世界艺术的大舞台,并有可能主导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在国运的牵引与巨大消费能力的推动下,大中华圈的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的地位正在浮出。同时,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与国际艺术品市场中国化的进程的推进,北京作为世界艺术品市场中心之一的格局正在不断显现出来。从全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局势来看,中国及亚洲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经实力和文化主导权的进一步提升,不但在全球拍卖市场中占据着重要份额,国际藏家对中国艺术的需求也呈稳定上扬的趋势,中国艺术品市场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香港佳士得2009年优秀的销售成绩进一步确定了香港在佳士得的地位,这只是一个缩影。值得注意的是,亚洲藏家并非只活跃于亚洲艺术品拍卖,2008、2009年,中国各地的买家积极参与到纽约、伦敦等地的拍卖,纽约、伦敦近期拍卖的中国买家人数之多为历年之冠。有研究认为,2009年第三季度,全球艺术品市场出现了复苏迹象,而中国市场的表现则明显优于全球。同时,北京作为中国艺术品的中心将继续强化,数据显示,北京已经取代了香港、纽约、伦敦、巴黎等其他城市,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中心。可以预料的是,北京艺术品拍卖份额还会继续增加,亿元价格在北京的出现,冲击力是巨大的,它对海外拍品的吸引力不言而喻,这进一步增强了北京艺术品中心市场的地缘优势。
中国当代艺术在绘画中所传达出的美学思想是浴火的清影,其绘画所传递的精神境界为中国艺术的探索与前行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注释。有了这种在中国当代艺术上的定位,学术的关注会随着其美学思想的广泛解读而得到不断的强化。在这块崇尚创造与实力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里,轻装上阵的中国当代艺术会带给我们别样的市场空间。
上一篇: 名家收藏为何走俏拍场?
下一篇: 中国书画市场份额过半 高价精品主导市场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