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当今中国拍风光的人数,在摄影界虽依旧高居榜首,但摄影媒体以及各种国际国内摄影节、摄影展等,其实已不给风光摄影多少展示的机会与“市场”了;而所谓“风光摄影家”们也只是“墙里开花墙外红”,在摄影圈里没人拿他们当事儿,只在器材发烧友或广大中老年摄影爱好者中间还有些捧哏的。亦如九十年代诗坛上的席慕容与汪国真,在真正的诗人堆儿里根本没他们的位置,你只能在涉世未深的学生堆儿里才能找到。

  摄影界对风光摄影的漠视乃至蔑视,原因大致有三:

  [1]/重复唯美画意,沦为千人一面;

  [2]/浅薄视觉美图,缺乏自我心性;

  [3]/过分追求技术,立意空洞苍白。其实这三条统观起来,也可合并为一条,就是基本没什么独立的自我心性与想法,只求浅层次的画意视觉美。百姓们拿风光片当画儿看也就罢了,倘若浪得虚名的摄影家们也作如是想,其“作品”则只能沦为装饰店里贩卖的“装饰画”或[美好景象]图库里的平庸美图,当然也就令专业摄影人或更深层的观看者们所不屑。

  问题是,什么样的风光摄影才能引起更深层观看者们的关注呢?呵呵,这问题无异于开方子抓药,而本人充其量只是个江湖郎中,没学过医,只知道些“霍乱吐泻不止/饮米醋半盏即止”或“鞋中置樟脑/可去脚气”之类的土方,纯属一己之说,一孔之见,今天写几条扔出来,大家砸吧----

  从分类学上说,风光摄影至少牵涉到两大方面的分类:一是“题材”上的分类,大致可分为“自然风光/乡村风光/城市风光”三种。二是“体裁”上的分类,大致可分为“写实风光/画意风光/观念风光”三种。而此两大方面的分类,往往又同时体现于同一具体摄影作品中,需要综合看待。当然,我们甚至也还可以在设备及形式上进行分类,诸如“135/120/长条机/大画幅”以及“针孔/LOMO/手机”等,但设备与形式是建立在“题材与体裁”基础上的,作为摄影者的表现与表达工具,虽也很重要,但我们在阐释与评说风光摄影作品的主要特征和意义时,对“题材与体裁”的认识、把握、判断等等显然更重要。

  也就是说,无论何种分类,读者看风光片,总要看照片背后拍摄者的动机、立意、心性、情感、审美意趣等,其次才是具体的摄影手段或方法。换言之,读者首先关心的是摄影师拍下一张风光片时“究竟想说什么/想干什么”?而摄影师想说或想干的,又是否具有可持续欣赏的人文意义与价值?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摄影师可能会说----“我没想干什么/那里有一处风光/我拍下来/仅此而已”之类的话,这其实是一种诡辩,摄影师不可能没有动机和目的,即使摄影师不想在一张风光照片中掺杂进自己的思想情感或其它,只让风光自己呈现等等,而那“不想”其实就是动机、想法、审美、态度之一种。

  以画意风光来说吧,你拍下黄山,并通过暗房、PS或其它手段又把它鼓捣成一幅画儿,作为读者之一,我不看别的,只想在照片里看看摄影师所鼓捣出的这张黄山,究竟有没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观点与心性?有没有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趣?想表达什么样的内心情感或人生感悟?......亦如我们读诗----“心宽忘地窄/亭小得山多”,从这句诗里,你可体味出宋代诗人戴复古很个人化的心性,他对人与自然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已上升为哲理。

  诗可以“触景生情/借景抒情”,风光摄影亦如此,关键在于摄影师所生出的那个情或抒发的那个情,在照片里能否让读者感受到,如果读者感受不到,只能是摄影师在表达能力上出现了问题。艺术家洪磊所拍的黄山或富春江,许多职业风光摄影家可能觉得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甚至会觉得“不就是大面积留白嘛”云云。但洪磊所拍的黄山并没想告诉你黄山究竟长得是什么样子,你想看黄山的样子,只能去黄山导游图的小册子里去看,你在洪磊这里只能看艺术家的心性与个性化审美,这就足够了。而洪磊风光摄影的意义与价值也在于此。

风光摄影没有什么“蹊跷”的出路,出路就是----

  [1]/要言之有物;

  [2]/要充分体现自我心性;

  [3]/要有与众不同的立意与审美;

  [4]/不能局限于唯美式的美图,因为美有许多种;

  [5]/一切摄影手段与形式必须服务于独立的自我心性、观点、主题;

  [6]/意义与价值体现于既合理又具有创造性的世界观、美学观、方法论。

  我只能讲这几条宏观的,不可能具体说什么。如果大家觉得无异于废话,就只当我什么也没说。

(作者:萧沉 著名摄影评论家,诗人,兼修国学与书法。)




上一篇何以有如此拍摄意识

下一篇肖像照别随便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