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所有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并不很美的景物拍在画面上可能很美,而很美的景物拍在画面上可能并不美,这说明从拍摄影像上看到的效果与直视景物的效果并非相同,景物美并不完全等同于影像美。通过拍摄获取影像者,必须了解拍摄得到的影像与人眼直视实物实景所得“像”的种种差异,唯有如此才能在影像画面上更完美地表现被摄体。
景影差异很多,拍摄者要抓主要矛盾,以下差异不能不了解:
⒈双视野与单视野
人眼是双视野,相机镜头是“单视野”(立体相机除外),在双视野下因物体立体感而存在的美,在镜头的单视野成像下可能不复存在,拍摄时必须调动一切手段让人对画面影像产生视错觉,感到物体立体感依然存在。
⒉多感官与单感官
人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到的美,往往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综合感受的结果,而观看拍摄得到的影像仅仅是视觉这单一感官的感受而已。面对实际景物产生怦然心动的感受时,不妨冷静地分析一下,剔除听、嗅、触、味的感受而仅靠视觉感受的效果会怎样呢?切不要被其声、味俱佳所迷惑。
⒊整体与局部及环境与对象
有些美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特定环境下的美,如果脱离了那个赖以依托的环境就可能不美,红花虽好需要绿叶相扶,红花这一特定的对象离开了绿叶这一环境,其美就会大打折扣。有些景物整体是美的,而局部不一定美,可是有的景物局部很美而整体的美却大打折扣:断臂塑像维纳斯很美,而试图让她装上臂膀,却不管怎么设计都有损残缺塑像的美好形象。人处于自然界中,面对实际景物,是在整体中考虑局部,是在环境中考察对象,拍摄时必须冷静思考一下,当割断了景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或脱离整体而只取局部,会生色还是逊色呢?
⒋感光范围及感色性
人眼只能看到可见光,而有的数码相机影像传感器或传统相机使用的红外胶卷,则既可“看”到可见光,又可“看”到人眼视而不见的红外光,人眼看到的仅是通过可见光反映出的美,在记录了红外光影响下的影像上可能更美了,也可能是变丑了。拍摄者必须对红外胶卷和影像传感器感光特性及红外光对摄取影像的影响规律了如指掌,在拍摄时有的放矢。
人眼对可见光中的偏振光非常敏感,但不可能在眼前加偏振镜片对偏振光进行过滤,用相机拍摄时完全可在镜头前加用偏振镜,只要调节得当,可将蓝天的蓝表现得刻骨铭心,可使本来存在于玻璃后的影子在影像上无影无踪,可使直射光照射下本已变得泛白的花和叶在影像上表现出极为饱和的颜色。
⒌强度感受与“强度×时间”的积累
要让眼睛感受到色彩的存在,必须以达到一定亮度作为前提,当光线弱到某一阈值以下时,五彩缤纷的景物在人们的眼中都成为一片灰色世界,这是由于人眼视网膜中的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各有明确分工,感受色彩的锥状细胞在较低亮度下会打不起精神,会“罢工”,而在人眼已不能感受色彩的弱光下用相机拍摄,只要通过延长曝光时间的办法达到准确曝光,就能让人们已视而不见的景物的色彩得到很好表现。
⒍一瞥与注目
人们感受现实世界的美,往往是在短暂一瞥之中完成的,即使是较长时间感受,多半也是眼睛左顾右盼地进行,眼球一般不会专注于对象上很长时间,而拍摄的影像往往都是有限幅面显示,并且观看者是较长时间地凝视,那么短暂一瞥感觉的美,在经久的凝视中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不露破绽吗?拍摄者在选取画面时必须做一番考虑和分析,短暂一瞥往往会错失对许多美的感悟,在自然界精心撷取的典型瞬间会使美跃然“纸”上。
⒎选择性
人的视觉具有选择性。当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感兴趣的对象时,人眼会忽略掉非注意中心的物体,对其前后或四周的景物视而不见,而相机能将处于景深范围之内的景物都清楚地表现,“和盘托出”,如此差异要求拍摄者在取舍景物时,既要关注主体,还必须环顾四周,审视前后,否则将有可能在拍摄画面上出现取景时未发现的杂乱,在影像上留下败笔。
⒏三维与二维
现实世界的景物是三维的,拍摄呈现的影像几乎都是二维的,这种差异有时是颠覆性的。拍摄者要想方设法将因立体感、空间感而存在的美,在画面上充分张扬,让那些前后散布似乎无序的景物在画面上表现出图案美。
⒐透视感
人眼看景物时,近处的看起来大,远处的看起来小,近大远小为空间透视;近处的看起来浓,远处的显得淡,近浓远淡为空气透视(又称大气透视)。拍摄得到的画面影像同样有空间透视和空气透视,然而画面上表现出的透视与人眼直视景物所感受到的透视强弱并不完全相同,有时拍摄要追求透视的一致,有时要在画面上夸张透视以取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时要在画面上缩小透视以表现特殊的气氛和意境,寄托特别的情感。能根据需要改变画面上表现出的透视效果是拍摄方面的真功夫之一。
可用于调整空间透视的拍摄手段有:利用特殊的镜头、在镜头前加用特殊附件、采用具有透视调整功能的相机、改变拍摄点、合理组织画面元素。空气透视的调整,主要从景物选取和滤光镜应用等方面着眼。
⒑有限与无限
人眼所能视及的范围是有限的,既不能远及深空,又不能在非常近的距离上洞察微观,更没有看清物体内部的穿透眼力,大多数人甚至不能看到水下世界,而相机与特殊附件相结合比人有更多的“眼福”,能记录下人眼所不可企及的现实世界,把人眼所忽视的或无法见到的美在画面上表现得精彩纷呈,拍摄者必须充分利用镜头来撷取自然界中更多的美。
上一篇: 艺术作为摄影
下一篇: 把视觉冲击力放在首位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