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对生产、生活、斗争情景的记录和经验的总结,促使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传世的古代器物、绘形的图画、文字的记载等,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历史的主要依据。摄影术发明后,摄影作品成为记录、储存、传达事物形象的特殊讯息载体。留存的历史照片,使人们能够“目睹”已经消逝的前人的生活情况。“百闻不如一见”,历史照片可以帮助我们“看见”过去,虽然只是零散的、片断的、瞬间的形象,但它是实在的、具体的、生动的映象,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生活内容,供人们去发掘、去体味……
在世纪末的今天,我们用《百年中国人像》系列与广大读者共同回顾从摄影术传入中国后一百多年的历史,从中不但能了解到摄影发展的历史,还能学到更多不同时代的历史、人文知识,这应该是我们摄影人在本世纪最后一年最值得做的事情了。
本文以现有的照片所包含的历史生活内容,其丰富性是任何语言文字描述所难以替代的。正如一件似乎不起眼的出土文物,可以成为文学家研究一个时代的实证和线索,可以作为文艺理论家和哲学家考察“美的历程”的依据,可以使千百万观众在宝物面前,以自己的经验和素质展开想象的翅膀……。这些记录着过去时代人们生活情状的照片,尽管只是星星点点的瞬间形象,却可以开阔人们的“眼界”,增长对已经逝去的时代的“见识”,从而激起无穷的联想。它可以弥补历史教科书的某些不足,是认识历史生活、生产、文化、艺术、建筑、衣着、礼仪、宗礼……的形象资料,有给人以历历在目的亲切之感。而形象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不同于逻辑推理的结论,可以让鉴赏的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去评述、去重新认识、去挖掘开拓……。
照相机最早在中国出现可追溯,到1844年。一个比较确定的事实是,法国的地质学者兼海关官员于勒·艾吉尔用照相机纪录了澳门的一些景致及人物,后来,他又到了广州,同样也有一些拍摄活动。
1843年,法国人于勒·艾吉尔被任命为中国、印度及大洋洲贸易团团长,第二年随法国大使为同中国签订《黄浦条约》来到中国。当时同他打交道的中国官员耆英,艾吉尔书中写道“KY-ING,看上去五十八至六十岁左右,他只有一位太太,其他中国人怀疑他是一个基督徒,KY-ING本人在各种场合毫不掩饰地表现出他对佛教及其迷信行为的鄙视”。
于勒·艾吉尔在澳门连续拍了3天,在他其后的日记中写道“过路行人对于我的需求作出非常客气的让步,许多中国人不反对我替他们照相,但想见一下我手中摆弄的玩艺儿,我听到一片惊呼和不断的笑声”。他在另一篇日记中又写道“今天又遇到一群很友善的中国人,他们同意我为他们拍照,交换的条件是照相后让他们看一下映在玻璃上的像,他们只是怀着小孩子般的好奇心,并没有更深的探究……”
很可惜,艾吉尔的照片留传至今的极少,吉英的照片从人像摄影的角度看也没什么价值——只是一张很不清晰的半身照。然而此事的伟大意义在于人像摄影(或称人物摄影)终于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出现了。
真正拍摄了大量中国人物照片且至今保存完好的早期外国摄影家应首推在爱丁堡出生的旅行家、作家约输·汤姆生(1837-1919),他曾在远东生活了近10年,于1872年离开中国,由此推论他拍摄的年代大概在1865-1872年间。实际上意大利人菲利斯·毕托于1869年已携照相机在北京从事过摄影活动,只是没有可查的人像摄影照片。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早期人像(物)摄影比山川地貌的照片更具有震撼力,因为它直观地向我们后人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形象,这是任何文字所无法取代的。另外,由于文化和价值的观念不同,我们中国早期的写实绘画作品极为稀少,一百年前的平民形象鲜为人知,而正是外国摄影者所拍的人物照片,为我们打开了照亮我们过去的那并不明亮但是唯一的一盏灯。
作为后人,当你看照片的时候,你可以说一百年前的黄山和长江没有变,但你不能说照片上的人物穿着打扮没有变,别说一百年,就是每隔二十年,也有很大变化,当然,城市的变化也是如此。
其实,早期人像(物)摄影照片分两大类,第一类为街头人像,第二类为影楼人像;比较而言,第一类人像(物)摄影的意义更大,因为它抓取的是人在当时的自然状态,而不是乔装打扮一番才登堂入室。还有就是,当时只有有钱、有地位的人才有条件进影楼照相,一般平民百姓吃饭穿衣都成问题,谈何照相,好在有那些对异国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外国摄影家,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一切对他们都非常陌生的中国,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了当时他们所见到的“闻所未闻”的稀罕事儿。这些被外国人摄入镜头的中国人乃至他们的后代,都不会想到他们的影像会保留到一百年以后的今天,现代的科学方法可以继续将它们保存到一千年甚至一万年以后,科学探索者的伟大就在于他们是新生事物的最初响应者和实践者。让我们回过头去看,无论从哪个角度,我们中国人的形象也是最先进入世界摄影角色的。早在1844年甚至以前,就有摄影活动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相比之下,美国国会图书馆于1846年才收藏到第一批照片;而中国当时远离工业文明的中心——欧洲,在闭塞而交通极不便利的上个世纪,几乎除了鸡蛋(早期投资材料之一)以外,几乎什么都不易找到,所以,真正摄于上世纪的中国人像作品极为罕见,绝大部份作品产生于本世纪初,这个时候,照相术已发展得相当完备,就连久居深宫的慈靖太后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玩艺儿。事实上,我们中国人自己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前后才开始有规模地介入摄影活动。很可惜,我们的祖先并不善于象西方旅行者们那样用照相机记录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那些常人锁事,影楼人像是他们镜头中的主要人物,在当时披露的早期街头人像摄影新作品中,鲜少有出自中国人之手的,当然,物质条件的限制也是原因之一吧。
上一篇: 谈摄影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创造
下一篇: 唐东平——摄影的出路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