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何谓摄影艺术,迄今众说不一,大致被公认的提法是:“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是摄影者使用照相机,运用照相技术和技巧,按照摄影艺术的审美规律和特点,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思想感情,创造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由此可知,摄影造型艺术是以创造形象为目的的。现就形象创造问题从三个方面作些粗略的探讨。

一、形象的重要性

作为视觉艺术,摄影艺术是以其形象创造为目的的,然而,在摄影界中重技术技巧,忽视对形象的思考和创造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如为什么许多摄影者初学摄影时的作品尚有新意,而日趋成熟者却不多。其主要原因是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只注意摄影技术技巧的运用,而忽视对典型形象的抓取;又如,在各类影展和影赛中,虽不乏内容和形式结合较好的佳作,但也有强调形式的奇巧而轻视形象创造的作品及生硬地照搬和模仿别人摄影技法的作品。还有少数滥用技术技巧,带有明显“唯美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倾向的作品。究其原因也是作者只重技巧,而缺乏创造形象的能力。再如,我们有些理论评论,偏重于对摄影技术技巧的分析研究,偏重于根据摄影作品的技巧来判断作品的价值,偏重于以表现方法来衡量作品的艺术性,着眼点是构图、用光、色调,而对摄影本质的、内在的艺术性却很少触及。这种旧的摄影观念势必影响摄影艺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我们知道,摄影是一种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现代造型术,随着摄影器材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特别是引进电子技术以后,摄影者学习摄影技术技巧也就成为越来越容易的事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从事摄影艺术创作也越来越容易了。记得有人说过:“对于摄影创作来讲,一种素质比一百种手段都更为重要”。“素质”是指拍摄者的艺术素养,包括他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深刻的洞察力、概括力,以及抓职典型瞬间的敏感性。“手段”是指摄影技术的掌握和技巧的运用等等。换言之,在创作中,重要的是眼光而不是技术,这显然不是说技术就不重要,摄影技术是摄影创作的基本功,摄影者如果不能掌握好最基本的摄影技能,不会运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手段,就不可能进行艺术形象的创造。我们既不能轻视技巧,又不能只注重追求技巧。单纯追求技巧的拥熟就不可能成为摄影艺术家。应当明确,摄影艺术是靠形象来说话,形象的创造不只是记录人物,社会和自然的形态状貌,而更重要的是摄影者根据社会生活的真实运用选择、概括、提炼、加工等手段,创造出富有美学意义的形象,并寄寓拍摄者的思想感清和审美趣味,艺术形象不仅应是具体的,鲜明的,而且又是生动的,感人的。

二、形象的感知性

艺术形象的具体、鲜明,方能为观者所知;形象的生动、感人,才能为赏者所感。显然,艺术形象本身应该是具有感知性的,而不应是无法辨认或不可捉摸的光影图案。一幅摄影作品总应该设法告诉观众什么,让观众看到什么。如果拍摄的作品大多数人都看不懂或看不出所以然,那拍摄和展出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既不能以怪诞离奇哗众取宠,更不能以别人看不懂而孤芳自赏。摄影艺术创作中允许有变形,有夸张,有朦胧感,有随意性,但变形不能歪曲,夸张不能荒谬,朦胧不应晦涩,随意不应无意。现代西方美术界、摄影界形成了很多新的艺术流派,有的公开宣扬自己是抛弃了形象的“概念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主张从无意识和非理性出发表现最大限度的糊涂和混乱,认为“下意识的领域,如梦境、幻觉、本能是创作的源泉,”摄影家的某些“名家”认为:“摄影作品为什么一定要说明一个意思呢??“为什么要有具体的物象呢?”主张摄影创作要以新奇怪诞为目的,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对于这类怪诞离奇的作品,一些人却推崇为艺术上的进步,并加以模仿和效法,我以为是欠思考的。一幅摄影作品没有可知性、可感性的形象,何谈它的艺术感染力、社会价值和艺术生命力呢?




上一篇文化名人论摄影器材(戏说“中国摄影史话”)

下一篇人像百年中国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