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女性在摄影领域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男性摄影师的模特或者情人,女摄影师的出现几乎称得上是个别现象,而观众也似乎对她们的传奇经历和不同寻常的情史更感兴趣,她们的作品,她们的较之与男摄影师而尤显风格别致的作品,却摆在了次要的位置。德国女摄影师瑞基娜·施美肯(Regina Schmeken)仿佛意识到了这一点,毅然放弃了彩色,选择了艺术摄影。她的这个选择好比一个女子抛弃华丽的外表,决心以思想悦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翻开瑞基娜·施美肯的《新中心》画册,匆匆看过一遍后,感觉异常平淡:仿佛有一些视觉表现却又没有到达剧烈冲击的高度;仿佛要向人述说些什么,却又欲说还休。失望之余,觉得如此精美的画册,还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给做的序,总该有过人之处吧,于是又细细翻看起来。待到掩卷,感觉却是和第一次截然不同了,用充满了敬意之类的话来形容,也毫不过分。
《新中心》通过记录许多日常景象的瞬间表达了施美肯对德国在统一后社会变革的思考。她为这本画册特意选取的照片便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女摄影师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新的影像阐述,精湛地表现了“德国作为欧洲新中心”的视觉世界,用充满挑衅和追根究底的态度探索“新中心”的概念,并从中自娱和娱乐读者。
“她在激情中发现诙谐,在诙谐中发现激情,这是多么奇妙的混合!它迷住了读者,因为在它的引导下,读者感到自己也成为了尖锐的时代观察者,”评论家Tilman Spengler在阐述“新中心”概念的多维性时,如此评价她。
“新中心”这个概念初次出现在三年前的德国时,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它是和什么样的政治立场联系在一起,由它派生出来的内容也经常变换。
施美肯用“新中心”这个概念引领她的图片是颇费苦心的。施美肯在这个主题下,高层政治和以柏林为拍摄中心在她的摄影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用怀疑的目光透过镜头观察世界。她的照片体现出地点、社会领域和画面的复杂性。策划、假象、掩盖和揭露如此经常地引起她的拍摄兴趣。施美肯用事物的本来状态去解释“新中心”的概念,因为她知道,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简单的回答。
摄影评论家Boris Groys 曾认为,只有将摄影置于前后发展和周边环境中,它才有意义。施美肯的摄影便是这个观点的例证,她需要读者以前后联系的方式去阅读她的图片。施美肯拒绝单一主题,拍摄的内容建立在广阔的视野之上:中心不是没有周边的中心,德国是与欧洲其它国家和平共处的德国。
施美肯在拍摄时,宁可采用“谨慎”的暗示。这有点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她的照片内容与德国人的共同记忆联系在一起,这是她的照片充满魅力的原因之一。施美肯的视野是诗意的、冷静的、简洁的和忧郁的。在任何一个瞬间,她都没有放弃用尖锐的目光看待政治与社会。
厚厚的一本画册,只有一小段谈到了作者的生平:1977年开始从事黑白艺术摄影,之前在大学里学习语言学和艺术。1986年入《南德意志报》任摄影记者兼图片编辑至今,作品多次获奖。没有传奇经历,只有黑白作品。她的艺术视野和主观洞察决定了她的摄影美学。正如一些评论所谈到的,施美肯的艺术风格为《南德意志报》的政治版块摄影打下了深刻的个人烙印。
读瑞基娜·施美肯的作品,犹如品茶。心浮气躁是品不出茶味的,须得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渐渐揣摸出个中滋味。第一遍下来,感觉施美肯的作品毫无“女人味”,外表刚硬,风格冷峻。作为一个女摄影师来说,她实在是过于冷静了。第二遍细细品过之后,才发觉那些色调阴郁的照片流露出几乎让人不能察觉的诗意与忧郁,完全是敏感女人的作风。至此,已是被施美肯刚柔并济的摄影风格彻底折服了。
作为摄影记者,施美肯从事的是社会政治版块的新闻摄影。这是一个罕有女性摄影工作者涉猎的领域。一方面,舆论普遍认为女性缺乏社会政治方面的神经和才能;另一方面,大多数女性对社会尤其是政治也不太感兴趣,女性艺术工作者关心和擅长的大都是对情绪的捕捉和表达。施美肯投身于政治摄影的选择,的确是不同寻常的。在她的作品中,高层政治和以柏林中心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施罗德、希拉克和克林顿之类的高层政治人物经常出现在她拍摄的黑白色的画面中,柏林帝国大厦也是她热衷拍摄的对象,德国党派名称的缩写(诸如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基督教社会联盟——CSU等)更是以一种象征性的意义为她的照片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政治色彩,成为摄影师表达拍摄意图的摄影语言。2001年,施美肯在柏林拍摄了新的总理府,名为“从总理的新办公室向外望去”:一个孤独的男摄影师靠在空无一物的总理办公室的墙上,落地玻璃窗外可以看见柏林中心的建筑和广场。总理办公室突出的政治色彩、柏林中心典型的建筑和房间内不同寻常的空阔以及男摄影师的茕茕孑立融合在一起。没有文字,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施美肯仅仅通过影像表达了一切,她要反映的主题从来就不是单一的,事物本体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的表达只能是幼稚和片面的,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存在简单的答案,施美肯将代表不同主题的事物融合在一个画面里,她用没有声音的摄影语言回答了问题。这和中国古典主义讲究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态度如出一辙。
如果将施美肯的照片和其他摄影师拍摄的政治题材照片混做一堆,熟悉她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挑出她的照片。施美肯的政治新闻图片与一般的同题材照片确实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不同到人们不得不思索,到底是什么让她如此与众不同呢?
施美肯首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恐怕是作为一个女摄影师,她却成功地做到了像男人一样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时代的代表性影像(比如歌德和席勒的雕像,雕像下朋克的背影、灰色的天空)对立性的融合在一张照片里。“只有将摄影置于前后发展和周边环境中,它才有意义”,施美肯的作品成为这一摄影理念的例证。有时候,施美肯作品的这一特征强烈到让阅读者必须对照片中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人文状况具有相当的了解,才能体会其作品的妙处。对德国和欧洲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缺乏认识的人,阅读施美肯的作品就难免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而德国人则从她的照片中找到了他们共同的记忆,感受到强烈的共鸣。
施美肯的刚硬冷静透露出与女性特质相悖的男性风格。但细细揣摩其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后,却又让人惊讶的发现,女性的敏感和细腻传达出的诗意和忧郁在她的作品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只是不经意的阅读容易将它们错过罢了。1999年,施美肯拍摄了一幅名为“展览会开幕”的作品,画面中央是一张东方男子的脸和一张西方女子的脸,四周是拥挤、模糊和陌生的人群。没有刻意、生动的表情和人物的位置只是刹那。似乎没有表现什么,又似乎什么都表现了。女性摄影师的敏感与细腻在这张照片中尽览无余。
施美肯1998年在柏林拍摄的一张名为“CDU——竞选海报”的照片则很好体现了女摄影师刚柔并济的摄影风格:德国前总理科尔的竞选海报占据了画面左侧的大半个篇幅,海报上被人划下了“OHNE UNS”(没有我们)两个大写的德文单词;画面右侧并不十分显眼的位置放着一张公园里常见的木椅,上面坐着一对老年夫妇,两人坐在木椅的右侧,左边空出了一长条的空位。政治海报和抗议涂鸦凸显出的尖刻性与老年夫妇体现出的日常生活的温情在同一张画面中并存,我们没有感到唐突,却体味到别有意味的和谐,这也许正是施美肯的摄影魅力所在吧。
上一篇: 生命不能承受之冷——论人文影像及其记录者的尴尬境遇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