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根据赛前安排,本次奥运我的主拍项目是棒球,另将参与支援包括赛艇、水球和沙滩排球等,基本都是不为中国观众熟知的项目。
“职业”体育摄影引导潮流
看看棒球场上我的竞争对手:路透社来自美国加州的丹尼拍了10年棒球;路透社来自日本的卡托、法新社来自香港的布朗都是棒球迷;美联社的老太太凯西更是一辈子都在拍摄这个项目。以上四人均与我一样持有无限场馆权限的EP摄影记者证,但他们整个奥运赛事期间都只负责棒球和垒球项目,凯西则专攻棒球一项。直到比赛结束,她甚至连鸟巢都没空走近看一眼。
棒球的战术对抗性体现在整体,而体育摄影更多靠对抗性出彩,这恰恰在棒球比赛中很少出现。并且,任何一个对抗瞬间的出现都具有相当大的不可预测性。这给我的拍摄带来极大难度,开始两天我常常发懵,无法判断球的落点,防守队员会如何封杀,如何选择性的杀几号上垒者。
好在我在国外工作期间已养成一个习惯:凡是和外通社记者同场拍摄的事件,当天一定要在网络上搜索同道人的拍摄作品。一个事件,大家站在一起,谁能捕捉到什么,能想到如何去捕捉,这就仿佛是另一场比赛,最能锻炼摄影者的眼力和技艺。我惊讶地发现,身边的丹尼、卡托和我曾经暗笑老态毕现、每每手忙脚乱的凯西老太太,几乎可以抓住场上出现的每一个有对抗性瞬间。太不可思议了。
“为什么你们总能拍到最好的瞬间呢?甚至包括内场游击手飞身鱼跃救球这种快速反应的动作?”我开始向身边的“职业选手”们虚心求教。
年轻的丹尼讲究的是对运动项目的熟知程度:“我看看击球手的姿势就可以预判球打出去可能的方向,所以我是有所准备的。”说完他冲我挤了挤眼睛。我不得不承认,头两天,我坐在丹尼身边拍摄,他总是提醒我:“注意二垒,二垒有杀;回本垒,回本垒……”跟随他的提示,我的镜头就可以提前到达可能出现精彩瞬间的区域,做好准备。而一旦失去引导,我马上失去方向。
日本人卡托和盖蒂摄影师则走的是高科技道路,他俩擅长在比赛前设置遥控机位,一个人仿佛三头六臂,除了自己手控的一台相机外,还遥控了两台已经对某垒预设好焦距和曝光的相机,一旦精彩场面出现,就能做到东边不亮西边亮。
凯西面容慈祥,说话耐心:“这很简单,我拍摄了30年棒球。”“想拍好一个项目,不仅要无比熟悉她,还要无比热爱她。”这是凯西的名言:“北京奥运会,我哪也不想去,因为这是奥运会的最后一次棒球赛,我不想让自己遗憾。”
掌握节奏进步神速
就体育新闻摄影而言,这次奥运会让我明白,高度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拍摄才是历史潮流。棒球场如此,其他比赛场馆亦然:外通社早已在体育摄影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甚至职业的拍摄者。
但今天高感光度、高速智能的数码相机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对比赛本身不够精通的缺陷。在对抗激烈的比赛中,只要能持之以恒,我也一样可以捕捉到甚至个中高手都错漏的瞬间。
说着容易做来难。棒球比赛每场平均三个小时,常常是中午暴晒,夜晚雨淋。而漫长的比赛中对抗则是昙花一现,稍不留神错过了,就不知道下次何时再现。再厉害的拍摄者也有打盹的时候,而精彩瞬间往往就会在此刻出现。
我给自己的要求是,盯住的比赛,三个小时从头到尾不离场。我还发现一个规律,前边越沉闷、时间拖得越长的比赛,往往到了最后两局势关生死而频出精彩画面,所以真是越到最后关头越不能松弦。
另外,我还花了不少额外力气:外通社记者大多采用400毫米长焦+300毫米定焦的配备拍摄;为了出别人出不了的画面,我每天扛着600毫米的超大头进场,另外400毫米,300毫米和70-200毫米随身配备。通过连续十多天的强化拍摄,我每一天都在取得进步。
事实上,我在中国队唯一一场战胜中华台北的比赛中拍到了不少精彩瞬间,其中两张当时就被美联社和路透社转载。这在一个几大外通社配备“职业重兵”而中国人并不熟悉的冷门项目中很不容易。中国队与美国队的另一场小组预赛同样充满火药味,由于双方对裁判判罚不服,赛场上出现了激烈的肢体冲撞,比赛因此多次暂停。我此时已经驾轻就熟,一场比赛除了顺利捕获最激烈的撞击瞬间,还有队员受伤、双方争执、裁判与教练、情绪等一系列比赛以外的新闻画面。当凯西浏览了我的拍摄后不禁点头说:“你的进步很大啊,这样的激烈冲撞,即使是美国职棒大联盟比赛都是很罕见的场面。恭喜你,抓住了。”
我的秘诀很简单,就是越到比赛的后半程越不能放松。体育比赛情绪性事件往往在最激烈的时候出现。犯规、冲撞、争执、受伤,这些与比赛相关的新闻画面比比赛本身更为受众所关注。它们的出现,既总出乎意料,又是可以预测的。关键在于,拍摄者掌握了比赛的节奏,就如同要获胜的队伍必须掌握比赛节奏一样。
技术革新预示拍摄革命
八年前的悉尼,摄影师们还在谈论柯达胶卷的颗粒如何细腻;四年前的雅典已经是数码当道的年代;四年后的伦敦,柯达将彻底退出TOP的行列,一个拍摄时代的终结就在北京。这一次,我深刻感受到数码技术革新带来的拍摄新气象,似乎预示着拍摄革命的未来已然山雨欲来。
现在的数码相机已经足够快,快到可以相对容易地捕捉并凝固任何一个电光火石的瞬间。1/400秒,1/800秒,1/1600秒,直到更快也轻而易举。大数据量和高存储速度并存的矛盾早已迎刃而解;高感光噪点的技术瓶颈似乎也不再是个问题。技术这么好,相机这么智能,其实带来了新的危机,那就是:照相机越来越像摄像机。如果照相机的快门速度继续发展下去,就变成跟摄像机一样了。
事实上,日本如卡西欧等公司已经发明了类似的袖珍相机,有的一秒可连续成像40底。该技术在专业单反机上的使用和普及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这给所有专业体育摄影师提出的巨大课题和挑战是:相对于电视的流动影像,凝固影像的摄影作品如何保留其存在的意义。摄影师们不但要为尊严而战,更要为生存而战。
就本次奥运会而言,我感觉有两大趋势:一是淡化体育竞技本身的瞬间,增加拍摄报道面,比如大量拍摄教练员、运动员的情绪瞬间;受伤、犯规、争执等擦边比赛新闻;拍摄观众等等。事实证明,这样具有意外性或情绪感染力的体育新闻擦边球,比精彩比赛瞬间本身更受到媒介的欢迎。
第二个趋势就是在视觉上追求另类效果。有人说,现在的数码相机,要拍清楚太容易了,传统上纤毛毕现的锐利影像今天看来会让人觉得普通甚至不舒服,于是这次国家摄影队涌现了一大批虚焦、慢速度、追随和多次曝光的摄影作品,这在新华社新闻图片发稿上是一次观念的巨大突破,带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上一篇: 从神探“走眼”见“打假”不易
下一篇: 说说庸俗摄影的大泛滥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