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于老师,你们的那本书工厂已经印刷装订完,马上交由全国各新华书店销售了。”这本书的责编从上海打来电话告诉我。看来,我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其空间环境的研究》,经过7个年头的研究与写作,将以专著(更名为《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出版的成果形式面世了,我心里当然少不了又涌起一股成功的喜悦。这个课题是在1997年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举办的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招投标中标立项的。

  课题中标立项了,我当然很高兴,说明我们的研究实力得到了认可。我作为课题组的负责人,虽然满怀着自信,但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写作的过程中并不轻松。我深切感受到,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干成一件事的不容易。其中就有三大难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一是科研经费匮乏的问题,一是课题组成员力量的调配问题,一是如何把课题写作得深入的问题。

  我们课题组共5人,除了我,还有两位从事建筑学专业的博士,两位是高等院校教美术史论的教师。在开始动笔写作之前,我们便对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和努力目标,譬如“建构独特并富有逻辑性与合理性的体例框架”,“发掘和梳理出一条贯穿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演变的审美艺术主线”,“力求原创和提出新的见解,以避免使研究限于‘重说’”。在研究方法上,我们是沿着“案例调查——分析研究——形成理论”的技术路线进行的。也就是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注重实地调研、登门造访以及田野考察,尽可能获得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借鉴西方环境设计理论的时候,既要摆脱庸俗社会学的束缚,又要避免唯心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等等。

  书,已经出来了,当初的设想和追求的目标是否实现了呢?评判权应交给别人,我们则完全尽力了,个中甘苦,也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写作过程中,始终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我们周身运行,支撑和驱动着我们,使我们能够抵御和战胜种种困难,经受住心灵上的煎熬与折磨,坚定地守望着自己的信念——这股力量就是我们对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赤子之爱和历史责任感。

  研究新时期二十多年的城市雕塑、建筑壁画,总结经验教训,对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是公共艺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雕塑家、壁画家和美术史论家的历史责任。

  这本书阐述了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回顾了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发展的历史背景;考察了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总结了二十多年来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概括了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引起论争的重要学术问题;探讨了21世纪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发展面对的问题与前景。至于这个课题研究达到的深度,我还是过去说过的那句话,文章千古事,好和坏都须待读者评定。但凭心而论,就其论述角度的新颖性,内容的丰富性,材料的翔实性和观点的深入以及总体的系统性,先别说在已有的出版物中没有,至少在我所阅读过的著述中可以说至今还没有看到。如何把课题写得有一定的水平,研究得有一定的深度,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把握的问题。此课题还有一点可贵之处,就是对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环境不屑徒空论,例举了大量的范例,透彻地阐述了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其空间环境的关系。第四章是全书比较重要的一章,是把研究的问题导入深入的关键,是课题成功与否的所在。研究深度与否取决于感情投入的多少。这一章我们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反反复复了若干次,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执笔者又去了上海、北京、苏州、杭州和大连等地进行考察,有的城市还不止去了一次。在上海,去一个景点考察,选择雕塑拍摄角度,等待拍摄时间,就得一个整天。这一章节经过多次修改,使之不断充实、完善和深入。

  总的来说,写作的过程,也是个再学习的过程。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不仅丰富、完善了公共艺术的知识,而且对我国新时期 二十多年来的公共艺术发展的认识也比较系统和深化了。有的阶段性成果发表后,还获得了省部级奖项。但在其中的苦衷也自是一言难尽。在此,还得提提遇到的困难。首先就是科研经费紧缺的问题。没有经费,还得走出去考察,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有时借助其他出差的机会,顺便进行考察。其次,我作为课题组的负责人,面对课题组成员研究能力的调配,对成员学术思想的处理和融合等问题。该课题是一项涉及艺术学、城市学、建筑学、社会学、哲学、美学诸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施梁、刘慧艳、薛滨夏、盖东升等同志多年从事建筑、城市、环境艺术及艺术设计学领域的教学、研究和设计实践,他们的参加使这种跨学科的课题研究成为可能,并使该课题研究获得了广阔的视野,达到了更高的学术水平和具有更多的闪光点。他们各有所长,在撰写过程中,有种种不同的见解。在历史面前,要忠于史实,又要有叙述的见解,这是一个学术的难题。在尊重每个人学术见解的前提下,寻找大家已有的共识。既要从整体大局上加以把握,又要关注细枝末节的研究。这需要课题组成员具有谦虚的合作精神。

  我们一直抱着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在叙述中例举的例子都是恪守着一定的标准和原则选择的,壁画都是上了墙的,雕塑都是竖立起来的。从书中可以看出我们开放的学术思想,对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认识和理解,对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关注,对人与自然,政治与文化,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整体思考。也可以看出为避免阐述的枯燥,追求一种叙述语言的鲜活性。

  在本书中,我们试图全景式地展现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我国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所走过的历程。期待本书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发展进行反思。尚能如此,则不枉我们从事本课题研究的努力及写作本书的辛劳。

  (于美成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上一篇刘思伟:林子平的水墨历程

下一篇于美成:谈著名版画家晁楣近期的版画创作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