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刘晓林
我想告诉收藏界的“冤大头”们,你们冤在哪里!
人们常说盛世收藏,为什么?社会相对富足了,自然生存于此中的一部分人便有了想法:收藏。于是闲情和宣泄、雅致和追求便产生了。虽然我把二者作为表述来同列,但其在层面上确实存在着天壤之别。前者极其盲从,极其主观;后者则更多冷静、更多理性。前者常有收藏家之名,后者方能领悟收藏的内涵与真谛。收藏界的冤大头们无一不是徒有收藏家其名的人,因为他们冤得无道理可言。
收藏之风再烈,它终将难成为大众的普遍行为。道理很简单,你我没有白石老人的作品照样可以活,一顿饭不吃就会饿肚子。收藏与一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密不可分(兴趣爱好也少不了,不需赘言),收藏是少部分人群的事情。世间一切被人们收藏之物,无不被收藏者认为极具“价值”。 作为收藏来说, 物体价值之存在不是你我私自定义、主观认为的结果(收藏者若不考虑价值,纯属赏玩除外)。尽管被收藏的物体也搀杂了你我的感情因素在里面,但它的价值应以客观存在为主才是!可悲的是时下中国收藏界的冤大头们把“价值规律”颠覆了!并且想永恒颠覆下去!(一时之颠覆,人们可能还会赢得侥幸之胜利,比如前段时间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者们。任何物体的价值都应是内容与形式来共同决定,艺术也不例外。脱离了内容(思想, 内涵等)的艺术品,其形式(表象,构成物)再绚目终将消失于艺术之外。长远来说,价值决定价格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中国收藏界的冤大头们不管这些,他们在理直气壮的喧嚣着:我说这幅作品值钱就值钱,我说好这件玉器就好。
我与很多“倔犟”的收藏友人有过不少类似的谈话。问:你对收藏(书画,古玩等)真懂吗?答:说不好。问:说不好还敢收藏?答:我虽不真懂,可我相信我的判断。问:你的判断来自什么?答:感觉!我的感觉一向很准的。问:谁说你的感觉准?答:我自己认为。问题出来了,在如此“状态”下若干收藏家下手“收藏”:我虽然没见过几幅徐悲鸿先生的真迹,甚至一幅也没见过,只要认为是我就敢倾囊买下;我虽然没见过古代的文物,只要感觉是我无论如何也要买下。这正如没有见过凤凰的人对着乌鸦在大喊:这凤凰漂亮啊!这正如不知道珠穆朗玛峰的人来到四川盆地在兴奋的狂呼:我就在世界之颠了。在这里我绝不是危言耸听,仔细观察一下你我身边会发现有不少这样的“收藏家”。
收藏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搞好收藏非常不易,需要了解研究太多的事情。同时搞好收藏也并非高不可“触”,一定要坚守:没见过,不熟悉的不能收藏。一个人在收藏之前,一定要对其物做大量“考察”才行。如果自己财富多得用不了,却又想收藏怎么办?找真懂的行家帮自己收藏。记住,一定要找真懂的行家!这也不能靠自己的大脑一拍,想当然认为谁懂就懂;这也需要有“实战”的验证才行。
收藏“走眼”不可怕,怕的是“无眼可走”:毫无依据的凭空走眼!收藏界冤大头们的显要特征就是大胆、太大胆、实在大胆!他们可以对从没见过、从未听说的事物作出认定。高,太高,实在高!当然收藏界除了“冤大头”以外,还有一部分“次冤大头”(只求真,不求好;不求真,只求好;只求大,不求精;只求名,不求艺。次冤大头范畴,不是我本文谈论的重点)。只要涉及到需要支出(财力、物力、体力、精力等)的“大收藏”,真、好、精、名等都要考虑。“小收藏”另当别论。
告收藏界的“冤大头”们:如果吃过了萝卜,因被人蒙上眼或他人把萝卜“改头换面”,自己再吃时误以为人参,这还勉强可以原谅。如果没有吃过萝卜,上了人参非要大喊萝卜来了(反之同样),这实在是真实的滑稽。恭喜:“冤大头”已有了向“冤巨头”过度的可喜苗头,冤大头的帽子你今生将永远戴下去。
上一篇: 漫话布袋僧塑像
下一篇: 金融危机之下 艺术市场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