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一、张大千书画作品的整体走势
在世之时张大千即不讳言与艺术市场的关系。自27岁在上海首次成功举办个人画展之后,其艺术作品便已步入民国时期的艺术市场,藉此张大千也开始了职业画家的自我生涯。
民国时期的张大千壮游天下,足迹遍及全国。每到一地举办画展、交结各界朋友是张大千的生存方式。同时通过对民国时期有关艺术市场的资料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张大千的作品一直是当时艺术市场的焦点,广为藏家所青睐。尤其是40年代张大千经敦煌考察而风格丕变之后的作品,更为市场所追捧,价格居高不下。自1948年迁居香港后,张大千先后旅居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多次到欧洲各国旅游,并与毕加索等国际艺术大师交往。故而形成了国际性的艺术影响,并初步建立起作品的国际性销售渠道与价格体系。
20世纪80年代,张大千的作品率先进入了艺术品拍卖的国际市场。在1982年纽约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张大千的《荷花六条屏》即创下了7万美金的拍卖纪录。在亚太地区艺术品拍卖中心的香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张大千书画作品的行情一路看涨,持续升温。如1987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的《泼墨桃源图》以170万港币成交,创出了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1989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的《巫峡清秋图》也以120万元港币落槌。据海外拍卖市场的统计数据,在20世纪80年代,张大千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屡屡冲破百万元的大关,而一般性的小幅作品则也可达至10万以上的价格水平。
1993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艺术品市场逐渐成型,发育迅速。根据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不完全统计,1993年至2005年元月,流入大中华地区(中国大陆、香港)拍卖市场的张大千书画作品有4313件,其中成交量在2687件,成交比率为62%,总成交金额已达60369.214 万元。由于张大千的作品占有非常大的市场份额,已成为左右当今艺术市场行情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一些艺术市场分析师更将“张大千”作为考察与研究市场整体趋势的“风向标”或“指标股”。

二、张大千书画作品的市场分析
90年代以来,张大千书画艺术作品的价格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的走势,有时抬升的速度非常明显。
由于张大千生前举办展览无数,进入艺术品市场较早,具有极好的个人魅力与崇高的艺术地位,因此即便是在大陆改革之初,其书画作品在书画市场中即索价甚高。1993年国内春季拍卖市场虽只上拍张大千书画作品5幅,却出人意料地达到了80%的成交率;上海朵云轩拍卖公司所拍的《晚山青云图轴》更以143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了8.5万元/平尺的最高单价。
1994年到1995年,张大千作品价格稳中有升。同时上拍的作品数量显著增加,而买方的购买力也持续放大,反映了藏家对张大千作品的浓厚兴趣与看涨心态:1994年秋季拍卖季中,张大千书画作品的整体成交率高达94%;1995年春季拍卖季的上拍量则达到了创纪录的107幅,但成交率并未受到拖累。1994年至1995年间,一些张大千的重要艺术作品流入了拍卖市场,如中国嘉德推出的《石梁飞瀑图》即为一例,最后以209万元的价格成交,是当时国内张大千书画作品拍卖的最高价。这些良好的成交记录不仅奠定了张大千书画作品的市场地位,同时也为张大千书画作品价格的继续抬升夯实了价位底部。
1995年至1997年春季拍卖季,大陆地区张大千书画作品的上拍量持续保持在50幅左右,而成交率则平均达到了60%。除了少数代表性作品之外,流入拍卖市场的张大千小幅书画作品,单位平尺的价格也已经探高至3万元左右。事实上,张大千的重要作品和非重要的小幅作品都形成了各自的市场价格定位,并拥有了各自的购买人群。
1997年秋季拍卖季至1999年的秋季拍卖季,张大千书画作品的价格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其特征是作品的市场价格处于自我调节与盘整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市场价格规律有关,即价格经过快速提升后必须经过一个夯筑价格底部的过程来挤兑可能的价格泡沫。事实是自1994年以来,拍卖市场的过度火热已经造成了市场虚火与市场泡沫,得确需要时间来进行消化与调整,加之张大千书画作品受到了市场的普遍青睐,导致作伪成风、赝品迭出,面对此种情形买家变得格外审慎小心,在购买作品时也显得更为理性,选择意识更趋强烈。更重要的原因则来自外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整个亚太艺术市场的萎缩,尤其是香港、新加坡等地区。而在国际市场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艺术市场的投资减弱势必波及、影响到中国大陆地区的艺术市场。而其间出现的市场行情的反弹,如1998年的不错业绩,则得益于大陆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的一枝独秀以及台湾地区受到打击稍弱,尚有能力进场来维系大中华圈的艺术市场系统。
2000年以来张大千书画作品的价位又出现了新一波的“升浪”:一些代表作或艺术精品的出现对于市场刺激不小,迭创新高的成交记录激励了买家的升值预期与收藏意愿,从而带动了一般性作品的成交,故而张大千书画作品的单位价格已经升幅惊人;“海外回流”现象的出现,也将大量重要的作品带到了国内,使国内收藏家大饱眼福,对于过去很少有机会涉足的张大千晚年书画作品更是跃跃欲试。在新一波的“升浪”中,一些名作的拍卖无疑引人侧目,其中2002年10月28日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秋季拍卖会上,张大千作品《泼彩朱荷六条屏》创下了2022万元天价则更成为亚太地区轰动一时的新闻。而从截至到2005年元月的张大千书画作品全球拍卖前十位价格而言,皆是在2000年以后创出的,尤其是在2004年一年之内更一口气改写了5项纪录,并分列第二、第三、第四、第九、第十位次。

三、张大千40年代书画作品的市场定位与价格趋势
张大千的书画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而依据近10年的拍卖纪录,市场对于张大千各类题材的作品均乐意接受,但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可寻。其中对张大千40年代创作之书画作品的认同与追捧即为特征之一。
40年代的张大千,一方面力图摆脱早年习古的面貌,另一方面则通过壮游大江南北,西探敦煌,灵机勃发,遂而卓然不群,拓出了自我天地,是其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加之40年代适逢画家壮年,力作迭现,精品频出。故而这一时期的作品尤受到收藏界的重视。
在山水画方面:40年代张大千的写生记游作品,一改明清流于程式之弊而景真境实;至于青绿或金碧山水则富丽堂皇,颇合现代审美心理。因此,此两类作品最受市场青睐,如1995年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的《峨嵋接引殿图》(作于1948年)以132万元成交,2001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的《黄山三大峰》(作于1945年)以374万元人民币成交,2004年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的《黄山云海》又以440万成交。可见40年代张大千的山水画作品不仅仍是近期市场的热点,同时价格抬升明显。
人物画方面:自1941年张大千西行敦煌临抚壁画三百幅之后,画风为之一变,线条刚健遒韧,设色雍容华贵,精美绝伦,脍炙人口。仅就近几年拍卖来看,数百万元一幅的情形则是屡见不鲜。如佛教人物题材,2002年苏富比春季拍卖会的《善财大士图》(作于1944年)以286万元港币成交,2004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的《观世音造像》以286万元成交;古代仕女题材,2001年苏富比秋季拍卖会的《惊才绝艳》拍出了466万元人民币的高价;现代仕女题材,2004年苏富比秋季拍卖会的《摩登仕女图》更创出了655.84万港币的成交纪录;少数民族人物题材,2000年苏富比春季拍卖会的《蒙藏二女图》以272.92万元成交。张大千也有继承传统高隐题材的人物画作品,常以陈洪绶、“海派”诸家笔意为之,线条细劲圆润,人物古拙高洁,颇能反映文人雅士的风度神采。此类作品在香港拍卖市场中一般能够突破百万元大关:如《高士独坐图》(1947年)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以125万元港币拍出;《李杜联吟图》(1948年)在1998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以134万元港币拍出。国内市场受此影响已出现了认同性的价格走势,如2004年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的《临流畅怀》(作于1947年)即以286万元成交。基于此,可以认为40年代的张大千人物画作品应该还具有比较大的价格升幅空间。
在张大千的花鸟画中,其40年代创作的工笔重彩花鸟画,源出宋代院体,工细着色,色彩丰富而细腻,又得自然生趣,清新可爱。此类作品在香港地区拍卖市场中一直颇为抢手,如1988年张大千的《秋兰图》(1948年作)拍出了59.2万元港币;2001年的《红叶青禽图》拍出了46.6万元港币。近年来大陆藏家对此也颇为关注,追捧成风,如2002年上海敬华秋季拍卖会的《娇红流翠》(1947年作)已以41.8万元成交。




上一篇观望艺术品收藏市场:到底是投资还是投机

下一篇中国艺术市场进入了“后非典时代”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