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2007年2月9日,第50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简称“荷赛”)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部分获奖作品见本期插页)。中国摄影师获得三项大奖,其中《东方早报》副总编常河《中国动物园》获自然组照二等奖,广州王刚《彝族牧羊人》获人物单幅二等奖,《新京报》记者张涛《盲人舞蹈队》获艺术单幅三等奖。三位中国摄影师的获奖,再次激起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对“荷赛”的向往和追寻。
积极参赛 合作良好
“荷赛”开始以来,迄今半个世纪,中国新闻摄影界都积极通过这个平台,同世界各国新闻摄影界进行交流学习。据《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1949-1988》记载:“1956年4月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的荷兰第一届国际新闻摄影展览会,就有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的作品参加。”[1]据刘庆云同志调查研究,认为:中国从“荷赛”第一届便开始有人参与,并且有相当多的作品入选展览。[2]
1957年,中国摄影学会接到“荷赛”邀请后,展览部立即组织新闻照片的征稿工作,最后选送45位参赛者的55幅新闻照片参加第一届“荷赛”的新闻、特写、体育等三类奖项的比赛,结果37人的45幅作品入选“荷赛”展览会。其中由新华社摄影记者孟庆彪拍摄的《游行的队伍》(杂技)载入年鉴。
此后,中国新闻摄影界积极参加比赛。1962年第5届“荷赛”揭晓,中国有徐邦拍摄的《草地》、陈娟美的《欢喜》和刘恩泰的《鹿》入选展览会。1963年第6届“荷赛”上,张祖麟拍摄的《广场上的新手》、孙忠靖的《人勤苗壮》、花皑的《年轻的旅行者》、于祝明的《乐在其中》、王文西的《矿工之晨》、金持元的《煮茶敬客》、李子青的《唱花儿》、黎枫的《市郊春色》和丁彬宣的《采风》等作品入选展览会。1964年的第7届“荷赛”,魏德忠拍摄的作品《小水库显神威》入选展览会。“文革”爆发后,中国新闻摄影界停止“荷赛”之旅,中国与“荷赛”关系中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新闻摄影界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和活力。1978年,他们积极恢复同“荷赛”方面的联系,认真筹备参加比赛。1979年,第22届“荷赛”举行,中国新闻学会组织、选送了一批作品,但成绩不佳。1980年,第23届“荷赛”,中国新闻学会统一选送68人的作品参赛。其中,王鸿依拍摄的作品《穿云破雾》入选展览会。1983年,第26届“荷赛”,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统一组织选送43人的作品参赛。其中,徐英杰拍摄的《大庆油田工人欢呼1205钻井队突破百万米大关》入选展览会,王景英拍摄的作品《佳妮腾跃》入选年鉴。1984年,第27届“荷赛”,中国有21人参赛。1985年,第28届“荷赛”,中国39人参赛;其中,王景英的《邓小平参加桥牌邀请赛》入选年鉴,王文澜与郭建设合作拍摄的《重修长城》5张组照入选年鉴,李平的《里根夫妇参观中国兵马俑》被推荐制作成明信片发往世界各地。1986年,第29届“荷赛”,中国选送28人的作品参赛。
1987年,第30届“荷赛”,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统一组织选送了51人新闻摄影作品参赛。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也因与“荷赛”基金会的良好合作关系,应邀参加4月16日颁奖仪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派出以王锦为团长的代表团(王锦、刘庆云、王文澜、杨绍明、贺延光)赴荷兰出席颁奖仪式,并与基金会洽谈中荷交换影展事宜。
1988年,中国掀起“荷赛”热潮。1月5日,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世界新闻摄影展览》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这是中国首次引入“荷赛”作品,在北京展出10天,观众达5万之多。然后,易地广州、上海、武汉、重庆、成都、沈阳、哈尔滨、西安、郑州、太原等地巡回展出,直到年底。整个影展期间,观展人数达130万之众,引起社会各界空前的震动与冲击,其观展人数之多、反映之强烈,均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展史之最。
从此,中国新闻摄影界的“荷赛”之旅,持续稳定发展。中国新闻摄影界积极参与“荷赛”,从未间断,且参赛人数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另外,交流不断加强,“荷赛”获奖作品经常来华巡展。
经过50年发展,“荷赛”规模不断扩大;第一届时,有11个国家的42名新闻摄影记者参加比赛。2007年第50届“荷赛”,共有124个国家和地区选送4460位专业新闻摄影师的78083幅作品参赛。“荷赛”奖项不断增多;早期 “荷赛” 的奖项分别为:新闻、特写、体育、图片故事、艺术性强的新闻照片等五类(每类分单幅和组照两类),现在发展为突发新闻、一般新闻、 新闻人物、体育动作、体育专题、当代热点、日常生活、肖像、艺术和自然等10大类,基本覆盖新闻摄影的各方面,“荷赛”影响也不断扩大,已成为国际新闻摄影与摄影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被认为是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中最具权威性的赛事之一。
20世纪80年代迄今,中国新闻摄影界(大陆)在世界新闻摄影舞台上崭露头角,开始“荷赛”的收获之旅,具体表现在4方面。
1. 4人5次被聘为“荷赛”评委。“荷赛”评委是一种特殊的荣誉。他们都是世界新闻摄影领域公认的专家。中国新闻摄影记者屡次应邀担任“荷赛”评委,说明世界对中国新闻摄影界的认可和褒扬。1983年初,“荷赛”基金会通过《中国日报》写信给韩学章、乔天富、袁学军等五位中国著名新闻摄影记者,邀请他们当中的一位前往荷兰参加国际评选团。《中国日报》经过与“荷赛”基金会协商,选派美术摄影部主任郁隽民女士前往参加第26界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国际评选团。当年2月,郁隽民赴荷兰参加了“荷赛”评委工作。中国人第一次具体了解“荷赛”的评奖活动及评奖方法。迄今,中国共有4人5次应邀出任“荷赛”评委,他们分别是:郁隽民(1983年第26届)、冯锡良(1989年第32届)、夏道陵(2000年第43届)、黄文(2006年第49届,2007年第50届)。
2. 12人9届获奖。“荷赛” 素有新闻摄影界的“奥斯卡”之称,评选标准很高,而且极其严格,宁缺毋滥。据刘庆云研究,大致可概括为:题材重大,新闻价值高;瞬间动人,形象感染力强;技术完美,表现得当;拍摄难度大,付出代价多;读者反映强烈,社会效果显著。虽然,中国从第一届“荷赛”开始就积极参与,并取得不俗战绩,但一直只能入选展览会,在获奖大门之外徘徊。这一尴尬局面,一直到1988年才被打破,由此开始了中国新闻摄影的“荷赛奖”的收获季节。
3. 5人参加“世界新闻摄影大师讲习班”。1994年,为广泛提高青年摄影者的新闻摄影水平,“荷赛”基金会首次举办“世界新闻摄影大师讲习班”(WPP Masterclass,也称“乔普·斯瓦特大师班”),邀请曾在WPP比赛中担任过评委主席或委员的著名图片编辑及屡获大奖的摄影师担任导师,从各国选拔10名30岁以下的杰出摄影师听课,并对他们拍摄的照片进行讲评。中国新闻摄影界先后有5人参加大师班。他们分别是:黄文(1995)、孙京涛(1996)、刘昕(1997)和王瑶(1999)等。
4. 3名儿童出任世界新闻摄影儿童奖评选委员,且1人出任评委团团长。为培养青少年对新闻摄影的兴趣和鉴赏能力,自1986年开始,“荷赛”增设儿童评选团。他们在成人评选团选出的优秀照片中评出世界新闻摄影儿童奖获奖作品。迄今为止,中国已有3人入选儿童奖评选团。2001年,第 44届“荷赛”,中国中古友谊小学5年级11岁学生李想通过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的推荐,出任第18届儿童奖评选团评委,成为中国首位“荷赛”儿童奖评选团成员。2002年,第45届“荷赛”上,山东济南小学3年级12岁学生李小楠出任第19届儿童奖评选团团长。2003年,第46届“荷赛”时,北京八中初一八班12岁女生张晓彤经选拔任第20届儿童奖评委。
“荷赛”举办50年,中国新闻摄影界都积极参与比赛,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特别在今年刚刚落幕的第50届“荷赛”上,中国新闻摄影界3人同时获奖,成为“荷赛”历史上中国摄影师获奖最多的一届,可喜可贺。他们为中国新闻摄影界在世界新闻摄影界获得了荣誉,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同时也为世界新闻摄影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我们在对“荷赛”获奖充满无限向往和追求的同时,不能把“荷赛”作为新闻摄影的终极标准,应该“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挖掘潜力,扬长避短,鼓足勇气,勇攀奖坛”
上一篇: 随时准备拍摄—与文字记者谈数码摄影
下一篇: 借艺术发展东风 新影像摄影观念能成几何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