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摄影爱好者热衷于跋山涉水,找老少边穷地区猎艳。听过他们一个经验之谈,说每到新处,先别忙选风景,先踅摸地面儿。完全找不着胶卷盒最好,赶紧安营扎寨——处女之地,敞开了拍;如果只见120胶卷残骸,也还成——虽然有人来过,所幸仅局限于专业人士,创作空间尚存;如果满地面包屑汽水瓶,垃圾堆里还有135胶卷盒忽隐忽现,立马背包走人——开发旅游了,大俗套游客遭践过了,没法儿再拍了。
这一评判准则,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数码时代的今天已不适用。今天的情形是,即便如北海、颐和园这种比菜市场还俗套的去处,也不见胶卷踪迹了,甭管120还是135。不过,摄影垃圾还在,不仅在,比起原来那些胶卷盒,要多亿万倍,就是互联网上泛滥成灾的照片。随便点开几个博客,都能找到博主的摄影作品展示,那构图,那色调,那裁切,目的显然绝非“摄影留念”,是冲艺术去的。
当然,人人都有爱好摄影、把自己想象为摄影大师的权利,想拍就拍,想上传就上传,这没错。客观上成了垃圾,造成网络资源浪费,还影响他人情绪,也属正常,淘米洗菜还扔菜帮子菜叶子呢,总不能为了不产生垃圾,就把烂菜叶子统统吃掉,吃坏肚子去医院,产生的垃圾会更多。(这个道理反过来再比回到摄影这件事上,就变成:假如有人因为摄影欲望炽盛得不到发泄,憋出精神病,更要不得。)更何况,数码相机的诞生,确实催生出一些厉害的民间摄影天才,他们把前辈们树立的种种教条冲得稀里哗啦,奇思妙想,成绩不俗。
所以我关心的,不是这些摄影垃圾本身,而是我对垃圾产生的条件和过程有兴趣。
产生条件,是数码摄影无限重复的特性。有两层重复,一是对准一棵树,同样的角度,同样的速度光圈,反正都是自动处理,你只需不负责任地重复按快门;二是同一幅作品,可以无限制地复制传播。这两层重复,在胶卷时代对普通人而言,都难以想象,前者成本太大,后者底片总会坏。所以从前的摄影,是非富即贵的代名词。
产生过程,就是造假的过程。问遍周围的摄影大师们,无不擅用图片修理软件,他们上传发表给公众的,几乎没有一张是原模原样的,PS、光影魔术手……总之有第三只手在里头作祟。尖脸变成圆脸,甚至沧海变成桑田,举手之劳,随便试验。当然,胶卷时代也有暗房技术,但同样因为成本的原因,一般群众早被吓退。所以胶卷时代的照片,拍得再差,至少有一层真实的力量感染人。
海量的重复和造假,是网上摄影垃圾的最大特性。反过来说,也正因为重复和造假,它们才成了真正的垃圾。因为重复是轻而易举的,所以那些摄影都是率性而为的,看不到心思的投入;因为造假可以让被拍的东西显得更好看——只是“显得”——就不辞劳苦,为造假费尽心机,浪费聪明才智。这才真叫本末倒置。
上一篇: 探讨新闻摄影的发展前景与问题
下一篇: 记美国摄影艺术家:波比-尼尔-亚当斯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