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2007年9月18日至25日,山西平遥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出了不同题材和风格的摄影作品;9月19日,作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摄影研讨会召开,国内多家党报、都市报的摄影及图片部门负责人云集,就当前新闻摄影的发展、前景、热点、难点等问题进行研讨。

新闻摄影如何助推报纸发展

当前,新闻摄影对于报纸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书记李前光认为,好的报纸都重视图片,因为读者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那就是进入了“浅阅读”时代,第一是快速,第二是快乐,第三是快扔。《人民摄影报》总编霍伟从销售角度分析:在读图时代第一吸引人的是图片,其次才是标题。运用现场感强的图片做主打,是当前一些都市类报纸打开市场的重要因素。新华社高级编辑曾璜提出,评判照片时,应该把它放在报纸版面中呈现出来。

摄影记者出身的华商报社社长张富汉对于报纸图片应用有着切身体会,他提出,要坚决走出“以新闻定图片”的误区,给图片报道以相对独立的生命。所以,《华商报》改版伊始就推行“大图片、短文章、醒目标题”的版面风格。每天在一版推出一幅主打图片,以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统一的原则吸引眼球,激活版面。

照片应为人性的观照

新闻摄影发展中,呈现了许多让人向往的新生力量;同时也要看到,一些非常轻、非常软的图片也在出现,看起来有形式感,但这个形式本身被当成了事情全部。盲目追求国际化视觉语言,新闻摄影很多时候便成了画面秀;强调报纸图片应用变成单纯突出图片的愉悦功能,此情之下更要注重摄影对人生本质的坚守和发扬。诚如《大众日报》摄影部主任孙京涛所言,摄影记者要让人们看到照片时,就能触摸到社会的温暖,也可以感受到世上存在的冰冷;新闻摄影应保持一贯的、执拗的姿态;如果没有反思的姿态,说明记者丢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深圳特区报》图片总监李楠说,这要求照片本身能体现出作者对人性的观察。都市类报纸的很多照片拍摄的事情不大,但能从中反映出转型期社会多元化的人性特点。

新闻图片的构成与品位

李楠用四个字来分析好的新闻图片。第一是“重”,对于想做出影响力的报刊而言,任何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都应该有自己的记者发回的现场图片;第二是“硬”,新闻摄影不能远离现实和生活;第三是“实”,用朴实的视觉语言反映扎实的新闻内容,这是新闻作品流传下去的基础;第四是“锐”,即敏锐灵活的工作能力。

曾璜认为,现在评价好照片时,还缺乏“好品位”的标准,只有内容和形象都不错的照片,再加上“好品位”才是幅优秀照片。

年轻记者如何打基础

针对有些图片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认为这与许多记者基本功不扎实有关。譬如有些新闻很有价值,照片出来后发现影调都没达标,这属于基本技术问题。

贺延光特别不赞成一种现象,就是配数码相机后,有的记者把成功希望全寄托在机械化、自动化的快门上,不管什么场合食指一按不撒手,最后再经过电脑挑选、修改,延误新闻时效。摄影是门瞬间艺术,考验的是记者刹那间的判断,不加思考地按快门培养不出好记者。既然用相机表述新闻,相机本身的规律,摄影、造型本身的规律就一定要讲究。另外,摄影技术的提高还有赖于多跟别人交流。

何以用机制保证图片应用

报纸新闻图片的应用走过了三个阶段:版面大图片阶段、立体化编辑阶段、集约化阶段,即视觉中心的成立。据李楠了解,很多世界知名的报纸都还没成立视觉中心,我国多家报纸已经成立了,但往往这个中心还处在辅助地位。这就要求在每次报道开始就并入视觉这条线,而不是后续进入。这需要报社决策层的主动,和视觉部门自身的主动。最后要理清三个角色的关系:图片记者、图片编辑、图文设计;图片编辑常常是最重要但也最薄弱的环节,他主导版面的视觉语言呈现;如果仅仅是图片记者很强,视觉版面的呈现可能并没那么精彩。

张富汉认为只有扎实推进“职业化操作”,才能更好地解决机制落实问题。技术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导致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业内分工。业内分工越细,预示活儿越做越精,专业程度越高。在岗位配备上设置图片总监、图片编辑,就意味着要从业务流程上保证新闻摄影的质量,保证队伍不断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上一篇摄影艺术,让世界认识丽水

下一篇摄影垃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