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新闻摄影中所谓的“决定性瞬间”,是指能够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特点的瞬间。新闻摄影纪录的任何新闻事件都发生在具体时空里。它摄取的只是新闻事实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瞬间切面,瞬间的画面影像是新闻摄影表现事物的唯一形式,也是新闻摄影的一个主要特征。由于这个瞬间只能靠“抓取”而不可能在事前或事后进行“塑造”,因此,捕捉到这个“决定性瞬间”,是所有摄影记者渴望的事。

虽然,新闻摄影的特点决定了这种瞬间—尤其是突发性事件—“可遇而不可求”“不可预测”,也“一去不复返”,不过,就算是“遇”到了也未必能“百发百中”。经常发生的现象是:同一时间、同一事件、同一场合,拍到的还是“非决定性瞬间”。

其实,随着数码相机在新闻摄影中的广泛应用,相机性能改进和完善,捕捉“瞬间”的物化能力已经较以往有明显提高,那为什么真正的好照片却并没有随着这些改进而出现质的变化?

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说,对于“决定性瞬间”而言,照相器材是一种客体把握能力,摄影者本身就是一种主体把握能力。而现在由于没有胶卷成本的制约,同时数码相机拍摄的成功率提高了,反而使一些摄影记者忽视了新闻摄影“决定性瞬间”,认为只要“广种薄收”总能碰上几张好照片,一些年轻记者在新闻现场拍摄,如同机关枪连发,而放弃或是轻视了主体对于“瞬间”积极主动的把握能力。

摄影纪实的瞬间并不等于反映新闻的本质。事实上,数码时代与传统胶片时代,除了相机这种工具的不同,对“决定性瞬间”的追求、要求并没有本质区别。而且,随着数码时代信息(包括视觉信息)的泛滥,“瞬间”的过多反而使受众对于“决定性”的要求会更高。

摄影记者摄取新闻形象是瞬间完成,没有从容思考的时间,或猝不及防,或被表象迷惑。那么,如何在新闻摄影采访中真正做到“一箭中的”,获取“决定性瞬间”?

要有高敏锐度和准确判断力

新闻摄影的瞬间影像是新闻事件、人物在运动过程中短暂的快速“凝结”。“决定性瞬间”就是信息含量最大、思想孕育性最强的那一刻。这一刻蕴含着新闻事实的因果关系,解释着报道的必要性,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过去和未来。

一般情况下,这个瞬间出现在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时刻。代表某一新闻事实最本质、最有个性特点的瞬间,却可能只出现一次。

“那一刻”稍纵即逝。因此,当“那一刻”出现时,能否意识到这就是“那一刻”并且留在镜头里;或者,就算是通过“机关枪扫射”拍下的画面回放中,能否在成百上千照片中发现“那一刻”的价值,这个能力非常重要,也就是准确表现的诉求—记者思想的形象瞬间,即“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瞬间”其实是摄影记者素养的高度释放,要善于调查研究,加强思想存储,把握新闻的本质瞬间,使传播准确和有效。

强调采访前的思考和准备,正是为了更准确、更敏捷地把握新闻本质的形象瞬间。把隐没在纷繁复杂环境里和事物表象中的本质挖掘出来,去伪存真,舍偶然抓必然,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把握事物内在本质与外在的形象瞬间。

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获得自然与环保类单幅金奖的作品《昔日雨林 今日沙丘》(图一),或许能够成为我们的他山之“石”。

这张照片表现的是在巴西亚马逊河流域,一头牛正在接近干涸的库鲁阿伊湖湖底喝水。2005年秋季,亚马孙河遭遇40年来的最大干旱,由此造成的森林火灾危险和公共健康以及各种安全问题严重威胁沿岸16个城市。有着“地球之肺”和“生物天堂”之称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挑战。

摄影师说,在过去30年里,巴西的森林消失了30%,虽然至今为止没有证据证明极端天气现象与森林减少有直接关系,但是忧心忡忡的科学家们认为,如果巴西的森林消失到40%以上时,亚马孙地区的气候恶劣状况会愈演愈烈。这张“决定性瞬间”的照片,准确地表现了摄影师向森林砍伐叫停的诉求: 滋养着人类文明的河流在许多地方被掠夺式开发利用,加上工业活动造成的全球暖化,未来的水资源已严重受到威胁—全球500条主要河流中至少有一半严重枯竭或被污染,其中,亚马孙河首当其冲。

从上述案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数码时代摄影记者除了设备的改进外,更应该提高把握反映记者思想的形象瞬间的能力,把握新闻的“决定性瞬间”的能力。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应该注意平时积累,时刻保持对时事热点的关注、熟悉;除了形象思维外,还要运用逻辑思维去认识、研究世界,勤练内功。只有这样,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才能瞬间调动积累,作出准确、迅速的反应,运用自己有思想深度的视角,独特地表现新闻。

“决定性”因人、因主题而异

每一个瞬间影像既是新闻事实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又各有各的价值和意趣,互有区别。其“决定”的主题会有差异,当然,也还是会有高下与优劣之分。而决定这个决定性瞬间的主观因素,与摄影记者的“诗外功夫”、思考深度、价值取向有直接关系。

对于“华赛”倡导的五大新闻摄影理念—最开阔的新闻视野,最敏锐的洞察目光,最快速的客观反映,最高超的摄影技巧,最强烈的视觉冲击,说得简单点,就是要把握新闻的“决定性瞬间”的能力。

首届“华赛”获奖作品之一《伟大的母爱》(韩忠强/摄),表现的是母亲发生车祸,已经奄奄一息,昏迷中似乎听到女儿不断的哭声,示意护士将孩子抱到自己身边,哭个不停的孩子趴在妈妈胸前再也不哭了(图二)。

“母爱”这个老题材何故脱颖而出?照片没有过多地追求拍摄技巧,但韩忠强想表达的主题、传递的思想犹如一支母爱颂歌,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看到照片的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车祸中的新闻信息,还有一种心灵震撼,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在这里,新闻要素充分展现了本质内涵的瞬间影像。

摄影记者贺延光曾说:如果你是一名摄影记者,照相机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的脑力、眼力和体力。“脑力”被排在第一位,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表现技巧的高低

不少优秀摄影记者感慨,现在不少新闻照片影像效果很不错,但读起来味同嚼蜡。我也有同感。何故?道理与一些国产大片存在的问题一样,片面追求所谓的视觉盛宴,只能是味同嚼蜡,新闻图片也如此。

流传后世的著名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少了一只手(图三)。罗丹为什么要劈掉这只手呢?就是因为这只手太突出了,以致喧宾夺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人忘掉了艺术雕像整体的存在。

新闻摄影是否也应该学学罗丹砍手之举呢?回答是肯定的。

不要片面追求所谓的影像效果而忽视新闻摄影的“决定性瞬间”,不要让浮华蒙蔽了智慧的光芒和本质内涵。这一点,对于数码时代的摄影者来说,尤其需要提醒。




上一篇新闻摄影 “大小” 说

下一篇抄袭·模仿·借鉴———如何认识摄影作品雷同现象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