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一等奖的两张新闻照片:一是《两党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主角是大人物—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反映的是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二是《警民接力大营救》,主角则是小人物—在青岛打工的河南籍农民工魏青刚,平平常常的救人瞬间。如果说,国共两党在中断交往60年之后,为了民族大业,两党领导人的手重新握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如果说这个新闻题材重大,能获奖在意料之中的话,那么,《警民接力大营救》这幅反映小人物、小事件的新闻能够获奖,真正印证了布列松的那句话:“再小的事件也可能成为伟大的题材。”
小角度 大创新
—关于新闻摄影的角度选择
有差异才有特色,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只有独到的思维、独特的角度,拍出来的照片才可能有别于他人,有别于自己以前的作品,才会有新意,才会生动感人。
《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的照片《两党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拍摄的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先生时的场面,取景为两人还未走在一起,远远地伸手,即将握 在一起的瞬间。我们经常看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贵宾的新闻照片,多为两人面带微笑向前看、双手紧握的半身场景,而贺延光却跳出这种惯常的思维定势,在拍摄这张照片的前3天,就从主题上确定了《两党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而从场景选择上也大胆选择其他记者不敢选用的场景。
贺延光说:为什么这样呢?你要保证你站到一个有利的地形。主要是两个人的见面,如果你的位置站偏了,一个人可能拍到正面,另外一个人就是后侧面了,这张照片可能就不好用了。当然我早去不仅要尽可能站到中间位置,还要尽可能站到上面,这样拍摄的画面背景比较干净,就是地毯和地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要在站的位置上等两个小时,我利用这个机会一次次试拍。为什么要试拍?我平常很少使用闪光灯,开始我也不想用,但是后来一看没有把握,因为200个摄影记者绝大多数都用闪光灯,不用会影响曝光,使你没办法控制。但是闪光灯用多少?整个开开,还是用1/4、1/8、1/16来补光,我不断测试。整个测试按动快门50多次,直到3点钟,胡总书记先到场一两分钟,我才进入情况。我的镜头追着连战,当然是有风险的,为什么说有风险?大家现在看到连战的步子是迈开了,如果步子迈了小半步,就按动快门的话,这张照片就完全失败了,所以在他们快要握手的一刹那我的快门就响了。而当照片按自己的设想拍出来后,办公室的记者和编辑都称好。
好的新闻照片大都以小角度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拍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两次担任“华赛”评委的摄影师文森特·门泽尔说:“拍摄角度是创造一幅优秀照片的关键,如果拍摄角度不对,再好的新闻画面也会被破坏,而角度把握得当,一幅再普通沉闷的画面也能鲜活起来。”
小事件 大主题
—关于对新闻主题的深入开掘
大事件反映大主题,小事件照样能反映大主题。譬如, 2005年8月8日,青岛市涝山沙子口派出所干警钱程拍摄的《警民接力大营救》之所以能获奖,靠的就是对主题的深挖和提炼。《警民接力大营救》这幅新闻照片将“边防干警、民工从滔天巨浪中拉出落水女”这一千钧一发之际恰到好处地定格,表现了危难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也为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树立了一个标杆。 一幅好新闻照片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是最基本要素之一。《警民接力大营救》这幅作品可谓典型环境里典型人物的典型瞬间的体现:画面中飞溅的浪花、没入巨浪的台阶,交待了环境的险恶;落水女子仍被海水淹没的双腿、奋力上扬的手臂显示了其求生的本能。救人者魏青刚因为用力不匀而身体失衡,右脚稍稍悬空,左脚跟踩在了台阶楞上,其紧紧抓住落水女的手因为使尽全力而使胳膊肌肉的棱角分明,其生死攸关的场面让读者不禁屏住了呼吸。画面另外几个人也对现场扣人心弦的瞬间作了很好的注解:魏青刚身旁的男子一手紧握救人的绳索,其甩动的手臂、抬起的左腿显示其要下台阶拉落水女上岸的匆忙。台阶上方的武警一手抓住绳索,嘴巴微张,似在说着什么。边防干警左边一人仅露双腿和一只伸出的手,一前一后两只脚显示其正下台阶,其伸出的一只手显然想抓住绳索以助一臂之力。画面拍得自然,动感极强,无论边防干警还是旁观者,大家都在奔着一个目的:救人!这幅作品不仅传递了该事件的全部信息,而且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含量,也是文字所难以尽述的。
尤其是救人的主角—农民工魏青刚,面对滔天的巨浪,面对素不相识的落水女,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毫不犹豫地三次下水救人,在当前转型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和共处的大背景下,这一报道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这幅作品富有动感,细节生动,其丰富的信息含量、形象冲击力给人以巨大的力量,突发性、显著性、重要性得以充分表现,强烈冲击着读者的视觉,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让人久久难忘。
“大”与“小”,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存在有机联系,可以相互转化。作为摄影记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小”,否则就没了根基;时时刻刻都要放眼“大”,“大”,应该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上一篇: 颠覆传统影像习惯 漫谈现代摄影艺术
下一篇: 数码时代的“决定性瞬间”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