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2008年1月19日,“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年度评选活动。在北京ChinaFotoPress举行。以下为评委新华社高级图片编辑陈小波点评参赛作品:
这个视觉联盟,我觉得我从一开始他们成立我就比较关注,而且我跟其中的一些记者编辑也有比较好的联络。我自己关注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团体里面集中了中国最好的最强有力的最有个性的一个记者群和编辑群,我都能够可以想像得到,几年以后,十年以后中国可能最杰出的记者和编辑将在这个群体里面诞生。
今天我们在评奖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我前半段特别激动,就是因为看到了非常多的好照片,好的事件的记录,到了后来评专题和摄影者的时候,就觉得有一点沮丧,我一直想的问题,我们年轻的摄影者在摄影本身完全解决了那个图象本身的问题了,但就是整体,一拿出整体来给大家呈现的时候,一下就不行了。我坐在这儿都有一点为他遗憾,有的记者拍摄的单幅照片是那么的好,怎么把那一张照片放到成组照片里面,突然发现这个人是不会拍照片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包括后来我觉得年度大奖这样一个重要的奖,心里面我觉得这个摄影师还差一点点,我不知道是什么问题,我觉得我今天看到的是,一个是专题方面的问题看到了特别大,可能我一直做专题,一直做报道摄影,我觉得报道摄影可能是一个专业,我们年轻的摄影记者没有在这一方面受过专业的训练,所以就会出现现在这样的问题。千辛万苦走到了荒芜人烟的地方,别人的足迹不可能到达的地方,但是因为他的专业训练有一点差,没有拿回来特别好的稿子,我们新华社的记者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一直在强调,案头工作。因为我们知道的,美国国家地理组织完成一组稿子的时候,摄影记者是要看到40本到70本的书,我们去完成一个西藏一个小学,一个麻风病村,刚才一个很艰难的那个学校,我们在这个之前我们记者做多少工作我不是特别的清楚。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前年在西藏参加新浪网组织的都市报摄影研讨会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问题,大家都意识到了,但是还是没有解决,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突发性新闻,为什么最后评选出来的结果是这样的,90%的血淋淋的照片根本就不可能再入评委的眼里,这就是一个问题,当然我觉得可能每一个图片社的摄影部的主任,图片总监可能都在想这个问题,摄影者自己也在想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解决得还不是特别的好,在今天。还有一个,因为我现在大量的接触的还是比较成熟的摄影者,我觉得国内外的摄影者到了一个成熟的时候,哪怕像王瑶比较年轻,但是基本上他们在图象上回到了摄影的本质,本质就是一种朴实,就是你好好的拍照片,不要用过于强烈,过于冲击,过于逼近的方式拍,为什么有的摄影记者稍微离的远一点,你就看他的照片很舒服,但是他非要离得很近。在80年代末,在国际上这个东西已经是不允许这样的拍照片了,我记得88年国际新闻摄影周的时候,一位外国摄影大师还说过我希望你们把28mm以内的镜头,广角全都锁到箱子里面不要带出去。
我现在在整理一些新华社老记者的照片,最长的镜头也就是应用到50mm到70mm,我们看到全世界最经典的照片都是最朴实的照片。你看就这组照片,老兵,这么好的一个题材就是因为他的镜头太不平静了,这样的主题还有好几个,就是因为镜头,他镜头一不平静,就会产生一种混乱,你一看他就会很混乱,一两张很好,但是整个十张下来,所以刚才说,我们好的编辑,好的编辑今天我们看到了,但是我不知道在都市报这个编辑,他只是这个版面在排版还是他能跟摄影者一起共同工作一段时间,我自己是20年来,我一直跟我的记者一起工作的,我觉得这个工作对我来讲对记者来讲都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我们摄影界现在还是需要好的编辑。
但是整个来讲还是让我觉得挺振奋的,觉得好东西还是挺多的,我们的基础特别好,我刚才说三个南方人(何龙盛、骆永红、崔波)把北京的新闻摄影界弄得底朝天,我就觉得我们能不能再提升,再带动整个团体再进入专业水准的过程中,我们再做一些切实的工作,就像今天显而易见发生的问题,其实不是很难解决的,比如专题,专题需要学习,专业的学习,比如说都市摄影报本来我们面临的就是惨烈的东西,今天我们又看到鱼眼镜头,以前明显就是不要再用这样的镜头,今天还看到了,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要无数次的强调,无数是心态还是镜头都变得平静一点,我们都可以拿出更好的东西来,因为我们值得记录的东西太多了,就是现在心态还是有一点点问题。
上一篇: 艺术与科技的共鸣 演绎中国摄影创作新趋势
下一篇: 专家指点影像市场(上篇)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