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守望精神境界与共创经典价值 当下,中国画市场的迅速发展不断扩张了它内在的影响力。随着这种影响力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市场因素对审美及中国画价值的影响也在悄然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看到,市场不仅是一种交易的过程,而是一个贯穿学术研究、创作及市场运作与研究的复杂过程。在当代,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市场对于中国画的发展不亚于中国画发展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认真研究与体察中国画市场在当代中国画发展中的新行走,是颇具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的事情。 一、 新的守望 中国画的价值及其选择,无论在当今学术界还是在中国画市场中都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从严格意义上讲,很多时候,由于价值标准的混乱而导致在这个问题认识上的偏差,是当前中国画界乱象丛生的深层次原因。我们之所以在困难重重的今天来实施分析、研究与选择当代中国画核心画家的活动,就是想正本清源,让有守望意识并具文化精神境界的中国画画家,在大家的关注中接受检验。 1、 世俗的狂欢与超越 中国绘画,特别是中国画,是对中国传统世俗文化的超脱。中国绘画历来关注精神与境界层面的问题,而世俗文化往往使人在相互关联的体制内变得世俗。在世俗文化中生存与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常常会在享受世俗的狂欢中失去了文化的方向。 中国绘画的发展已经到了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了。曾几何时,当中西文明相互碰撞并进行较量时,处于弱势的国运不得不面对向西方学习的现实。对中国绘画来说,向西方的学习可以说经历了四个层面的过程:一是对物质材料的学习,包括工具、材料和物质条件等方面;二是对绘画技巧及相应技术的学习;三是对体制及组织文化的认识与学习,包括管理、组织、教学、创作及社会与市场运作等方面;四是对绘画精神与文化精神的进一步认识与学习,在更深层面上认识人性、人本化的课题,为从一个全新的视野去超脱世俗化的传统文化打下了认识上的基础。 中国画的境界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世俗文化的一种超越,也可以说是一种回避、一种文化意义上的逃跑,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至高境界中热爱思辨与哲学是一脉相通的。有论者认为,中国世俗文化中存在不少恶的东西,特别是专制这个起源于猜忌和背叛心理的“疑人用,用人疑”的“不信任”机制,自汉代独尊儒术开始,又与强烈要求忠诚、服从和胸怀大志的儒家思想伦理观念相互交织,挤压和扭曲人心和人格,逐渐造就了一种由虚伪、欺诈、猜忌和背叛交织在一起的黑暗的官场文化。隋唐以后,这种黑暗的官场文化又透过官本位的科举制度,以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形式向整个文化领域渗透,全面毒害中国文化,使官本位的中国人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深刻而广泛的相互不信任共识,积淀为一种深厚的自私自利的不信任文化,最终把中华民族变成了软弱无力的一盘散沙。这就是,背叛的逻辑产生背叛的制度,背叛的制度导致背叛的结局。中国世俗文化恶的一面给予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缺乏人本与人性的内核,这也恰是中国画真、善、美追求的巨大生存空间,这正是当代中国画画家所面对的文化战略与机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但在传统文化精神中,还有一种建立在伦理道德之上超伦理道德的价值,这在西方人们愿意称之为宗教价值。其实,与其他民族一样,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存有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渴望,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里,这种渴望被转化为一种对哲学的热爱。他们在哲学里而不是在宗教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种自在与存在。同样,也是在哲学世界里,体验到了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哲学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使中国绘画这门视觉艺术闪耀着哲学思辨的光芒,这也是中国画几千年以来魅力不减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是选择世俗的狂欢还是实现精神境界的超越,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无须也不用去逃避! 2、文化精神:21世纪中国画的新行走 中国画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不是其形式和千变万化的技法,而是绘画所表达出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在中国国力强大之后,我们能够解决中国文化与艺术的推广及在全世界的认知问题,这是中国画在21世纪行走的重要保障;而文化精神则是中国文化及绘画的内在灵魂。有论者认为,21世纪是中国画的世纪。作为东方绘画中主要画种的中国画,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精神使中国画在发展——鼎盛——变革中不断寻找新的着力点。20世纪以后,西方美术及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美术的大融合,使中世纪大一统的中国美术格局出现了巨大变动。油画、雕塑、水彩画、版画等与在根本审美特征上大相径庭的中国传统美术门类一起形成了包括传统中国画、改革中国画、西洋画在内的美术种类多样化的局面。近现代中国画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形式风格和工具材料,又较大程度地借鉴了西方绘画的审美原则和制作样式,加以参考和发挥,力图呈现更新、更现代的多样化艺术面貌,体现了现代人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为中国画的新时代发展推波助澜,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的生命力。21世纪是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时代,经济、政治的全球化以及文化的不断整合使得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将在新的世纪里受到最大的冲击。对于新世纪的自由空间来说,只有审美文化才能够真正地贴近人类的本性,审美精神追求是每个人、每个民族的心理需要。因此,中国绘画有着自由发展的空间。中国绘画在21世纪承担了弘扬文化、发扬审美的责任。21世纪的大门已经向我们敞开,中国画的研究和探索进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走向了稳定、繁荣的正轨。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精神会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逐渐放射光芒。中华民族文化求新求变的发展能力会使中国画在21世纪的发展状况有着更宽阔的行走道路。21世纪,我们看到的将是行走的中国画越来越自信、灿烂。 3、境界是修养,更是一种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境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认识与处世状态,这与中国文化中所一贯倡导知行统一的修为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认识、认知与行为、行动的一致与统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与“养”的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谈到境界,就不能不说修养,而境界的达到,仅靠修养还不够,还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种追求。这一点对中国画画家来说尤为重要。佛曾有言:“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对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中国画来说,我们要随时随地保持一种慎重、诚敬、庄严的心理状态,仿佛入定的样子,专注内心的修养,有了这种超脱的精神追求,那么,在社会上不刻意追求成为达人,也必然是达人。这是中国画的内在精神要求决定的。中国画重意趣、轻功用,重主观意识、重灵性的自由发挥。自六朝以来,经唐宋元明清,中国画家一直延续着与自然为伍、散怀山水之情结,身心自由而释放、与世无争而明志,追寻着“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之高境,因此,作为画家,只有在精神上获得自由解放,艺术上才能达到无我境界。诚然,艺术境界的达到也需要一种修养,这种修养包括谦虚的风度、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德行等等,但是,画作的水平高下更在于作者如何把自我精神生活的感悟落实在画面,精神追求是艺术境界提升的内在动力。艺术本身就使我们看到了超脱于自然和社会之上的更加美好的东西,使我们的生活不局限于日常琐事,不至于平淡无味,使我们获得了心灵停靠的精神港湾。心有所属,则灵魂不会到处飘荡,人不会成为失落精神家园的乞丐!所以我们说,境界是修养,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 4、守望是对文化的一种热爱与状态 从文化的层面来看,守望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份热爱。在当今画坛,在数量众多的中国画家群里,心存文化意识又有多少?曾几何时,文化成为所谓创新的累赘、技巧的卖弄、形式的翻新、视觉的快感等等,文化已经被边缘化、被久久地冷落,文化理想、文化状态已无所依附。在今天,我们在中国画创作群体中,还能找到那么多守望者,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之大幸! 文化是艺术的根基,再绚丽的艺术之花也要开在文化的怀抱中。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存在,永远是中国画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肥沃土壤。中国画的发展要以艺术性与文化性的统一去进一步确立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核心的价值。民族文化是中国画学的根基,民族精神是中国画学的灵魂。只要中华民族不先于其他民族消亡、只要多元的文化生态未陷入灭顶之灾,中国画就会以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精神特征和语言特色存在、发展。中国画的精神无论如何变迁,都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旨归。因此,画家更应群览古今,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以严谨的从艺态度,让自己的作品更“厚实”,让中国绘画艺术更有内涵,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热爱是对文化守望的最佳状态。艺术是需要热情的,只有热爱才能产生无限的热情,才可以让中国画创作有源源不断的新的审美创造。热爱就是这种热情投入或者说是情感投入的源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向度的中国画创作就是一个不断陶冶情操、洗涤心灵、接纳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触及艺术的本质,探究作品的内涵与意蕴,体味到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感受。因此,这种热爱让艺术在文化层面成为守望的一种最佳状态。 二、 新的创造 中国画价值的建立,其影响因素会随着绘画环境的不断复杂而不断增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趋势就是,市场因素越来越参与到中国画价值的构建过程中了。 1、价值:一个过程的创造 我们知道,中国画价值简要地说,包括艺术价值、市场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等四个方面。一方面,中国画独特审美可以使人获得审美愉悦并陶冶人类的心灵和情操,满足人类精神需要,有其自身的特有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是中国画价值的总轴线。另一方面,中国画作品在审美的同时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使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也能够形成进行有偿的按质论价、等价交换的收益方式。这样,艺术品就不仅仅是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还有重要的市场价值。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特别是中国绘画方面的独特创造,可以说是辉煌灿烂。从彩陶、青铜器、画像石,到历代的石窟艺术、宗教壁画以及建筑、园林艺术,瓷器、家具等实用艺术,无不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精髓,造就了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体系,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精神和艺术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有着特殊的审美地位和文化价值,受到各国人民的高度评价,其独特魅力至今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历史悠久的中国画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底蕴和民族心理等因素,经历了历史的不断考验。中国画作为我国一种独有的绘画形式,在中外艺术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历史价值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市场价值的特定承载体。另外,中国画艺术价值产生的关键就是作品是否具有丰富的学术含量、正确的学术定位和较大的学术潜力。因此,优秀的中国画还应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不仅值得收藏,更可以用做学术研究。 从整体上来讲,中国画的价值最终取决于中国画的核心价值。用一句话概括,中国画的核心价值即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中国画特有的、符合民族审美经验的美。也就是说,独特的中国画的审美特质是中国画的核心价值。画家的天职,在于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把自己高尚的审美理想倾注于作品之中。在精神产品中,艺术品是处于距物欲最远的、以审美为核心特征的超功利层面的。随着人类物质生产能力的增强和精神需求的丰富,艺术产品会日益摆脱功利因素而不断强化其纯粹的审美功能。中国画的发展史是一部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渐渐演变的历史。之所以说中国画的价值最终取决于中国画的核心价值,首先是因为中国画的核心价值决定其艺术价值。画家追求作品审美的过程,也就是追求其艺术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说,中国画的艺术价值更多地是体现在作品的审美价值上。画家只有时时刻刻以追求美、发现美、挖掘美、表现美为创作宗旨,作品的艺术水平才能有所提高,作品才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这种美,不仅指作品从外观上给人以视觉美,更指作品本身所表达的思想、境界、精神的美,这种美才是崇高的美,才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其次,中国画的核心价值也是文化价值的最终体现。绘画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升华了绘画的表现。审美属性使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藏,都是基于超乎功利的精神领域的,同时,这种超乎功利的创作和鉴藏方式也在不断地醇化着中国画的独特文化价值。中国画的儒、道、佛三教文化,从哲学、理学、美学的角度,直接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以儒修人格、以佛修心性、以道修境界。中国画的特殊形式法则也正是建立于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我们说,中国画的核心价值最终决定着中国画的价值。 2、市场:不可回避的力量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对市场的培育与提升是中国画价值构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中国画的核心价值的形成,在当代,在今天就不能不考虑中国市场化过程中的培育与提升因素的影响与支持。从理论上讲,不存在绝对化的艺术,人与作品的互动是审美的前提,而审美经验的积累与延伸则是在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把艺术价值市场化的倾向与把艺术价值纯而又纯地学术化都是要不得的、有害的。市场因素参与到中国画价值的构建中,并不意味着中国画价值市场化的开始,而是不断发展的市场化力量的重要显现,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艺术价值形成过程的一种影响的显现。市场因素介入中国画价值的构建过程应该被正确看待。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艺术走向大众生活的一种途径。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将艺术封闭起来去空谈价值,那样的艺术是无法得到有效、广泛的传播的,即便它有再高的价值,没有广泛的认知就难以称为完整的当代艺术。市场因素参与中国画价值的构建,作品才真正有完整的审美价值;艺术不再被孤立起来,这对作品艺术价值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恰恰反映了文化在艺术价值形成中的显现过程。但是,最终决定市场价值的仍是艺术价值。绘画的艺术价值决定了画作的升值前景。画作的艺术价值高,其市场定位才能高。如果市场价值完全偏离了艺术价值,那么市场就会乱象丛生。因此,绘画的市场价格必须始终围绕艺术价值这根总轴线上下波动,不能偏离它。中国画的市场化或者说艺术价值的市场化与市场因素参与中国画价值的构成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艺术价值的市场化将艺术完全置于商品经济下,只会让人产生拜金主义倾向,滋生不良的心绪和念头,陷入世俗化的境地,从而歪曲中国画的价值构成的本质内涵。 3、双驱动:学术与市场的新博弈 中国画的价值是讲求学术含量与学术价值的,不仅可以用做收藏,同时也用做学术研究,具有学术价值的中国画其是价值才可能是不菲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画就要纯粹地学术化而脱离广大的认知层面。中国画的纯学术化会使中国画变得枯燥、乏味,陷入僵化状态,停止发展的脚步。艺术创作毕竟是精神上的生产,亦属于精神上的消费。中国绘画是以给人带来美感与精神愉悦为目的的,不是生硬、呆板的说教。况且,空谈学术概念恐怕也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中国画的发展自“五四”以来,经历了多次“革命”。近代中国画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总体进程是同步的。至此,我想说,首先,中国画从未独立于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思潮之外。纯粹的学术问题在人类史上不存在。人是有社会属性的,关于中国画的好恶、褒贬都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选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生命意识的选择。其次,中国画发展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任何艺坛大腕、文化精英欲以一己论调来左右中国画的方向都是一种妄想。艺术应该允许有我见,艺术的存在是生态化的,而现在很多的所谓“论争”,以及一些位高言重者的论调,或以种种学术的名义发表的关于对中国画的褒贬,都会将把中国画推向极端化的深渊。 因此,面对中国画核心价值的再认识,我们并不是要去强化一种纯而又纯的学术化倾向,而更多的是要围绕审美本质这一条主线,不排斥市场化因素。因为审美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状态做出一个评判的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做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审美的范围很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除了能够愉悦自己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发展与完善自己。通过一代代人对周遭世界的评判,不断进化,形成了对事物更为完善的看法,剔除人性中一些丑陋的东西,发扬真、善、美理想。审美过程从它的起始到结束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有论者认为,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观照阶段和效应阶段。其中:(1)审美过程的准备阶段是指即将进入审美状态前的预备阶段。审美活动一般起始于两种情境:一种情境是审美对象的出现,作为一种刺激引起了审美主体的注意,并使主体中断其他内容的心理活动而转向审美对象。另一种情况是所谓的审美期望。这是在审美活动之前,主体根据已知信息和经验对即将出现的审美对象的一种准备状态。(2)审美的观照阶段由紧密联系的两个过程组成:一是审美感知过程,伴随着审美的感性愉快或直觉美感;二是审美理解过程,即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过程,伴随着形象性美感和理性美感。(3)审美的效应阶段是人们自身从美的陶冶中解脱出来,开始对审美对象进行判断和评价,这是审美观照的必然结果,也可以说是审美观照的后效。审美效应的直接结果就是理性认识恢复,继而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思想观念对审美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做理性的分析、判定。中国画的创作及鉴赏就是一个复杂的审美活动。中国画要想具有完整的审美价值,就要使作品有个性和创造力、有传统文化的精神、有细腻传神的功底、有丰富的情感投入和生命的力度。这一切都就需要具备完整的审美过程。中国画审美的准备阶段就是作品创作过程或创作作品的问世,学术研究的渗透就是从学术方面对审美进行感知与理解,而市场因素的介入属于审美的效应阶段,通过市场的反应来检验作品质量的优劣和品位的高低。因此,学术与市场都是围绕审美这一主线,它们如审美过程一样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纯学术化或纯市场化无疑是割裂了审美的系统化过程,是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最要不得的严重错误。 4、价值提升:一项伟大的文化战略 从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中国画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在这项伟大的事业中,不要人为地设定什么,只有创造好的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画发展事业的不断进步。当然,无论是学术因素还是市场因素,只要能不断推动中国画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向前,对我们来讲都是求之不得的积极因素,都在为中国画价值的构建做出贡献。对于中国画价值的构建来说,寻求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共赢始终是我们思考与实践的目标。现在,国内中国画市场频频爆出出奇的高价,促使一些人们画家向急功近利、耐不住寂寞的方向滑行,不是把精力用于做学问、用于追求较高的艺术境界,而是急着奔向市场。一些画家为了攀比价格、迅速获利,或者大举买版面、出画册自我炫耀;或者出资开研讨会、邀请名人吹捧、恶意包装炒作,期待名气大噪之后,漫天要价、赚得个盆满钵满;也有一些画家为眼前利益大量复制自己的作品,生产小品画、行画和套路画;更有唯利是图者,为了谋取暴利而制作赝品,不仅丧失了画品,连人品也弃之不顾。等到眼下书画市场走向规范后,这些画家的作品就必然掉价、流标、贬值。其实,市场的火热不一定就意味着艺术水准的提高,市场上的高价也不一定代表着艺术上的成功。因为,艺术市场说到底是一种经济行为,这个行为的基本动机是利益。市场不管你是红是白,它关注的就是销路。艺术市场的形成不是因为艺术取得了多么大的进展,而是市场和资本运作的需要。从当下情况来说,有以下几种态势:一是全球性的当代艺术品投资处于热潮中;二是由于国内股票、房地产投资回报率呈下降趋势,而使得大量资本进入艺术品市场;三是势头良好的中国画市场趋于饱和,或者混乱使得更多的投资者望而生畏;四是当代艺术还属于投资空白点,还有很大的投资市场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画市场状况不一定就代表了中国画应有的价值取向。这就好比中国的球市很火,但中国足球却没有在火热的球市推动下挺身走向世界,反而一再低迷,并爆出“黑哨”、球员身价高、素质低等弊端。但这也不代表市场因素一无是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市场因素的介入可以作为一种力量成为培育中国画价值的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包括学术价值的介入也是中国画价值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的关键看画家本人怎么做、怎么对待这个问题,也就是画家自身的道德境界问题。所以,对于中国画创作来说,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笔墨功夫、高超的技法和苦心钻研的画外功力,作品才可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推敲,最终被市场所接受和认可。艺术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找回“废纸三千”的艺术追求,才可能挖掘出作品深度、才可能创造出不朽艺术价值的作品,进而提升中国画价值。敷衍、潦草地应付中国画市场,只会让中国画价值在市场化过程中解体。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共赢才是长久发展战略。这种共赢并不是妥协,而恰恰是中国画发展的助推器。 5、演绎经典:一种开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国画的发展在学术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一步步走向世界文化艺术的高峰,中国画的价值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它应有的水平。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画价值凸显的必由之路。中国画收藏市场在经历经红典名家时期之后,在不断的调整中又迎来了后经典时期。人们在对经典名家的价格冲高后,普遍在关注谁会成为下一轮的经典名家的登场。 三、 新的开始 中国画市场中的这种新的守望与创造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又决定着中国画市场发展的轨迹。市场走到今天,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中国画市场要面临新的行走:转型。 1、转型:来自礼品市场的进化 中国画市场的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初,礼品画市场是中国画初级市场的一种市场形态,它是建立在社会及政府的寻程过程中。绘画作品就像其他实物礼品一样,成为表达谢意的一种手段。在不知不觉中,中国画礼品市场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规模,并成为中国画市场的第一推动力。这个市场的需求量很大,根据不同的办事目的而选择以名气大小排列出的不同层次的作品。名头越大、头衔越高,价钱就越高,且多不以艺术质量为标准。同时,名气越大、头衔越高的越好销售。这种状态的中国画市场带有明显的季节性,旺季就是送礼品的高发期。这一时期,名家的产生也有其独特的方式和一套特定的模式。码头、地方、学历与传承、职位都是重要的因素。市场的销售模式主要以兜售式为主,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走穴”。需要礼品的人一般并不需要躬身亲事画家,自有所求之人得画;画商分钱,画家也乐此不疲,加个夜班整出一批商品画,按平尺收钱,既没有压力,又快活自在。这种建立在腐败基础上的市场形式,使市场的价值取向远远地压制了艺术的价值取向。 然而,在这一阶段,画廊的位置非常尴尬。在一个区域内,画家本人来的时候,画廊里热热闹闹,大家还能买些画;而当画家离开的时候,同样是这个画家的画又难有人问津。画廊在一定程度上沦落为一种画托,市场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确定。面对经营的压力,不少画廊也做起了多种经营;也有一些眼光超前的画廊去运作画家、规划市场,使画家的市场有了起色。但画廊经常面对的是画家们的背信弃义,难以进行长久的合作,使得画廊不知所从、勉强度日。媒介发现艺术及艺术市场有利可图,就充当了不少江湖画家的喉舌。当然,觉醒早的主流画家也在利用媒体制造品牌、制造影响、提高社会的认识度等方面尝到了甜头,从而引发了媒介全面参与的态势。中国画礼品市场是中、高档中国画的主要消费者。可以说,这一市场的不断兴起,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画市场的启动和发展。 2、转型:一种市场位置的寻找 随着中国画市场不断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在南方军团及有大企业背景文化投资机构的出手介入下,中国画市场正在发生一些结构性的变化,而原来的利益链条所形成的生态形式已经被更新的利益关系所取代或正在取代。在这一时期,(1)画廊经营的分层是一件重要事情。在经营过程中,有实力、有资源的画廊在整合资源、开拓市场及维护藏家等多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形成了具有全面运作能力的、大型跨地区、跨领域的画廊。一些资金及资源实力相对薄弱、但市场化意识比较强的战术性画廊,利用自己在本区域的人脉关系,把联合画家、团结收藏家方面的工作做得精深。在这两种画廊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以纯粹经营作品为生的画廊。(2)拍卖业的迅速崛起可能是一个不经意的收获。但是,各种形式、层面的拍卖机构已经使人感到拍卖太多、太乱。假拍及假画的泛滥又在严重地伤害着拍卖的信誉和发展。在众多小拍的竞争中,大拍卖公司也难以保持自身应有的严谨与高度,不得不采用各种形式去应对市场在拍卖中一场又一场的大伤元气。(3)企业及相关收藏机构由于对艺术价值取向的认识未能很好地按艺术规律去挖掘,更多地受到了不健康的市场取向的误导,不能准确地吸纳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用力助长了一批善于标新立异、善于炒作,甚至是江湖画家的市场。这不但未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市场价值导向作用,反而在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中增加了不少不和谐的因素。(4)网络与中国绘画艺术的结合使网上画廊等一批艺术网络的兴起,中国画市场从此又增加了一条很重要的通道。网上营销为中国画作品的销售拓展了覆盖面、降低了门槛,从而使中国画从一开始就迅速进入到广大网民的视野,大大地缩短了买家与卖家的距离。 3、转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利益格局的重新形成使中国画市场也迅速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之中。虽然这种发展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但新利益圈的更替已使中国画市场的流通环节出现了新的变化。“通过评论及推广确立学术地位及学术定位→形成市场品牌→确立市场定位→实现利益回收。”的利益链条取代了“社会地位及职位→取得话语权→形成市场品牌认知→画价提高→取得超额的利润。”的老利益圈,进一步拉动了中国画市场向有序化、规范化发展。此时,画廊对画家及市场的研究能力使战略性画廊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发力与挖掘中国画市场,就更多了一些规划与理性;对画家的挖掘与推广,就更能有效地适应艺术价值的需求,兼顾艺术与市场的成功。画家也自觉地认识和发掘自己艺术的定位与价值,明晰自己的市场定位,并将之有效地推广到市场中去,试图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收藏家更多以研究专家的面目出现。他们已经对艺术及艺术品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批语导向的功能已经启动;绘画的艺术价值成为他们判断、购买的主线。这种认知能力及水平不断提高,使中国画市场中的理性思维高高飘扬。媒介更多的是关注市场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双向互动和共赢。推广机制中的源头已由“三头”变为两个定位:学术定位与市场定位。 在利益格局的推动下,中国画市场在多元化的冲击中会不断地进行演变,面临着旧模式的隐退与新模式的培育。这种培育实质上是利益的一次次再分配。在利益的重现中,(1)画廊作为中国画市场的主体地位正一步步得到确立。画廊在市场中起着“一手托二家”的作用。它上对各层次、各层面的画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与选择,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市场进行一定层次和力度的宣传推广。除此这外,画廊还必须在力能所及的范围内收购或收藏、推广画家的作品,使画家在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收益,从而保证他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2)画家作为中国画市场的核心要素,品牌意识及定位正在成为与艺术探索并重的生命线。经过中国画市场推广、发展的不断考量,画家对艺术及市场认识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很理想地宣传、推广艺术主张,尽量把自己的艺术理念及可能具有的学术地位介绍给藏家及社会大众层面,在普及之中达到市场推广的目的。(3)收藏家不再成为研究、选择与引导市场的主导者;理论批评的衰退使收藏家的声音成为市场话语权的定调者。理论批评界面对中国画市场发展的现状集体失语,实质是一种道德层面的沦丧。批评的权威似乎在一夜间成为一种好看的摆设,权威的影子已经变得可有可无。作为最终消费者的收藏家,在这种环境中表现出的思考及认知能力,使中国画市场的发展可能有了一种新的导向功能。这种功能虽然更多地体现了市场价值取向,但艺术价值的选择会逐步整合在其中。(4)媒介与推广机制走向系统化发展阶段,中国画市场推广机制将由各方单打独斗的局面进一步转向创作、展览、媒介及市场四位一体的系统化运作上来。(5)行业监管的需求呼声冲击着现有的市场管理体制。目前,困惑中国画市场的假画问题、假拍问题、鉴定问题、税收问题等等,无一不是中国画市场发展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监管的发力点也在于此。 4、转型:在行进中进入规范 中国画新模式的逐步建立,意味着新的秩序及规范将不断产生。新老秩序及规范会在较量中使市场一步步走向成熟,呈现出以下特点:(1)艺术的原创性及水准等纯艺术方面的因素正在构成画家作品市场品牌的核心要素。(2)通过评论、推广等手段,确立了画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也打破了信息不对称传递、扩散的壁垒。(3)画廊成为中国画市场的主体和利润中心。画廊主体地位的不断巩固,使市场的各个环节在运作中有了更进一步的聚集度。这种聚集度的产生,也使画廊在中国画市场的运作中有了更加有力的调控能力。(4)市场采用系统化的措施和规模化的动作,通过一支强有力的团队、利用一系列的推广手段,使运作更加商业化、团队化和企业化。(5)监管不再是认识上的问题,已经深入到市场运作层面。人们在提文化创意产生的同时,更没有忘记,中国画市场作为一种产业形态,更需要产业规划、产业环境、产业政策及产业规范等。可以说,中国画市场的这种成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胜利,也是中国文化进化、发展的胜利。 在守望精神境界与创造经典价值的同时,中国画的转型会让其步伐行走得越来越稳健。我们祝愿,中国画在当代的新行走会为中国画的发展走出一个新面貌、新天地!
上一篇: 书画人物评论记--著名画家候景耀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