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人体摄影的几个核心问题探析
在稍大一点城市的街头,摄影爱好者可以在出售报刊的地方和新华书店,买到国内最新出版的、种类并不算少的摄影报刊、杂志和各类摄影书籍、画册。那里面刊登着各种各样的有关摄影的文章和作品,那些善意而准确的语言、大方而充满魅力的图片滋润着每一位观赏者的心灵,令人爱不释手。然而,当他们看到最近几年国内创作的人像和人体作品时,我们的摄影爱好者不知不觉地开始感到困惑、有些迷茫。那些大量充斥着做作、僵硬的造型和无序的色彩变化的图片将他内心的平静完全打破了,他甚至无从下手进行分析和理解。
20世纪90年代,电子单反相机迅速在中国大陆的城市普及,历史上第一次有如此众多的中国人利用照相机参加视觉艺术的创作。在创作数量规模上,我们正在目睹着一个壮观的文化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体摄影这个题材,也在最近几年登上舞台。
  一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
“艺术”这个词的解释有三个内容:1.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2.富有创造性的方式。3.形状独特而美观。
毫无疑问,人体摄影是一门艺术,我们可以从艺术丰富的内涵中发现人体摄影创作的一些线索。
摄影艺术作品表达摄影者的思想,是摄影者认真创作的结果。但是,正如美国著名艺术家伯恩·霍加斯指出的那样:“个人价值必须根据日常经验来判断”,如果个人的目的不能同更广泛的社会目的相结合,那么我们的创作行为将会失去意义。孔子说:“君子崇德而广业”,就是这个道理。问题出现了:人体摄影应当结合什么样的创作思想和内容,来为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服务呢?
答案应从更大的框架背景中寻找:要想了解现代人体摄影的特点,应先了解人体摄影的历史、了解人类艺术的历史和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我们伟大的文明正处于发达的科学时代,它的繁荣和伟大源于早期文明。那些历久不衰的艺术传统之所以生存下来,究其原因是由于“人文主义——民主科学”的缘故!其创作的思想核心是追求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和谐,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以人为本、平等、自由才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科学,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认识自然界最有力的武器。培根说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揭示了这样的趋势:“基于对自然的观察,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体系以表达普遍升华了的人类之美”,正是这个意思。
因此,艺术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不受控制的自我发泄,它是基于对历史的理解和个人的经验而形成的自由表达及清晰判断的结果、是理性的奔放。
就人体摄影艺术而言,它应当赞美和表现人类情感及智慧之美,以及男人和女人各自不同的自然特点之美。最重要的是:人体摄影应尊重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科学准则和人类的追求。如果能这样,就可以真正达到丰富我们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目的。
二 就观赏者而言,一幅优秀的人体摄影艺术作品应该给人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和广阔而深邃的思维空间。
因此,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同等重要。如果没有思想内容,任何形式都会毫无意义;而离开合适的表现形式,作品的内容将无法表达,或是令人产生误解。摄影,无论是创作或是欣赏,在高级阶段,都是逻辑思维的过程。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运用任何一种表达方法,所谓“无可无不可”,从看似简单的直白描绘到复杂的逻辑推理,关键是看能否和内容相协调。但我们应当对摄影写实的特点加以尊重。如果综和观察人体摄影历史和研究现代人体摄影艺术的最新成就,我们可以看到无尽的环境尝试、动感造型、曲线和形块、局部描绘、色彩和质感、新旧的折中和下意识拍摄等等,五花八门。
2000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在“人体魅态摄影”一课中讲到:“人体魅态摄影是指色情杂志上的那些赤裸裸的性照片?还是指《花花公子》杂志特大插页上的矫揉造作的裸体照?要不就是追随历代雕塑大师和美术大师风格的古典裸体摄影作品?再不就是《时尚》杂志和《四海为家》杂志中衣着华丽的模特那种颇具魅力的时髦女郎形象?答案是上述所有形象都属于不同类型的人体魅态摄影”。看来,人像和人体摄影师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东西才能充分表达思想。
伯恩·霍加斯说得好:“理性的奔放需源于坚实的基础才能表达新的复杂性”。一代人总要掌握上一代遗留知识的全部,人类具有这个能力。摄影也不例外。实际上,“创造性”这个词包含这样一个解释:“在旧的事物中发现新的关系”。不但如此,当今生活日新月异,摄影家必须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多才多艺。如果对人的情感特征感到陌生,怎能捕捉到被摄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如果对人体的结构缺乏了解,怎能拍出姿态优美的照片?因此,他必须保持同科学及其它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
有报导,最新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所有的人类活动——从艺术和音乐到语言、文学和建筑学——都是人类大脑的产物,并遵循其规律。史前艺术并不“原始”,而是代表了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头脑中显著存在的特征。这种被称为“神经美学”的研究表明,艺术和科学在人类形成之初就联系在一起了。
人体摄影艺术同其他领域一样,实验是成长的根基,文化环境是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如果土壤贫瘠,根就会枯萎。人类所具有的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人体摄影的多层次表达方式。不管怎样,就象美国作家彼德·拉希所说:“如果一幅照片使人感到做作、粗糙和鄙陋,那它就是失败的作品,一幅失败的作品有可能红极一时,但在艺术上它仍然是失败的。……摄影已经成为我们展示人体美的主要途径,这也意味着会有一大批低劣的人体照片,但也意味着最杰出的人体作品出自当代的摄影大师”。
顺便说一句,模仿他人的作品是摄影学习过程中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但最终目的是研究和抽象出其中的创作思路。然后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其它诸多艺术要素,使创作渐趋成熟。但成熟并不意味着结束,它标志着摄影师一个全新创作阶段的开始,一个多产时期的到来。
三 作为功利主义和商业的附属艺术,最近几年国内摄影界已经很少进行争论。实际上,商业第一的观点已占绝对主流。
其实,这个问题在1986年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中早有说明,在2000年出新版时仍然重点强调。只是众多读者大多滑口而过,未加深思罢了。下面就以新版为例,略做分析如下:
《教材》第一课的题目:“摄影家的眼力”。实际上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摄影最关键的是培养观察力,也就是判断事物的能力。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提高综合素质。
第一课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一名摄影家”。在接下来那段激励了不知多少人的话语中说道……“我要当一名摄影家,因为它使我得到心灵所需的甘露……和餐桌上的面包。”多么朴实而辨证的语言,
摄影是一门艺术、并且与商业相统一,难道不是已经很明白了吗?《教材》又在第八课“
培养你的眼力”中,对最基础的摄影观察方法进行详细阐释,可见重视程度之深。
另外,《教材》中对摄影基本技术、摄影题材和营销技巧等,都极为详细地进行介绍。因为,这些是学习摄影者进行艺术创作、特别是在商业社会中立足必不可少的知识。……等等。限于篇幅,在这里恕不赘述。

扎实的技术、敏锐的观察力是摄影创作的基础,拍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毛泽东说:“矛盾统一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看来,学习一点辨证法对摄影创作大有帮助。这也为摄影师开辟了一条正确处理摄影问题的道路。持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是不懂这个道理的。
以上是我几年来研究人像和人体摄影的一点心得。上述观点能否成立,还希望能够得到广大同行以及社会上各界人士的批评和指正。 优秀照片的秘密

从对摄影事业的态度来看,我主张把摄影家分成基本不同的两类:技术摄影家和主题摄影家。前一部分人迷恋于相机、镜头和复杂而又神秘的技术问题。他们的行动使人觉得相机好象是一种可爱的玩物,而不是拍照的工具。他们拥有最好的器材,并不断追求新型号。他们象一本摄影百科全书一样,引为自豪的是能把35毫米的底片放大成16
X20英寸的无颗粒照片,对各种相机系列的优点无所不知。但是他们却难得拍出有价值的照片来,因为他们把全部兴趣集中在拍照的手段(器材)上,而不在目的(照片)上。

那些兴趣在于作品,更准确地说,兴趣在于拍摄主题的摄影家,态度恰恰相反。他不象技术摄影家那样迷恋于零件和技巧,而是热衷于人物、街景、城市、风光、自然题材、现代建筑、古罗马的遗迹、体育比赛以及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他对自己的拍摄目标极感兴趣,因而想把它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占有它,把这些照片带回家去,一遍又一遍地欣赏,并且和别人分享这种乐趣和爱好。对他来说,摄影仅仅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相机对他的吸引力最多不过象打字机对小说家的吸引力那么大。他觉得摄影技术几乎可以说是存在于他和他所喜爱的事物之间的一种“讨厌的必须品”。因为他知道一个主题能用无数种不同的方法去拍摄,有些影象能够处理得比其它的好,他才和那些摄影技术问题打交道,因而,尽管有些人对摄影工具抱着那样殷勤的态度,仍然是他,而不是那些玩弄技术的人。创作了足以征服人心的,使人永志不忘的摄影作品。

主题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为了加深对它的印象,让我拿摄影和写作做一个比较。摄影和写作都是交流思想的方式——有时候摄影被称做“图象的语言”,不是没有缘由的。一个精神正常的作家,只有他确信有了值得说的和读者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伸手去拿打字机。然而从事摄影的人却往往在“无话可说”的情况下拿起了相机。他们所拍的题材是没有意义的老一套,不可能引起任何人的兴趣,包括他们自己在内。全世界每天都有无数这样的照片问世,原因很简单,有人拍了这样的照片。并被某些容易上当的图片编辑拿去在杂志上发表罢了。·这些照片的主题缺乏意味,只不过是视觉上的废话”。
现在该明白了,决定一张照片有趣还是无聊,决定一个摄影家成功还是失败的主要因素就是主题。
但这仍然不是全部,不论主题本身怎样有趣,如果不是满怀感情、充分理解之后用形象的方法把它有效地再现在画面上。结果也会令人失望。这说明还需要其他的东西,这就是摄影家本人对主题的热情和兴趣。

对被摄事物发生热情和兴趣是促使我们拍照的原因。也是产生创造性的活力。它能使作品面向生活,能使摄影家感情激动,打开情感创作的闸门;没有这种热情的刺激,摄影就会陷入无动于衷的程式。摄影家只有处于高度自觉、兴趣不断增长的状态下,才有希望创作出传情的好作品来。

业余摄影爱好者比起专业摄影家来,有着不可估计的优越性。你就是你自己的老板。你喜欢怎么拍就怎么拍。你可以只选择你喜欢的东西,也就是只拍那些吸引了你、感动了你、引起你兴趣的东西。恪守下面的格言必定能大大提高照片的质量:除非主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否则就放过它,省下胶片去拍更好的东西。

显然不能编制一份“有趣”主题一览表,因为一个人觉得颇有趣味的东西,另一个人可不感兴趣。兴趣是一种自我感觉。不管你的兴趣多么特殊(例如,我对破碎的海贝感兴趣,在这些海贝当中我看到了一种迷人的雕塑般的形式美,我拍了很多这种不寻常的东西),只要它是真诚的(并不是由于赶时髦而拍这样的主题),你的路子就是正确的,不管别人的反映如何,也应该继续干下去。
记住这一点后,我想请你进一步区分一下下面两类主要的主题和被摄体:
1.动态的和静态的
2.非人工静态的和人工静态的
3.然后再讨论一下其它几种被摄体和主题;
4.上像的和不上像的
5.摄影的和文学的
6.摸得着的和摸不着的
7.没意思的和摄影上老一套的
8.不适宜拍照的

你可能听说过“上像”这个词,也懂得上像的被摄体拍出的照片比不上像的要好。可是,你是否也懂得,是什么因素使被摄物成为上像或不上像的呢?在我列举最重要的上像与不上像被摄体的特性和技巧之前,我必须向你提供一些背景知识—一为什么某些因素能使一个被摄物在照片上具有感染力,给人印象深刻,而另外一些因素却能使照片令人失望。
简单地说,这是因为人的眼睛和相机在“观察”方式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例如,一枝红玫瑰可能以它鲜艳的色彩美使人感到愉快,可是用黑白胶片拍出来以后,现实中使我们陶醉的色彩在照片上成了灰色影调,红花和绿叶的颜色呈现相同的灰色,它们之间的反差没有了。照片中没有留下被摄物原有的精彩之处,因而成了废品。原因在那里呢?因为眼睛和相机对同一刺激的反应不同,这里当然指的是颜色。

再举一个例子,假如你到过长满红杉的地方,你被这种树的壮观所折服,为了留作永久纪念,你拍了许多胶片。但当你放映这些幻灯片时,你会大吃一惊:现实中雄伟的大树看起来和普通树役有什么两样。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你的被摄物缺乏比例感,照片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表明这些树木的巨大尺寸—一这本来是它们的最大特点,你是为此而拍照的。没有比例,它们似乎很矮小,在幻灯投影中它变小了,和其它树木—样了。这又是你和你的相机的观察方式不同的缘故。

第三个例子:你参观了一场汽车大赛,兴奋极了,情不自禁地拍了许多汽车以每小时160英里的速度从你面前呼啸而过的照片。为了使照片清晰,你用了最高的快门速度。从某一点上说,你是成功了,照片确实很清晰,没有错。但准确的说,它们是停止不动的。赛车的气氛、令人激动的场面以及“速度”这个要素没有了,现在只剩下一堆无用的东西,那就是没有鉴别价值、没有感情的照片。这仍然是因为你和你的相机对相同的比赛所作的反应不同。

这里我想说明的是,你不能简单地把相机对准一个有趣的目标,按下快门,就期望得到一张获奖照片。实际上,一张美丽少女的照片不一定就是一张美的照片。为什么呢?因为“美”不一定就是“上像”的特性,象前面提到的红玫瑰那样。拍出照片也不一定就有趣味,象赛车的例子就是证明。以上所举各个例子,不论是美的还是有趣的东西,或者是既美又有趣的东西,拍出照片来却都令人失望。那么,做为一个一心想拍出好的照片的摄影者应该从这里学到什么呢?

从这可以学到的是,必须懂得有趣的主题和被摄物虽然是拍出好照片的前提,但它本身并不能保证这张照片必然是成功的。形象生动是一张好照片必不可少的。但是一个被摄体要在照片上表现的生动,,除了它本身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之外,还必须具有上像的特性。

那么,使被摄体上像与不上像的那些神秘的特性是什么呢?很难用一个公式来回答。因为一定程度上它是随着提问人的艺术观点而有所不同的。用传统摄影家的眼光来看,金发碧眼、S型曲线和惟形物体常被认为是上像的特征,但较少保守和兴趣广泛的摄影家考虑的范围就更广一些了。
下面是我认为上像与不上像的最重要的特征和技巧。
简洁

我认为简洁应该列为被摄体具有“上像”特征的第一条。认为画面上挤满了物体似乎比只拍少数几个要好,这是初学者常犯的一种错误。他们没有弄明白。相机能够记录镜头视野之内的“每样东西”,而人眼却是有选择的。通常眼睛只对景物的某特殊方面发生兴趣。大脑控制中心过分地重视某一部分景物,但照片上的细小部分却迫使眼睛给它们和其它重要部分以同样的注意、这样一来,它们便冲淡了甚至破坏了照片的整个艺术效果。

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被摄物时,首先必须问问自己:怎样才能把它从周围环境之中,从分散注意力的杂物之中分离出来?怎样才能提炼出那些吸引我拍照的视觉美来?我们应该首先“清理现场(这个词是比喻,也是事实),然后才着手拍照,并且根据条件尽可能好地完成它。如果条件许可,我就把无用的东西从取景器里排除掉(例如拍人像或拍合家欢时,就可以这样“清理”背景)。如果被摄体是一个小小的雕塑品、可以把它拿到更合适的背景前面去拍。如果不允许这样做(也许雕塑太重或者不允许碰它),就用自己的背景,一块纸板或无缝背景纸。假如实在不能清除干净,那就集中去拍被摄物本身,把相机靠近它,让被摄物占满取最器,把四周不必要的东西挤出画面。如果不可能靠近(如拍动物园的老虎)或者不希望靠近(田为它可能导致透视上的失真),那就用焦距比标准镜头更长的镜头。从远处拍摄,创造一种拉近的效果。
清楚和有条理性

一个被摄体本身可以表现出有条不紊,也可以是杂乱无章。不用说,前一种情况可以拍出好照片来,而后一种情况却不然。我的经验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在我撰写《树》那本书的时候,许多好心肠的人对我说,他们见过非常美的树,并且把地址告诉我,以使我能把它们写进书里。可是,毫无例外,每当我听从了他们的指点前去察看的时候,发现树是有的。而且确实是一棵非常美的树,但从摄影家的眼光来看,这棵树已经没有希望上像了。因为它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它的独特的轮廓被淹没;周围的影调与颜色和这棵树混为一体,背景已经无法利用;还有高压线、电话线和建筑物也来干扰,使我无法清楚地表现它;本身很美的一棵树对我没有用了。然而这样的情况往往被许多摄影家所忽略,在许多介绍树木的书籍里,插图中的树都是受了周围物体的影响,特点已经无法辨认,失去了作为特定树种插图的意义。
相似形式的图案美、节奏感与重复出现

被摄体具有图案美、节奏感与重复出现这些特征,往往能够加强照片的结构使之成为佳作,所以大多数摄影家都喜欢拍图案照片,这是很自然的。然而,仅仅是为了图案效果去拍图案照片,没有正当的理由和目的,去追求所谓“抽象”的形式,那就容易落入俗套而令人厌烦。当然,如果图案构成主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当它能突出主体的结构和功能的时候,它就具有上像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拍摄图案最能保证照片的艺术效果。
如果有人概括一下的话,他可以说,对于摄影家来说,只有不寻常的色彩才具有上像的特征,它必须是非常鲜艳、非常强烈,或者非常浅淡、非常素雅。几种和协的颜色在一起可能很上像,而互不相关的几种强烈的颜色混杂在一起却是华而不实、不上像的。此外,少数几个大片色块要比大量小块颜色效果更好。

自发性

自发性动作是有生命的被摄体非常上像的一种特征。关于这一点很难下一个定义,你非这样说吧:它和摆布、设计和弄虚作假正好相反,而这些都是最不上像的特征。自发性动作使照片显得可靠、朴素、真实。永远不要强迫被摄者,_让他们自发地活动。摄影家必须在动作消失之前把它抓拍下来。
逆 光

逆光虽然不是被摄体本身的特征,但它是上像的用光方法之一,也是最有效的摄影创作方法之一。在熟练的摄影专家手里,逆光能把一普通的物体变成迷人的形象,把平庸的东西加以美化。使用逆光在黑白摄影中比较容易,但在胶片宽容度较低的彩色摄影中,就比较困难,容易造成失败。逆光摄影成功的关键是按被摄体最亮的部分进行曝光(防止细部影纹和颜色被“清除掉),而让较暗的部分变黑。如果万一要对阴影部分使用辅助光照明的话,也只能少用一点,用多了就会前功尽弃;因为逆光和来自辅助照明的正面光会互相抵销,结果拍成平淡无味的照片。
近 摄

作为一个规律,近摄比起远摄和那些包罗一切的全景照片来更能使被摄体上像。全景照片包括的东西总是太多。近摄自然而然地排除了那些分散注意力的、多余的、可要可不要的细节,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主体上去,同时还能比从远处拍照获得更大、更突出的影象。
远 摄

使用远摄镜头能产生极好的透视效果,所以是使被摄主体上像的一种好方法。和胶片尺寸相比较而言,镜头的距离越长,透视的畸变程度就越低,主体就显的越大,远近景物之间的比例也越自然。

不幸得很,大多数摄影家认为用远摄镜头的唯一目的是能把远处的景物拍得很大,从而增强了艺术效果。事实上这只是它的一部分作用而已。我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只要用得上,远摄镜头总比标准镜头更为优越,甚至在拍摄距离较近的街景(现在人们经常用中等的广角镜头拍摄街影)、人像和特写之类一贯使用标准镜头的场合也是如此




上一篇网络时代的审美转型对摄影文化的影响

下一篇复制行为和摄影内心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