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杜修贤,又名杜山,周恩来称他为“老杜”。老杜1米80的个头,宽阔的脊背,古铜色的脸庞,“刷子”似的短发已被岁月风霜染白,蓄留的白胡子,显示着陕北汉子特有的气质。1926年,杜修贤出生在陕西省米脂县一个贫寒人家。12岁就打长工谋生;14岁来到绥德县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当了名勤务员,不久调往延安。1944年在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学习摄影,师从著名摄影艺术家吴印咸先生,从此与照相机结下终身不解之缘。20世纪60年代初,杜修贤被派往中南海摄影组,专门负责拍摄周总理的新闻照片。当时杜修贤刚满33岁,却已有16年的摄影经历。

  杜修贤先生对记者说,在周总理身边照相有许多纪律,比如不能抢镜头,不能主动提出和领导人合影等等。所以许多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却没有一张和周总理的单独合影。但杜修贤是幸运的,他有两张和周总理单独合影的照片,现挂在客厅的显眼处。一张是在颐年堂前两人握手的照片。那天,杜修贤看见周恩来正在和几个记者握手、交谈,便抢先几步拍下了一组镜头。这时,周恩来看见杜修贤,走过来同他握手。突然,周恩来转身对其他记者说:“我和老杜握手怎么没人照相?”他面向一个记者挥挥手说:“我和老杜再握一次手,你给照一下。”另一张是杜修贤与周恩来并排坐在飞机座椅上的照片。如今,每当看到这两张照片,杜修贤总是思绪万千。他说:“没有周总理,就没有我杜修贤的今天啊。”
  那是1966年7月1日,杜修贤跟随周总理出访罗马尼亚归来,就成为审查对象。之后,他被“流放”到新疆的一个叫铁列克提的小镇。其间,周恩来多次问有关人员:“老杜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让他出来工作?”直至1970年,周恩来要出访朝鲜,才知道杜修贤还在新疆。于是,一封加急电报命杜修贤立即回京。1988年,杜修贤离开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的岗位,开始了他的晚年生活。他家里有三多:烟多、酒多、照片多。
  看到墙上周总理与尼克松握手的照片,杜修贤还清晰记得那次拍摄的过程———
  1972年2月21日是尼克松访华的日子,为了让中外记者拍摄好这一历史瞬间,有关部门在机场边搭了一个阶梯式的大架子,距离宾主握手点约20米远。
  上午11时,尼克松的专机出现在北京机场的上空。杜修贤说,我们屏声静气,紧张地等待着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舱门打开,第一个出现在门口的是满面笑容的尼克松。他步子很快,一只脚刚落地,手就笔直地伸向两三米开外的周恩来。周恩来不卑不亢,面带笑容,等待着这只太平洋彼岸伸过来的手,就在双手即将握住的刹那间,我当机立断,按动了快门……后来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发表了这张照片。照片在媒体登出后,被誉为“精彩的历史瞬间”。
  如今,这幅照片被评为“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杜修贤先生用照相机记录了历史,也记录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和国领袖的最后岁月,为人世间留下了永恒不朽的画面。




上一篇图像时代的两翼齐飞——简论摄影师的语言文字修养

下一篇莫把不行当理论--兼谈摄影记者的任用问题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