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2005年9月,纽约“青风习习”。明青花瓷器在佳士得、苏富比秋拍中成绩斐然。正德青花阿拉伯文四方瓶,以前所未有的1374万元人民币(169.6万美元)成交价闯入拍卖千万阵营,昭示着明中期青花瓷市场“日照已炙”。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青花瓷器,从颜色到器型较早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颜色由早期的浓烈转向淡雅。进口的苏麻离青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产于江西饶州的陂塘青,俗称“平等青”。发色淡雅,没有结晶黑斑,色泽平和均匀,使明中期的青花很长时间保持这一风格,至正德后期才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成化斗彩闻名于世,青花也备受收藏家青睐。皆因成化青花胎质细腻、釉面温润、绘工古拙。其中绘意之古拙在明青花中无人望其项背,老古玩行素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一说。
由于成化青花在瓷质、色料、画工上的精益求精,从杯碗盘到罐缸,品相好、无瑕疵的,在国际市场上有百万人民币到数千万人民币的身价。2002年11月伦敦BONHAMS(博汉斯)拍卖行,拍过一件Cunliffe爵士旧藏的成化青花缠枝百合宫碗,成交价为904250英镑(约合1338万元人民币)。造型端庄圆润,发色淡雅。腹部与内壁绘的百合花朵硕大,双勾后淡平涂,叶子也如此,正是“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写意画法。整体画面的花朵与叶子间大量留白,不去填充,是成化青花的典型特点。值得提出的,1947年Cunliffe爵士在伦敦以475英镑购得此碗,50余年价值上涨两千倍,令人咋舌。另外,这只底署“大明成化年制”两行楷书款的宫碗,同徐展堂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400多万港币购得的那只为一对,同为成化皇帝御用宫碗。
弘治一朝,承袭成化青花的基本特点,分辨不易,因此有“成弘不分”之说。但胎质、釉面、绘工等略逊一筹。实际上,从弘治起,绘法即便平涂,也注意变化,从浅到深形成过渡,画面的布局比起成化时期,又开始逐渐增加内容,与成化疏淡的典型风格反而有些距离。弘治皇帝勤政恭俭,官窑曾经几度停烧,因此官窑青花传世品不多,比起成化更加稀少。在市场价格上,应不比成化低。其中黄釉青花创烧于明宣德,弘治时期最为精彩,为皇家用器。北京翰海1996年11月拍过一件弘治官窑黄釉青花花果盘。胎质细腻,内壁绘“三多”、栀子花纹饰,古拙不失艳丽,层次感强烈。当时成交价为286万元人民币。
正德皇帝荒于政事,明朝国力从此由盛转衰,青花瓷器也随之由顶峰转向下坡。青花料除用平等青、石子青外,后期开始使用“价倍黄金”的回青。正德瓷器的绘画手法非常精练,细描匀染,图案生动精致。2004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的一件正德青花穿花龙纹盘,直径19.5厘米,成交价118万港币。穿花龙纹的使用,在正德时期非常盛行。所绘龙纹穿行于缠枝花中,缠枝花纹勾边不留白,布局饱满。这种画法成为正德时期一种独特的纹饰风格。
正德皇帝崇尚伊斯兰教,凡有伊斯兰文字的明朝青花瓷器,基本都是该朝作品。此时造型也一反传统,出现了许多新颖奇巧的瓷器。纹饰多绘“回文”和“吉祥”图案,甚至还用“藏文”和“八思巴文”书写年款。
这些新颖奇巧、绘阿拉伯文的正德青花瓷,过去在拍场上一直处于低靡状态,成交价普遍走低。北京翰海1996年11月拍过一件阿拉伯文笔架山,成交价55万元人民币;1997年翰海拍过一件阿拉伯文多孔瓶,当时仅以11万元人民币成交;香港佳士得2003年10月27日拍的一件阿拉伯文三足炉,成交价27.8万元人民币。可见数次拍卖从未超过百万元。而已被伦敦古董商Eskenzi收入囊中的这件阿拉伯文四方瓶,在国际拍场上难得一见,此次高价成交,致使明中期青花普遍受到关注。
历数明代青花的拍卖纪录,明中期青花除成化一朝,历来价位不高。主要是藏家收藏重点一直重在永宣,故明中期青花被长久忽视。今天看来,永宣的高价会令一般收藏者望尘莫及,而明中期青花收藏却大有潜力。
上一篇: 现代前卫美术对传统审美理论的颠覆
下一篇: 中国油画开始红火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