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赵力博士
在不同的地点、在相异的场合,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成为艺术创作圈、艺术收藏圈、艺术投资者们乃至大众传媒时下热衷的话题,其中关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走向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于是乎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那是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冬天还是跨入春天”截然相反的种种断言。
的确,各种信息矛盾而错综地存在着。
以整体形势而论,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7月份北京申奥成功和11月份中国正式入世让全体华人充溢着民族自豪感并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迅速腾飞有了更充分的把握,这种乐观的情绪似乎也感染了世界,种种迹象表明国外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全面开放同样怀抱着良好的预期;与之相反,美国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增长已步入了调整周期,日本的长期萎靡与自金融危机后东南亚的发展放缓无疑拖累着亚洲区域经济的整体增长水平,而近来台湾地区经济的不振甚至有人放言“经济危机即将到来”之论更让不景气的亚洲经济有雪上加霜之嫌。
从局部观察,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整个中国社会对于文化的关注意识逐渐自觉,时下对文化领域的投资逐步升温,几成继网络、宽带之后的新热点,收藏群体与资金规模的扩大使得艺术品投资业乃为继股票债券、集邮之后的又一理财方式而深入人心,全国性的艺术展示和艺术博览会风头正劲,地方性的美术馆和美术品市场相继出现已成为地域文化生活中的亮丽风景,艺术品拍卖、艺术传媒和艺术品公司、画廊的“三位一体”以及拍卖法、艺术经纪法规等的出台也不断加速着艺术产业化的进程;在另一方面,艺术家私下卖画与全国范围的“走穴”,艺术行业中的黑幕交易与违规操作,画廊的弱势与经纪代理制度仍处于萌芽状态以及因利欲熏心而导致的假画泛滥与文物走私等等,使得无序、不规范又成为了现时艺术品市场的代名词,于是乎与其它艺术行业(“电影”、“电视”、“音乐”等)活跃走红相悖的是“不景气”遂为一时之“口头禅”。
然而,对于前景的判断应依赖于更为客观而审慎的态度,既要立足于现实分析,也要联系未来趋势,既要能够鸟瞰整体而获取“巨幅图像”,又要穿越其中而明辨是非。因此本文拟对近期中国艺术品市场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并尝试着提出自己的意见。
一、21世纪国际新变局与中国艺术品的海外市场
21世纪国际艺术品市场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变迁而扭转。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欧洲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但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泡沫的破灭,欧美近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期减缓以及失业率的提高影响着人们消费的欲望,正如美国《时代》周刊近期的一则标题——“大家又要捂紧钱袋过日子了!”欧美艺术品市场无疑受制于大的经济环境和各国经济的具体特点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作为市场晴雨表的欧美艺术品拍卖业2001年春季的总体拍卖业绩与上年度同期相较业已下滑,老牌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都试图通过筹备新的拍卖专场和专项拍卖来弥补利润的损失。事实上2000年下半的纽约艺术博览会已呈现出市场疲软的征兆,只是当时业内人士普遍或存侥幸心理而希冀于未来不久的逆转,或在主观上不愿承认这一现实罢了。近期美国经济分析人士更进一步放言美国“经济衰退”之论,而曾任克林顿总统国家经济顾问多年、现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赫斯商学院院长的劳拉·泰森(Laura Tyson)明确指出美国经济未来的走势将不是一个V型——迅速触底,迅速回升,而是U型——到达底部后缓慢抬升,这些无疑都预示着欧美艺术品市场将随之作长线调整。在人们意识中,欧美艺术品市场的起落似乎与中国无甚关联,的确,中国当代艺术品在欧美艺术品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微乎其微,但我们不能否认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在当代艺术中心美国与欧洲的登陆并进入交易系统的事实,而欧美艺术品市场的不景气有可能减缓中国当代艺术进一步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影响到海外对其所做出的积极而正向响应的深度和广度。与之相反中国传统艺术品作为东方文化和精神的代表,一直以来在欧美地区古代艺术品交易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然而由于同样的原因,又在经过去年围绕北宋郭熙《溪岸图》真伪之纷争以及纽约苏富比、佳士得暂停在纽约举办中国书画拍卖活动之后,其市场传统优势似乎正被削减,这些应当引起我们的忧虑。
在亚洲,公共财政雪崩在即、银行危机一触即发、中小投资者血本无归的日本,已经陷入二战以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的泥潭。被经济界人士戏称为 “日本病人”之日本,全然没有了20世纪80、90年代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的咄咄逼人,大型的艺术赞助和机构性艺术收藏活动大多中止,个人艺术品投资由于先前受到虚幻前景的诱惑,轻视了潜在的风险,其结果使得投资者信心普遍受到挫折。沽售之风的蔓延加速了日本国内艺术品经营的极度萎靡,但只有极少数国际化的艺术品才有套现的可能,如印象派、后期印象派大师的作品以及中国古代、近现代著名画家的作品。又如著名艺术咨询和收藏策划人帕斯卡(法籍Pascal De Sarthe)在最近接受采访时所坦言的那样——他在日本泡沫经济后,曾从日本藏家那里接手过不少欧洲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的作品,并把它们重新带到了欧美地区;而自90年代晚期起,在香港、台湾、大陆的拍卖行中也不时出现从日本释出的中国古董和书画作品,如2000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的“日本福寿堂收藏中国古代书画专场”即为一例。虽则20世纪初仍出现过收藏中国艺术品的热潮,但随着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的全面西化和所谓的“脱亚融西”,好景早已不再。事实上,无论是先前景气的日本,还是现时不景气的日本,中国艺术品在日本艺术品交易中始终难入正流,一些无名艺术家的作品往往被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并以异国工艺品的面貌出现于百货店、超级市场甚至是东京新宿的地摊上,另一些国内知名画家的赴日展览则与欧洲大师在日展览的规模气派总是不可同日而语,作品也大多为友好人士、中国书画的学习者等购藏,难获善价。而90年代晚期荣宝斋在日分号的关闭与日本“唐人馆”中国书画藏品的沽售亦可作为标志宣告这样的事实:在日本,中国艺术品的滞销和规模化收藏中国艺术品的终结。
东北亚的韩国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是制造亚洲经济腾飞奇迹的后起之秀,在文化传统上自古即与中国有着血脉关联,因此90年代以来上述国家相继成为了中国艺术品的主要输出地。又因国情与对中国艺术认识的不同,各国在吸纳中国艺术的时候又各有偏重:韩国与中国地缘相近,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甚深,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水墨和中国书法艺术尤是热衷;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地处东南,华侨甚多,除同样接受中国传统性艺术之外,又因热带环境、气候而偏好色彩浓烈、造型奔放的艺术风格,故造就了一批如吴冠中、石虎等个人绘画风格的“迷恋者”,他们的收藏由此也不仅仅局限于纸面作品,更扩展为油画、水彩、水粉等多个绘画门类。然而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中,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不仅无一幸免,而且成为了重灾区,而由经济引发的连绵的政治裂变使其中的一些国家至今没有恢复宁静,又遑论地区经济复苏与振兴!新兴的艺术品市场也随之解体,大量的中国艺术品从这些地区流出,遂构成了近期中国艺术品市场所谓“海外回流”之独特现象。
台湾、香港、澳门与新加坡共同构成了“大中华经济圈”之主要的海外场域。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竞走过程中,台港澳地区和新加坡逐步跨入工业发达地区的行列,人均收入普遍超越了世界“富国(地区)俱乐部”的底线。
在新加坡华人占绝大多数,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深厚,加之抗日战争前后大批中国艺术界人士以新加坡为中心进行的广泛活动,使中国当代书画、中国西洋绘画的创作在这一地区影响深远。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新加坡与中国交流日益频繁,在艺术交流的层面上,中国画家的个展、联展接踵而至,而专营中国艺术的画廊、代理经纪机构也不断涌现。新加坡地区的中国艺术品买家仍以华人居多,多数出于对祖国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感加之中国艺术家与当地画家相较更精湛的画艺而做出的选择,他们对现当代中国艺术品更为关注而非传统,在选择画种方面也各有侧重,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书画作品。至于少数收藏家也秉承30、40年代的收藏传统,对徐悲鸿、刘海粟以降艺术家的创作尤为推崇,其收藏目标大多定位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之名家名作,经过多年搜集遂形成个案收藏系统,如王震、刘奎龄、徐悲鸿、陆俨少、吴冠中、程十发、石虎等在新加坡皆有专题收藏者。而正是由于这些新加坡买家目标相对明确,财力雄厚,因此不仅在新加坡地区捧红了数位中国现当代艺术家,同时对于中国现当代艺术作品在90年代的东南亚乃至国际市场上价格的不断攀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虽则现阶段的新加坡仍处于经济的恢复期,但是艺术市场还算活跃。中国艺术品的输入与流出确属平衡,其中既出现了如北京瀚海艺术品拍卖公司2001年春拍 “徐悲鸿大师星洲画作归国” (新加坡曾沧海、吕国豪夫妇旧藏)之专场,同时也有经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与斯民艺苑通力合作而举办的“中国当代前卫艺术系列展”在当地的盛况空前,而以客艺廊为代表的一些新加坡艺术经纪公司和画廊则加紧开拓中国当代油画在当地的市场,并与日趋活跃的以华人艺术经营者为主导的“新加坡画廊协会”一起为中国当代艺术在东南亚的传播与扎根贡献力量。
港澳地区一直被视为连接内地与海外之跳板,在文化层面上港澳所发挥的作用亦在于斯。“一国两制”的顺利实施和对97’亚洲金融风暴的成功抵御,使得港澳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基本处于平稳状态。港澳地区的艺术品市场也顺应潮流有所变化,某些原先专事艺术品转输的画廊画店、艺术品公司纷纷转型或迁往新加坡、加拿大,这一方面由于台湾的解禁让海峡两岸有了直接交流的孔径,同时亦因大陆向海外的进一步开放所致,香港 “古董街”摩罗街、荷里活道已失去昔日的喧嚣,90年代名燥一时的 “一画廊”、“万玉堂”、“城市画廊”也归于沉寂,而成功转型的经营者大多对如何既依重大陆之当代艺术资源又利用香港资讯、资金优势深谙其道,“艺倡画廊”、“精艺轩”、“汉雅轩”以及“舍尼画廊”(音译)即是其中的代表,它们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中国当代艺术向海外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里我们还应该对香港艺术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自90年代开始的关于当代中国水墨画、油画的系统性收藏表示由衷的敬意,它们的表率作用无疑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在港澳地区的影响和传播更为深远。在艺术品的二级市场——拍卖业方面,近期港澳地区出现了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在亚太地区一枝独秀。2001年春季香港佳士得、苏富比拍卖公司皆开出红盘,古董、中国书画等各专场成交旺盛,这一者得益于近期经济基本面维持平稳,其次则归结为港澳应世界经济情势转换而互动之成果。的确,中国书画拍卖项目自欧美移师香港即意味着华人世界主导中国文物市场的时代到来,而港澳地区不仅是中华文物最大之集散地,同时又挟廿年拍卖制度之成熟经验与自由贸易的优越环境,理所当然成为了全球中国文物市场的执牛耳者,在短期内其地位尚无法撼动。2000年以来春、秋两季的拍卖活动,香港地区的拍卖公司皆能准确把握收藏之主流走向,亦能兼顾国际与地域藏家的口味,以明清官窑瓷器带动古董、以中国古代书画串联近现代的专题,使拍品资源与客源充分优化,其精准度已领先于大陆与欧美。透过2001年度纽约春季拍卖与“亚洲艺术博览会”,一改高古陶瓷、青铜为主项之旧貌,明清官窑渐成主角的事实,已经可以明显感受到香港对国际市场的引领作用,我们可以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大陆拍卖业的快速崛起,这一趋势会越来越得到彰显。
与国际化的港澳地区相较,台湾的艺术市场则市场区隔较为明晰,有着明确的地域性色彩。传统书画文物在台湾地区很有人缘,尤其是近两、三年台湾市场上已经积累了数量惊人的作品。80年代对中华文物的收藏已是深入人心,形成了所谓的“收藏热”,其中岛内公私热络的收藏活动对于台湾书画文物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近十年的国际各大拍场上台湾超级买家和大机构更是“高歌猛进”,以强劲的竞标实力与独到的眼光取代了日本的传统地位,故在业内有“台湾活龙”或“台湾帮”之誉,成为欧美大古董商们最头疼的对手。“清玩雅集”的成员无疑成为其中的代表,成立于1992年9月9日的“清玩雅集”是以中华书画文物的收藏、研究、联谊为目的的著名收藏团体,参加者多为台湾地区财力雄厚且雅好收藏的社会名流,在历经创会会长蔡一鸣、会长陈启斌、马志玲、骆锦明的努力下现有会员37位(包括6位荣誉会员),不论组织与收藏实力早已超过海外最具历史的收藏团体——“敏求精舍”,成为最大的华人艺术收藏团体,因此在岛内岛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收藏活动之外,“清玩雅集”的成员皆热心赞助中华文物之推广活动,小则开辟个人藏品之专室与研究家、爱好者切磋,大则成立专项文化基金或建立私人博物馆,国际知名的鸿禧美术馆即是由张氏家族所设,而每两年在此举办的展示“清玩雅集”成员收藏实力之藏品专题大展(至今已举办了三届),更是公众性的艺术盛会。2000年10月在鸿禧美术馆举办的“千禧年清玩雅集收藏展”也向外界传达出一些新的信息:214件展品除了高古铜器、陶瓷器、杂项、书画等传统门类之外,还另设油画的展陈空间,联系到近来台湾地区华人西画收藏家的频频加入“清玩雅集”,即可视之为台湾收藏主流在趣味与风尚上的未来走向。与主流收藏力量相协调的是台湾艺术市场区隔化的经营版图,传统中国艺术品经营领域的专业分工越发细致,古董玉器瓷器以“寒舍”、“云中居”、“观想文物”等颇为出名,书法绘画则以“羲之堂”、“倦勤斋”、“长流”甚为活跃,经营思路已从纯粹的买售向收藏策划、投资咨询、出版著录、代理竞投等全方位服务转变。华人西画的经营定位是台湾地区画廊行业的主流,华人西画是对台湾本土西画家、海外华人西画家、大陆西画家之总称。台湾本土西画的异军突起与台湾本土意识、寻根意识的强化密切相关,台湾第一代留学生西画家象廖继春、杨三郎、李石樵、陈澄波、李梅素等人,经过画廊与多方协力炒作在90年代作品已至天价,在这一领域中的代表性画廊有“臻品”、“龙门”等;海外华人西画家的作品从90年代始在台湾渐有市场,但其操作耗资不菲,因此只有大资本背景的画廊才堪当此任,海外第一代留学生西画家中如留法的常玉、留美的朱沅芷以及第二代中留法的赵无极、朱德群是他们全力追捧的对象,现时的画价也已臻高位,而代表性的画廊有“大未来”、“帝门”等;大陆油画真正进入台湾艺术品市场肇始于90年代初期,通过十余年的发展不仅在市场机制上全面实行了经纪代理制从而对买卖双方的权益与义务作出了充分约定,同时在客源开拓上业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代理画家方面则既有大陆第一代、第二代的前辈画家,也关注当代大陆油画家的创作,可谓全面系统性的引入,其中以“敦煌”、“索卡”、“雅逸”、“卡门”、“晴山”、“朝代”最为活跃。自民进党执政以来,台湾经济一蹶不振,而香港、大陆、纽约的拍卖场近期更常见台湾私家藏品释出,故而坊间便有台湾藏家开始“倒货”与台湾市场已走向卖方市场之判断,但仔细分析不难发见,台湾经济的不振主因应归咎于新政府的施政政策,这与当年受泡沫经济重创而难以自拔的日本、东南亚不可相提并论,而在目前不景气的情况下,台湾地区艺术品的收藏主力也只是放缓步伐,并释出部分藏品作出适度的调整,其艺术品市场的远景仍在。
二、地区“竞走”与国内艺术品市场的现状
记得一位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在给学生授课时曾经说道:如果你要在此学术领域出人头地,那就必须研究中国,因为中国是多种经济形态同时并存之最佳范例,而按照他的标准,中国大陆自东向西大致可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四大区划。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同样具有总体形态复杂性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指中国南部沿海各省份、经济特区和全国中心城市中的北京、上海,在这一区划中艺术品市场启动较早,发育较好;经济较发达地区主要包括山东、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各省份,其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后劲十足;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则涵盖中国大陆中、西部的广大区域,这一地区的艺术品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
“北京、上海现在谁是老大?”要回答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因为就城市本身的职能而言北京、上海各施其职,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未完成)




上一篇预测,莫若定性-如何给中国艺术品市场定性

下一篇真品古玩永远升值 收藏市场如何一两拨千金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