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摄影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和记录工具,摄影的纪实性使得它在新闻和纪实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在大众媒体和信息传播中占有很需要地位。它对于开阔我们的视野,扩展我们的知识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报道摄影是报刊最常见的一种报道形式,“几乎所有的摄影家都与报道摄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究其原因,是因为报道摄影能深入生活,直面人生。世事的变迁,人类的生存状况,使摄影家感慨万分,悲天悯人的情怀促使他们用相机去目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满怀热情地投身到这项关怀摄影的行列中去。”摄影史学家把报道摄影誉为“是对人类最伟大的功勋。”以下笔者就什么是报道摄影以及国内外报道摄影的发慌概况作个简要的阐述。
一, 何为报道摄影?
关于报道摄影,有以下几种提法比较典型:
1,《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对报道摄影做了这样的界定:“报道摄影的范围很广,包括新闻,战争,特定和纪实摄影。”“报道摄影的本质应当是用照片去构成故事——文字应当追随由照片构成的发展线索,而不是相反。”“报道摄影的实质就是真实地,形象地,令人信服地去描述一个故事。”“摄影报道更侧重于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2,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辑的《报道摄影》一书中认为“报道摄影涉及使用一幅以上照片,体现一个以上人员的合作----编辑加摄影家,通常这得有一位美术设计师。”“它的创作要求把许多照片根据一个主题组织起来,以便更深刻更充分更完美更强烈地表述这个观点,这是单幅照片办不到的。”这些照片放在一起丰富并强化了主题,整体效果大于局部之和。在报道摄影中,有一个从单幅向多幅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慌过程中,编辑的地位举足轻重。
3,著名报道摄影家,新华社记者曾璜在《中国摄影》1997年第三期《影友谈心屋》中介绍:报道摄影与国外的PHOTO JOURNALISM相对应,泛指用图片来报道传播信息的摄影形式。曾璜在其《报道摄影及报道摄影中的系列照片》一书中进一步阐释了“PHOTO JOURNALISM”一词是“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从传播学角度规定了用“报道摄影”这个词来对应“PHOTO JOURNALISM”并解释了NEWSPHTOTOGRAPHY为新闻摄影,PRESS PHOTOGRAPHY,为报刊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为纪实摄影。他认为报道摄影涵括了新闻摄影,报刊摄影和纪实摄影在内的多种摄影传播形式。而表现形式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按连接照片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不同可分为图片故事和专题报道。
根据以上几种说法,笔者认为报道摄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报道摄影正如《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和曾璜文中所言,它包含了纪实摄影,新闻摄影和报刊摄影。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报道摄影是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手段,深刻描写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以记录历史,反映历史,引起社会变革,推进社会进步,传播知识信息,它是以消除不确定性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摄影形式。
狭义的报道摄影专指图片故事和专题摄影。如新华社摄影编辑陈小波所言“报道摄影其实就是图片故事,用照片来说故事。”美国W。尤金。史密斯所拍摄的《西班牙村庄》,《乡村医生》等是典型的图片故事。这种摄影形式实际上就是有关摄影文章的概念,相当于用照片做文章。现在国内讨论较多的也是这个方面。我们在有关摄影书刊上见到的“专题摄影”,“专题照片”,一般都是这一层面上的报道摄影徐忠民在《新闻摄影学》一书中写道:“专题照片,又称专题摄影,摄影通讯,是新闻摄影的一种体裁。它通过多幅,成组的画面,结合一定的文字,集中地阐述一个主题思想,深刻,细致地刻划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概括,深入地反映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提示其内存的思想内涵及社会意义,是报刊杂志经常使用的一种报道形式。”张韫磊,靳福堂在《专题摄影》中认为:专题摄影是通过多幅照片来集中反映一个主题,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地,深入地反映出事物发展进程和结果,能够细致,深刻地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它是画报,报纸和杂志甚至电视,电影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由系列照片组成的摄影报道,必须主题鲜明,画面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各个单独的图片之间要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并且围绕着主题展开,构成事件进程或突出事物本质。在报道摄影中,对图片进行编辑是报道摄影成功的关键,图片编辑在报道报摄影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报道摄影的题材广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以成为报道摄影的对象。正如美国著名的《生活》周刊创刊词所说:“去观察生活,观察世界,目击伟大的事件,注视穷人的面孔和骄傲者的姿态,观察新奇事物——机器,军队,群众和月亮的影子,观察男人的工作——他的绘画,高层建筑和发明创造,观察数千米之外的事物,隐藏在墙壁和房间里的事物,危险而不可接近的事物,男人所爱的女人和孩子们,观察并从中获得乐趣,观察并领略惊异,观察并受到教益。”报道摄影做为社会性很强的一种传媒工具,它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形成舆论,干预社会。
二, 国外报道摄影的产生和发展
1, 萌芽阶段:(19世纪——20世纪20年代)
国外报道摄影起源于19世纪中期。罗杰*芬顿拍摄的克里米亚战争(1885年)照片和马修*布雷迪及其雇佣的20位摄影师拍摄的美国内战(1861年——1865年)照片被公认是摄影在纪录报道中的首次重要应用。19世纪70年代,《纽约先驱报》记者雅各布。A。里斯是第一个把摄影当作社会批评的工具。他在《另一半人是怎样生活的》中展示了移民们居住在拥挤破烂的下等公寓里。他的这些作品促使纽约市政府改善了贫民区的状况。1908年到期1914年间,社会学家路易斯。W。海因效仿里斯,拍摄了在工厂与田野里一天工作12小时的童工,还记录了他们破烂的住所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这些照片促使美国当局制定了一部童工劳动法。摄影第一次被用来当作为发送穷人的生活而斗争的武器。这个时期的作品只是用图片来增加文章的可信性而已,照片都是从属于文字的插图。而报道摄影要求文字应当追随由照片构成的发展线索,图片与文字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真正的报道摄影还没有产生。尽管如此,这些早期的摄影家的努力为真正的视觉报道方式打下了基础。
2, 形成和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后)
1880年,纽约《每日图片》发表了一幅贫民在中央公园旁边搭建的棚屋的照片,这是第一次用机械网版制版工艺在报纸上直接复制照片,这一工艺对摄影报道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不像以往那样依靠手工临摹或镌版,而是在报纸上直接复制照片,为刊物的插图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真实性。而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问世的光圈达到F/2的厄尔玛诺克斯相机和轻便的利用35毫米胶卷的莱卡相机,以及后来问世的高感光度胶卷,使得摄影记者有可能在不引人注意的条件下手持相机利用现场光拍摄新闻现场中的人物动态和神情。由于这些技术的发展,报道摄影从多以静止的场面而转向能快速,连续地拍摄一切活动着的人物的场景,因而能及时,全面地记录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这为报道摄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最终导致报道摄影发生彻底变革。
真正的报道摄影产生于德国,在本世纪20年代,德国出版了《柏林画报》,《慕尼黑画报》,《工人图片报》等十多种刊物,发行量很大,许多编辑在报道思想上锐意进取,敢于创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慕尼黑画报》主编斯特凡.洛伦特,他在1928年提出的关于画报报道摄影的原则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洛伦特提出:摄影记者应真实地记录所发生的事情,而不应该有意识地安排某个镜头;画报上的专题应组织得有故事性,有头,有尾,有时间地点与经过,用一系列照片描述一个中心主题,,而不要使人看起来是拼凑起来的一堆照片。他还坚决拒绝采用任何摆拍的照片。他的理论主张与报道风格,对法国的《观察》画报,英国的《图片邮报》和美国的《生活》画报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时的这种气氛中,德国涌现了一批杰出摄影家,如埃里奇.萨洛蒙,马丁.慕卡西,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等,这批摄影家最先用系列照片来报道新闻事件,和这些图片相配合的正文常被压缩得几乎只剩标题。这时,形象本身成为一种报道形式,真正意义的报道摄影产生了。由于报刊和画报办刊宗旨的要求,报道摄影在内容结构和形式安排上日臻完善,逐步形式了报道摄影这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新的摄影艺术形式。
报道摄影的真正发展是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环境为报道摄影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美国农业安全管理局组织了多罗西娅.兰格,沃克.埃文斯等13名摄影记者,他们拍摄下美国中部干旱地区的灾民,亚拉巴马的佃农和她们的小木屋,被赶出家园的无家可归者,这些照片唤起美国人去了解那种同胞的困境,使公众感受到摄影作为舆论工具的力量,并使摄影形成求真写实的风气。他们的工作实践“是一个摄影小组成功地改变了局面的典型。”
二次大战前后报道摄影迅猛发展。1933年,希特勒的纳粹党夺取政权后,大多数有创新精神的编辑和摄影家涌向英国,法国,美国等国,把产生于德国的现代报道摄影的风格也带到世界各地。在美国,在艾森斯塔特等摄影家的直接影响下,1936年11月。《生活》杂志创刊。它是美国第一家全用照片的画报,不仅盖过此前美国的若干杂志和报纸,而且成了全球性的画报,发行量最大时曾达860万份,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斯特凡.洛兰德逃到英国后,成功地创办了《画报周刊》和《图片邮报》。当时还有著名的《观察》,《展望》,《焦点》等大量刊登照片的画报,从而造就了一大批的摄影名家。罗伯特.卡帕,尤金.史密斯,享利.卡蒂埃.布列松等教师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特别是尤金.史密斯拍摄的《乡村医生》,《西班牙村庄》,《助产护士》,《日本水俣事件》等都成为报道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们震动了世界,感动了所有的人,因而被誉为是“摄影史上难得的以表现人性,人的精神,人的命运为主的影像诗篇”。而布列松所倡导的以瞬间思维的观察和抓取的“决定性瞬间”影响着所有的摄影者,被称为摄影的一道门槛,他本人也成了高级摄影的代名词。
在本世纪20年代,组织新闻报道摄影的采访与传播的图片社纷纷成立,如1919年美国赫斯特报系的国际新闻图片社与纽约时报的泛球服务处,1929年的德意志摄影服务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来自六个不同国家的摄影记者在巴黎发起成立了“马格南图片社”。他们注意以系列摄影报道,反映世界各地社会状况和人的生活与命运,追求纪录真相,提示真理的社会效果。“马格南图片社”从成立至今一直是世界上影响最大,事业最为繁荣的摄影团体。它为新闻报道摄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世界新闻报道摄影史树立了一块纪念碑。
1976年,美国时代生活国际公司出版了《报道摄影》一书。该书从新闻采访,照片中的故事,有说服力的照片,业余爱好者的报道摄影,专业任务,照片无处不在等六个方面作了论述,从《生活》杂志中选用了大量资料,图文并茂,可以说是《生活》杂志数十年的经验总结,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报道摄影,标志着报道摄影理论走向成熟。
电视在本世纪40年代问世后,几年内便在世界各地掀起狂潮。它那大幅的,活动的,有声有色的新闻图像,使亿万观众着迷。于是,大量的读者放弃报刊,转向电视。大量的广告客户也离开报刊转向电视,报刊的日子难以为继。1972年12月28日,《生活》画报宣布停刊,它的消亡,暗示着整整一代摄影报道时代的结束。然而,新闻摄影并没有被电视所取代,人们很快从电视狂潮中恢复常态,对电视与新闻报道摄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观众与报界及传播学者对报道摄影价值有了新的认识,电视,照片各有所长,照片凝固了事件的一个个高潮的片断,简洁明了,可让人细细品味,反复欣赏,读者有充分的思考与联想余地,它携带方便又可以长期保存。因此,新闻报道摄影又重新赢得了读者,1978年10月《生活》杂志复刊。2000年5月,《生活》画报又再度停刊,这其中原因应归咎于《生活》画报一贯沿用的因循守旧的价值观念,使它失去了追求多元化的现代读者。但《生活》画报创办几十年来形成的报道摄影的拍摄思路和编辑方式还在全世界范围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评价报道摄影的准则。
三, 国内报道摄影的发展概况
1,我国早期的报道摄影
1912年,《真相画报》在香港创刊,它是一本以摄影为主的画报,每期都有与时局形势紧密相关的专题照片刊出,特别是在第八期上上完整连贯地介绍了飞行家冯如的事迹和悼念活动。这是我国画报中时间较早,内容与形式都较完备的报道摄影作品。1926年七月创刊于上海的《良友》画报,也是我国较早的一本以新闻摄影为主的大型画报,在国内影响很大。它在第10期上,以200多幅照片的巨大篇幅,组成“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的大型摄影报道,形象地展现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坚持一面进行武装斗争,一面创办画报,以摄影为武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记录根据地军民英勇战争的事绩,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42年7月创刊的《晋察冀画报》,它是由著名摄影家沙飞,罗光达等组织领导,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办的以新闻摄影为主的大型综合性画报,它开设了很多专栏,在创刊号上就刊登照片150多幅,专题报道摄影达26组之多。《晋察冀画报》开创了中国新闻报道摄影的新纪元。在它的带动下。其它解放区也陆续出版了《山东画报》,《冀热辽画报》等以摄影为主的画报。在1945年12月创刊的《东北画报》也是我国创刊较早,出刊时期较长又很有特色和影响的一种画报,从创刊开始,便以报道摄影形式随时报道东北解放战争的战局形势,成为形象记录东北军民解放战争战斗历程的历史画卷。1949年东北解放后,随着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画报也由反映战争转向反映恢复与发展生产建设方面上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摄影画报《人民画报》于1950年7月创刊,1951年2月,《解放军画报》创刊,1955年2月《民族画报》创刊,同时全国各省也陆续出版了地方性大型摄影画报。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间,是我国摄影画报蓬勃发展时期。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画报,都以报道摄影为主要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形成了一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摄影图片艺术宣传大军。
我国的报道摄影事业,在六十年代的经济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期间遭到挫折,在当时极“左”路线束缚下处于僵化,窒息,徘徊不前的局面。
2,我国报道摄影的新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摄影事业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获得新生,报道摄影跨进了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诞生于1979年四月“四月影会”及这批热血青年在79年,80年,81年举办的三届“自然,社会,人”摄影艺术展,把包容广大的人文精神注入镜头,打破了过去意识形态大一统天下的单一模式,开创了摄影多元化的格局,也唤醒了摄影界对摄影纪实性的认识,从此,更多的人领会到了摄影有着更为广泛的功能,是参予现实的有力武器。面对大变革的中国,摄影者把更多的镜头对准我们的时代,记录下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摄影界掀起一股纪实摄影热,解海龙的《希望工程》,林永惠的《东北人》,徐勇的《胡同101像》,刘家林的《云南山里人》,黑氏四兄弟的《看陕北》等都是这一时期涌现的优秀作品。1994年11月,全国摄影理论年会以纪实摄影为中心议题,对纪实摄影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促使纪实摄影迈上了新的台阶。
随着纪实摄影在理论和创作上渐趋成熟,近年来报道摄影又开始受到摄影界的关注。特别是1990年在银川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摄影理论年会上提出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方针,使我国的报道摄影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许多报刊增加报道报摄影的内容
银川会议后,我国报道摄影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各大报刊都强化了摄影报道,大大提高了新闻照片在版面上的地位,大照片,大标题,图文并茂成为版面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大众日报》,《羊城晚报》等率先开辟了摄影专版。《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报》在1995年,1996年还举办专题纪实摄影比赛。1997年的香港回归,1998年的抗洪救灾,1999年的科索沃事件,北约轰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重大事件的摄影报道,充分体现了我国新闻报道摄影在这几年获得的巨大突破。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摄影报道,则充分展现了我国新闻报道摄影的水准。1999年的50周年国庆,各个报纸都采用了大量照片进行报道,10月2日的《解放军报》阅兵专号,28个版面共用照片103张,还用了4张整版照片。《北京青年报》10月1日当天下午就出国庆珍藏版,共50页,做到当天全面报道上午庆典的盛况。几乎全国所有晚报都在当天抢发了上午盛况的照片,这种规模和速度是我国新闻摄影史上前所未有的。
近几年,特别是1997年以来,《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等都开设了报道摄影专栏。对国外报道摄影的作品介绍及理论研究的文章也增加了。如《大众摄影》在96年第二期刊发了对报道摄影理论和实践都颇有研究的孙京涛先生据《生活》1951年12月第三期所译的《助产护士》,使大家能够从《助产护士》这个专题故事中看到报道摄影的选择,主题的提炼,表现技巧及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并以此为例,说明了报道摄影应该遵循的方法原则。《中国摄影报》在1996年4月26日刊发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92年第三期上刊登的一组题为《酒》的报道摄影,并分析了其拍摄,撰稿和组版等特点。《中国摄影家》也曾于94年全文转载了尤金.史密斯的另一组影响很大的《乡村医生》。此外《中国摄影》在1998年也刊登了吴嘉宝的《台湾的报道摄影》,致知的《读〈报道摄影〉》上下篇。通过研究国外的经典报道摄影,可以促进我国报道摄影理论和实践上的成熟。
(2) 与国外交流日益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增多,1988年“世界新闻摄影30年”影展首次在北京展出,之后赴全国各大城市巡展,在中国摄影界激起了很大的反响。此后又相继组织了《WPP‘93影展》,94,95三届。从以上这些影展的作品中我们有机会领略了西方摄影记者们的独特视点和新颖的构图形式。这对于推动我国纪实,报道摄影的发展,缩小我国与世界新闻报道摄影的差距都起了积极作用。96年10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法国著名摄影家马克.里布的〈〈中国四十年〉〉影展,他的风格,创作手法,工作特点都给中国的摄影同行上了一堂好课。
为推动我国报道摄影的发展,1996年10月25日,26日,新华社摄影部与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联合举办了一次“新闻摄影座谈会”,会间主讲人之一,曾在英国〈〈独立报〉〉担任过24年图片编辑的科林.雅各布森先生用了一个下午时间给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摄影记者,图片编辑说如何编辑图片专题,使大家领略了图片编辑不小的作用。在座谈会上,几位外方主讲人参与编辑中国摄影师拍摄的图片故事,展示了一个图片编辑富于操作性和再创造性的工作过程。97年4月2日至6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又请了雅各布森主持了〈〈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研讨班,80多位来自全国数十家报纸,杂志的记者,编辑等参加了这个研讨班。接着在4月7日至于11日,雅各布森作为主讲人在北京又主持了“路透社基金会新闻摄影培训班”,来自首都新闻单位的十余位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参加了培训班。这个班侧重于摄影记者与图片编辑的合作完成任务,5天的时间使参加者学到了一些报道摄影的务实操作经验。这三次交流内容丰富,注重实践,加深了国内的摄影记者,编辑对图片编辑的认识,使我国新闻摄影的报道方式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一步。
(3) 不定期举办有关报道摄影的交流研讨,形成了报道摄影研究的学术氛围。
96年初,广东新闻摄影协会邀请了在报道摄影工作中卓有成效的大陆,香港,台湾的有关人士近60人举办了‘96中国报道摄影交流会。96年10月末,〈〈人民摄影〉〉报总编辑司苏实又邀请了黄文,曾璜,孙京涛,曾星明等30多位知名摄影记者,编辑在北京开了个交流会,他们边放幻灯边探讨报道摄影,使大家对图片的拍摄,编辑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就是摄影界所说的“南会”和“北会”。1998年,〈〈人民摄影〉〉报又组织了‘98报道摄影高级研讨班,邀请台湾张照堂,郭力昕等主讲。1999年10月,新华社摄影部专题编辑室特邀阎雷,刘香成,刘树勇,朱伟为主讲,召开了“中国故事怎么拍”专题研讨会,展开关于报道摄影危机与希望的讨论。
(4) 涌现了一批热衷于报道摄影的摄影家和一大批报道摄影作品并出版了报道摄影理论专著。
近年来,由于许多摄影者投稿大量的时间,精力,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报道摄影作品,如卢广的〈〈煤田在呐喊〉〉,〈〈罪恶路上无青春〉〉,李楠的〈〈中国最后一代小脚女人〉〉,曾璜的〈〈中国山区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站〉〉,周浩的〈〈最后的麻风村〉〉,李江树的〈〈自闭症患儿〉〉,吴正中的〈〈郭素爱和二十二个弱智儿〉〉,王福春的〈〈旅途〉〉等等,在此不能一一列举。拍摄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题材如吸毒,妓女,淘金,污染,同性恋,宗教,精神病,罪犯,明星轶事都是拍摄难度很大,富有挑战性的题材。摄影者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命运的关怀,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怀,克服了很大的困难,甚至是生命危险,以摄影画面形象直观的图片形式,向社会反映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唤醒社会舆论关注,促进社会的改革和进步的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2月,中国新闻社记者王瑶的报道摄影〈〈六十岁舞蹈家重访舞台〉〉获得第4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艺术类(组照奖),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报道摄影在近年来取得的长足发展。这组照片拍摄了北京年逾60岁的著名女舞蹈家陈爱莲,倾心扮演由中草药古典名著《红楼梦》改编的舞剧中16岁的林黛玉的形象,从中提示了这位女艺术家饱经成名走红,受挫冷落,重吐芳华的四十余年艰辛命运。
这几年来,也陆续出版了一些报道摄影理论专著,如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系列教材中的〈〈专题摄影〉〉,〈〈摄影图片编辑学〉〉,把理论一实践相结合,系统地阐述了专题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的历史发展,工作方式,创作技巧等。徐忠民的〈〈新闻摄影学〉〉,韩丛耀,刘亚合著的《新闻摄影指南》等,都以相当的篇幅介绍报道摄影,这些理论专著的出版对我国报道摄影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3,我国报道摄影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虽然近几年来许多摄影工作者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并注入极大的热情来拍一些选题,有些选题也的确不错,但有些人拍摄的图片,缺乏从新闻角度考虑,只是纯记录,纯印正式的,无法构成新闻性的摄影报道。正如科林.雅克布森所指出的,“大家拍片子时还没有想好,没有想得彻底清楚”,“拍摄者把他们的片子展示给大家看时,没有考虑好顺序,没有想好怎样来详述,故事才会动人,并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这些当然跟我们的绝大多数摄影者没有受到专业摄影的训练和教育,对编辑图片的知识学习不够,未能从编辑和版面空间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有关。毕竟,专题摄影报道在近几年才真正受到国内摄影界的关注。因此,目前我们的报道摄影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极大的差距,就如参加1996年第三届世界新闻摄影大师班的孙京涛在学习期间所感受到的一般,“在荷兰,我觉得我们落后的地方太多了,小到一般性的技术手段,大到我们的社会摄影环境,得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当然最大的压力来自观念上:对摄影的社会功能,摄影在传媒系统中担当的角色,整个社会对摄影的认同标准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质的差异。”
虽然我国的报道摄影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但这短短的几年内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我国新闻摄影界的有识之士都怀有高涨的热情,好学的精神。我国的新闻摄影事业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时期,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报道摄影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上一篇: 和沈桥话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下一篇: 当代摄影历程 [新摄影]出现改变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摄影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