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戴小京,同时也是朵云轩和西泠印社等知名艺术拍卖行的拍卖师。事实上,正是1993年戴小京在上海朵云轩的首次举槌,才拉开了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的序幕。他也因此被称为“艺术拍卖第一槌”。

十几年在拍卖场的执拍经历,已使戴小京练就了对书画市场熟练的甄别鉴定经验。同时他也会语出惊人:“十几年来拍卖场中唐伯虎作品无一真迹”、“吴昌硕、任伯年的价值都没有被挖掘出来”、“市场审美有独立性,也有盲目性”……

对于即将拉开序幕的秋拍,戴小京又将拿起拍卖槌,鼓动台下的新老藏家捧回心仪的艺术品。不过,对于拍卖市场,他也有着与拍卖行、收藏家不同的判断。

市场审美决定价格

决定艺术品的价格,首先是审美。但戴小京始终认为“审美”二字之于收藏拍卖,是有必要细分的,即市场审美与时代审美。如果时代审美代表艺术界的评判标准,市场审美则表示了收藏界的认可程度。

“在艺术界受追捧的,在收藏界未必价位高,而另一方面,在艺术界不具有高评价的,在收藏界却有可能受到追捧。”戴小京说。

事实上,这种潮流并不现在才有。戴小京在多年的拍卖场内看到,明清两代的主旋律“四王”和董其昌的作品有时并不如“野艺派”代表石涛、扬州八怪、四高僧的作品卖得更高。张大千、吴湖帆的作品也算是正宗传统的,但又和创新派的齐白石打了个平手。到了当代,这些非传统主流艺术家作品都获得了相当高的审美地位。

“市场审美又是在不断变化的,”他说,“就目前市场而言,明以前的高古艺术拍卖品可遇不可求,好的东西会越来越少,但是清中后到民国时期的艺术品目前会有大量介入机会,而当代一些作品将经历一个价值被重新认识的过程。”

不过,在戴小京看来,市场审美虽然具有独立性,但有时又喜欢走偏端,具有盲目性的一面。让他感到非常困惑的是,尤其是当代书画市场,市场并没有这么多,却出现了这么多艺术家,这是非常让人警觉的现象。

而另一方面,戴小京非常看好“海派”开山大家吴昌硕、任伯年作品的升值潜力。“在大写意这一块,吴昌硕和齐白石都是开山大家,但吴昌硕目前的作品价值仍然远远低于齐白石,而任伯年在人物走兽方面也是自成一派,现在都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他说道。

“市场上以耳代目的人永远占了大多数,我觉得在收藏当代书画这一块,藏家尤其要慎重。”戴小京说。

书画鉴定真伪尤其重要

“如果市场上一幅程十发的画,只署名‘十发’落款,而没有其他题跋,这件作品我是不会参与买卖的。在中国书画市场,画好模仿,字难模仿。而在画中,又以工笔画这样的品种最易模仿。”戴小京说道。

两年前西泠印社春拍中国古字画专场。因为有赵孟頫的《滚尘马图》,该场格外吸引买家眼光。作为拍卖师的戴小京举槌俯瞰全场,有能力竞拍《滚尘马图》的藏家不过四五家,经过几十轮竞价,一位藏家出价649万元,戴小京落槌。“这幅画,具备了高价的所有特征,流传有序,而且有过极具分量的著录。”他说。

虽然藏家通过纸张、墨色或者用笔风格,可以判断出一幅作品的价值,但是“有记载尤其是有大家、名家记载的作品,往往可信度更高”。戴小京以《滚尘马图》为例,该画入过清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策续编》,“既有皇家血脉且属于非一般层次的记载”,因此是“国宝级作品”。

事实上,中国书画市场的真伪鉴定的高门槛也制约着收藏市场的发展。在戴小京看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在的大藏家都是在那个时候就被市场锻炼出来了。

“那时人们迫切希望改善生活,家里有的藏品都愿意拿出来交易,价格更是难以想象,那时张大千、齐白石的画左手来右手就去了,一幅齐白石的画3000块钱就出手了。这么多精品不断流转,也锻炼了藏家的眼力。到了港台、海外买家一路炒作张大千、齐白石之后,这批国内的最先的藏家也都富裕起来。”戴小京根据自己多年的拍卖场观察说道。

“海外藏家不见得拍得过内地”

谈到拍卖品的买家,戴小京的脸上不免露出一丝身经百战后才有的得意:“做拍卖,南北都跑,做得久了买家见得也多,虽然叫不出名字,但是南方北方总也能分辨得出一些熟脸来。见着了,也总会和我打打招呼,叫我一声‘戴老师’。”

戴小京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香港的几个老买家,像张宗宪、陈德熙、王仲方、丁美清,都是拍卖会上时常出现的大头熟客;但是现在内地收藏爱好者的经济实力逐渐雄厚,“香港买家也不见得拍得过内地”,“海外买家独占鳌头的局势早已被打破”。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新一批涌入收藏市场的买家对于场上拍卖品的态度与以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的竞拍目的日益单纯化,往往拍下的古玩仅作收藏之用,不再考虑通过转手流通来获取利益。这类新买家虽然颇具经济实力,但仍然不具备老练的价值判断,使得他们在竞拍时捧出几乎无法转手的高价。

新藏家进场似乎正在改变这样的游戏规则。原来这类“大名头”作品的估价方式往往是“谁的手笔?”、“多少钱一尺?”的问题,估价结果还是有据可循的,但是现在,新藏家只问“这是谁的哪一幅作品?”于是作品价格像脱缰的马儿般失去了某种制约,在新藏家的盲目追捧下,拍卖价格一路高歌猛进、直奔极点。而这样的价格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许多藏品到了买家手里就“很难再出来”,反过来又影响这类藏品的拍价再攀高峰。

而原本惯于在北京低价拍海派藏品转手上海,或者反过来转手北京的“文物经营者”们,不得不面对新型买家的剧烈冲击。近年戴小京也经常在拍卖场遇见这样的经营者,“往往跑遍全国一件也没买成,只能一声长叹”。

“要我说,2008年春拍是最好的进场时候,那时候很多人都懵了,大部分作品都流拍,价格都低得可怕,现在再也看不到那样的价格了。”戴小京笑着说道。




上一篇匿拍:当代艺术市场的新趋势

下一篇天津拍合秋拍火爆津派书画再次走高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