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如此声势浩大的照片打假,自然要引发一个普遍的思考,那就是:什么是“真”的照片,什么是“假”的照片?
去年11月丽水摄影文化节的一个交流活动上,我和摄影界前辈茹遂初有过一个简短的相关讨论,当时茹老指出数码影像便利的后期处理是导致假照片盛行的主要原因,我则认为当下的假照片固然得益于技术条件的进步,但从根本上说,摄影这种“求真”方式本来就带有一定的欺骗性,我们对假照片的“假”的判断,不应仅停留在后期合成与否的推断上,还应该包括对拍摄者的意图、场景构成和角度设计……
由于我当时的发言是即兴的,所以当我做出“从某种意义上,从来就不存在真实照片”的结论时,连自己也吓了一跳。大半年过去后,我从打鸽混战中抽身出来,重新审视自己当时所做的这个判断,突然意识到其实这是个很有意思、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论摄影者试图怎样用照片去叙说他认为的真实,他永远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照片中的一切都是基于他的个人判断而做出的表达,且图像提供的信息永远有限,因为相机有限的取景框注定了这些图像和真实现场存有不可回避的隔断——我们永远不能指望从那些有限的照片里看到细节丰富、关联复杂的整体现场。照片所提供的信息除了取景框的限制外,更是经过摄影者本人大脑的过滤,摄影者的思考能力、审美趣味最终决定了哪些信息会在照片中呈现出来,从而完成对受众的传播。从这个层面来说,摄影其实只是摄影者代表自身的一种观看,它的客观性因为摄影者不同而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那些被称之为“真”的照片也永远是可疑的。
那么,是不是我们由此大可认为“假”就是摄影的基本状态,并由此进而原谅那些造假的新闻照片呢?显然不能,不论是“新闻摄影”的“Newsphoto”还是被翻译成“报道摄影”的“Photojournalism”,尽管国内理论界对它们的概念和外延还在讨论,但就它们的分类概念,本身都强调了一种传播功能性,他们都是以新闻事件为表现对象的摄影,要求在现场抓取典型瞬间进行拍摄,以真实、及时地反映新闻事件,它要求摄影者应事前深入采访,现场观察并迅速分析判断,以拍摄到客观真实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
这也就是说,新闻照片的产生是有着相关的职业要求和游戏规则的,符合了这些规则,它们便作为符合道义的新闻信息得到人们的信任,而背离了这些规则的照片则成了“假”的照片,“广场鸽”和“藏羚羊”都属于这种情况,作者用PS创作了有着“艺术美感”的作品的同时,也制造了“不真实”的新闻景物。
抛开当下宣传和新闻界限仍有混淆的现实环境带给新闻从业者一些不良暗示不说,就张亮和刘为强所犯的错误来看,他们身上有着太多一直以来占据中国摄影主流的沙龙情趣和所谓的“艺术美感”,却偏偏缺乏严谨的新闻训练。在我看来,“摄影记者”首先是“记者”,其次才是以相机为主要工具的“记者”,因此手持相机并不意味着就能把新闻的“真实”踩在脚下,从这层意义上说,张亮和刘为强错就错在作为一个“记者”他们太不专业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新闻摄影界就一直在讨论“新闻摄影”究竟是不是“艺术”的问题,几十年过去了,结论一直没有出来,被发现出问题的记者却从不间断。事实上,新闻摄影就是新闻摄影,它有着自己专有的源于新闻学的标准和规则,它无须依附于那些嫁接于传统绘画的所谓“艺术美感”。
由于是记者出身,因此有朋友问我:“我能否相信你的照片?”我想说的是,当我不再以记者的身份为报纸拍摄新闻照片,而只为自己拍照时,我感到是最惬意的,因为我感到是那么地自由和真诚,我把自己当成一面会移动的镜子,所拍的照片就是现实世界在这面镜子里的自然投射,投影效果取决于镜面的平整度,而镜面的平整度则暴露了我的内心。余华曾说过:一个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
同样的,我认为一个真正的摄影者永远只为内心拍照。所以,我宁愿把这个问题还给我的朋友——你能否相信我的照片?




上一篇摄影的哲学含义和思维变化

下一篇30年历史的影像代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