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各地和各个领域与此有关的摄影展览也在次第展开。笔者有幸参与这一主题,一个地区性影展的策展,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想必具有很大程度的共性。
这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展览?
在征集照片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不同年代和题材的照片在展览中的比例。有人认为,3个10年中的照片数量应当一致,工业、农业、科教文卫等各个大类的比重也应相当,这样才能体现公平合理。但是反对者认为:后10年或今天的最新照片数量应占大多数,因为纪念改革开放的目的,主要是体现成就。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到底是侧重变化的过程还是改革的结果?
一事未决,另一个矛盾又起:选择照片的标准,到底是以历史事件为主,还是兼顾历史但主要以摄影作品的影像质量(抑或艺术标准)为重?这其实是一个以历史为主体,还是以摄影为主体的问题,也是一个难有结果却能衍生出更多疑惑的问题:历史是由一个个重大事件所串联的板块,还是点点滴滴散落在民间、普通人平常生活的细节?二者的主次又将怎样取舍?既然要反映变化和成就,最直观的画面应该是城乡面貌和人的生态景观,那么人的位置应当如何确定?甚至,在以人为前景(主体)还是做景观陪衬的两类照片中,哪类更可取或应占多数?如果是尊重历史,那么“负面”而“有损”成就的照片,要不要、能不能进入?进入又需如何处理?
摄影对特定空间的意义予以表现,总是十分敏感也容易把握;但对时间概念的阐述,却要迟钝得多,自然,甄别起来也要困难得多。
由于争论无果,一人独处时便难掩思绪的蔓延:一个为了迎合宣传而策划的摄影展览也许并不值得太费心思,既然展示历史,到底怎样的照片才是能够真正代表这30年的影像?因为见证历史这个问题不可无视。
细想那些在争论中产生的观点,都是基于发表者的不同立场;而这些立场大多是由身份、地位、职业、教育背景、个人偏好或利益维系等因素的差别所决定。但历史不会考虑这些立场,历史考虑的,是一定时间经度上发生的与人相关的事件本身。这其中,人所生存的空间历史特征固然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还是关于人自身的心灵活动、人的思想和观念及其变革的痕迹。
如若不解,请让我们自觉退后30年、50年或100年,以一个未来人的视角来观察这早已远去的历史,到底怎样的照片,才真正可以立得住、支撑得起这段岁月呢?我想,如果能够拥有这样一种不偏不倚的心态和视角,我们距离寻找、选择到那些30年改革开放历史的影像代表,也就不远了。




上一篇你能否相信我的照片

下一篇“画意摄影”在中国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