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关于画作和画家的各种评选,在中国一直层出不穷。
4年前,浙商大会推出过“最具艺术价值浙派画家”和“最具投资潜力浙派画家”评选活动。活动由专家评分和公众投票两部分组成,二者的比重各为50%。经过两个月的紧张角逐之后,在杭州举行的“2006艺术品鉴赏及投资论坛”上,两份很受关注的榜单正式揭晓。
这种很受大众欢迎的评选方式,却遭到了一些专业人士的质疑。
在专业人士看来,大众的评选缺乏专业眼光,没有学术性。他们认为,评判者既要懂市场又要了解艺术史,判断画家的艺术价值,不能单凭感觉或者拍卖价格,而是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甚至有些人认为,套用“超女模式”海选画家很低俗、很无聊,即使选上也是一种讽刺。在他们那里,最权威的评选机制,是完全由专家投票的“全国美展”。
“全国美展”一定能胜此重任吗?
也不尽然。刘小东是“新生代”的代表画家,他在1989年创作了油画《青春故事》,试图拿它参加“全国美展”。虽然他觉得自己画得很好,却没有入选,他因此决定再也不参加美协的展览。谁会料到,过了18年之后,刘小东的与《青春故事》同期创作的《笑话》,在“北京保利”以1232万元成交。又过了一年,他的《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温床NO.1》分别在“HK苏富比”和“中国嘉德”拍出5000余万元的天价。这些数字,绝对会让当年的“全国美展”专家评委们乍舌不已。
即便抛开市场价值、仅就“艺术价值”而论,专家评选有时也会失效。
罗中立的《父亲》是个绝佳案例。1980年12月,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500余件展品中,《父亲》非常醒目。可是由于评委们的意见难以达成一致,如何公正评价每件作品,竟成了难题。最后,评委只好把评判权交给了观众,让观众为作品打分投票。热情的观众投了《父亲》800多票,票数比第二名高出700多。《父亲》因此一举夺得金奖。之后,《父亲》成了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可见,有权举手表决的专家也会走眼,有权投票的大众也会眼睛雪亮。
这句话换个说法便是:专家和大众的投票同样都不完全可靠。
关于投票选择的可靠性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很早就做过深入探讨。1951年,阿罗在他的《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一书中,运用数理逻辑分析工具,得出了轰动西方经济学界的“不可能性定理”。该定理是社会选择理论的最著名的观点。所谓“社会选择”,是以社会偏好为中心的选择;而与之相对的“个人选择”,则是以个人偏好为中心的选择。“阿罗不可能定理”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用投票方式汇集不同个人偏好做社会选择,其结果,不可能合乎大多数人的意愿。
既然所有投票评选的结果都不完全可靠,那么美术界的各种评选活动都毫无价值可言了吗?
当然不是,至少投资者可以从中受益。在市场经济中,艺术品既有消费功能、也有投资功能。如果是艺术消费者,他的选择会以个人偏好为中心。此时用投票方法所做的评选结果,确实与个人的选择没什么干系。然而,当艺术品作为投资品种的时候,情形就发生了改变。艺术经济学家马健在他的《收藏品投资》一书中指出:作为纯粹的投资者,他的理性行为并非选择自己喜欢的收藏品,而是选择最可能有人花更高价格从他手上把它买走的收藏品,即使它制作得拙劣呆板、平淡无奇。
任何事情都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样简单,艺术市场更是如此。
尽管“最具艺术价值浙派画家”和“最具投资潜力浙派画家”评选受到质疑,但在其后,各地类似的评选活动相继出炉,而并没有像一些人预测的那样昙花一现。相信,从这种平民化、大众化的活动中,聪明人已经有所裨益。
来源 :《美术报》
上一篇: 吴冠中的作品缘何走俏?淡泊名利造就了市场价值 作者:文翔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