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半个月前,陈锦邮来了他的新作《茶铺》,收到时我是心存敬重,阅读把玩十来天后十分喜欢。我以为《茶铺》有三点值得思考:
一、《茶铺》是《四川茶铺》的递进和成长。如果说《四川茶铺》是陈锦著作的青春版的话,《茶铺》则是陈锦著作的成年版。我专门做了统计,《茶铺》用图248幅,最早的图片是1984年的,9幅;最晚的图片是2008年的,2幅。其中以1992年为界(《四川茶铺》1992年6月出版),之前的图片是130幅,之后的图片是103幅,1992年的图片是15幅。统计数据的意思是说,《茶铺》不是《四川茶铺》再版,或者是修订版,而是一部全新补充内容的新书,《茶铺》是《四川茶铺》的递进和成长。
为什么要先说这个问题,因为对于中国的专题类纪实摄影而言,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深度。而成就深度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漫长的时间。三分钟速成的只能是饮料,几天几夜熬成的一定是老汤。《茶铺》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思路,就是锲而不舍,阶梯递进,将一个专题的生命力放大、延长,将作者更丰厚的积累盘活产出。有这样的样板亮相,想必更能让那些急着占题材的“山头”,像猴子掰棒子一样的摄影浮躁狂觉醒。因为摄影既然是文化,就要追求深刻,拒绝肤浅。
二、《四川茶铺》是以图片为主体、以文字为补充的画册,而《茶铺》则是以文字为骨架,以图片为血肉的著作。《茶铺》的文字有头有尾,开合转承,浑然一体,严丝合缝。图片则是散漫的、松弛的、宽泛的、多元的、鲜活的。文图是通过结构设计组装在一起,通过版式设计而统一的。它们有张有弛,有对立有统一,有相互帮衬,也有刻意离间,保持距离和空间,很值得寻味。我以为,在近10年来中国的摄影专题类出版物中,《茶铺》的图文结构最具有创新的意义,值得关注。
三、《茶铺》的图片整体基调很悠闲、优雅,经得起咀嚼。中国的纪实专题,从新闻专题与观光采风专题的夹缝里托生,所以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和解决。一个是拍摄者的情感控制在图片中的体现,一个是图片的整体风格和节奏。可以说这两个问题一直在很多摄影师那里搞不定,摆不平。情感总缺乏控制,不是满含热泪,就是愤世嫉俗;不是苦大仇深,就是声嘶力竭;不是玩世不恭,就是故作深沉,要不就是装傻充愣。图片整体的基调不是逼仄窘迫,上气不接下气,就是无法从容,没有优雅。
纪实摄影在婴儿期是无法顾及这些的,可是而今的中国纪实摄影,如果从1976年“四五”作为它的诞生日的话,已过而立之年,是应该思考怎么才是真正的成熟了。
陈锦能弄成这样的好玩意儿,我想跟他的心态、修炼,以及不愿意委屈自己,任凭物欲的奴役,浪费生命的文化人格有关系。我这些年知道了些许人生的深浅,更知道了丁点儿茶道的“和静清寂”,所以,看着《茶铺》就越发对脾气,爱不释手。
总有一天我将陈锦兄的《市井》和《茶铺》真正看透彻了,一并再评论。




上一篇人体摄影不是简简单单拍摄

下一篇王达军:为历史留存影像文本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