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五一”前后,一家名为“重庆市手机摄影协会”的团体在互联网上发起抓拍活动,号称要在山城搜索“最美丽的劳动者”。当地的平面媒体报道说,在“美丽劳动者”候选人一一亮相后,手机摄影协会还将组织评选,让网友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最美劳动者”。
这只是越来越多的手机被用做摄影工具实例中的一个。从印度洋海啸到伦敦地铁爆炸案,手机的摄影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彰显,并被许多专业摄影人士呼做市民新闻摄影时代的来临,而公众也在与媒体的互动中体验着作为新闻报道参与者的快乐。随着像素值升到500万、700万,手机在某些方面已经可以与便捷式数码相机叫板了。新一轮前所未有的手机摄影热潮正在我们的生活中蔓延开来。
传播化
最早打出“一张手机拍摄的照片也能值5000元”口号的图片日报《竞报》的图片总监崔波,这几个月来逢人就宣传该报与电信部门联手开发、年初正式开通的手机新闻摄影网(wap.mobi5.cn/tf/)。这家较早面向公众公开征集新闻照片的媒体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由投稿者将拍摄好的新闻图片发送到编辑部邮箱的做法便捷性依然不够,不仅有些有时效性的新闻素材无法第一时间传送,而且上传一条素材或一幅图片需要拍摄、导出、传送等多个步骤,并需要电脑和互联网支持,不利于调动读者和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该报曾考虑过彩信形式传送图片,但是彩信只能在移动网内使用,而且传输文件限制在50K以内,不足以满足图片素材的质量要求。实现“通过手机直接传送相关的新闻图片、视频、音频等至指定的手机号码或系统管理平台”成为报社征集新闻图片线索的需求。新建立的手机新闻摄影网作为手机照片的后台管理系统,可以将读者提交的新闻素材及时进行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除《竞报》外,许多媒体都已经开始采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京华时报》2005年某期在头版采用手机拍摄的突发事件照片,还引起过新华社图片编辑的关注。而“寻找最有意思的照片”之类报纸新开设的公众参与的摄影栏目,甚至更欢迎手机随时随地拍摄的图片。
为了吸引更多的手机摄影爱好者参与互动,《哈尔滨日报》已数次与厂商联合举办相应的手机摄影征集活动,通过类似活动在读者和媒体间搭起一座金桥,也成为众多媒体新的图片运用思路之一。在《哈尔滨日报》举办的首届手机摄影征集活动中,竟然有近万名手机用户参与,完全出乎意料,类似征集活动定下的“生活瞬间”、“第一现场”、“我爱我家”的主题更为人们提供了施展空间。新年伊始,主要面向摄影爱好者的《数码摄影》杂志也有了手机摄影的栏目。
对于人人都可以拿手机拍照,摄影记者是否会失业的问题,新闻摄影界远虑与近忧并存,而对于公众来说,随时随地记录和参与的乐趣远远胜过挑战专业记者权威性的快感。其实,记者们相机和手机并举也已不新鲜,有消息称,日本的媒体欢迎记者发送手机拍摄的照片。
有位报社的实习生某日跟朋友一起用餐,适逢天降暴雨,马路顿成汪洋,职业敏感促使没拿相机的他拿着130万像素的手机冲进雨中。后来,一组《暴风雨拷问市政》不仅见了报,而且得了当地的新闻奖。这样的经历如今在互联网上的摄影论坛里比比皆是,手机摄影已成为新闻图片来源中的重要一支。手机摄影作品通过平面媒体和互联网的传播,也体现着自身更加重要的价值。
生活化
相对于投稿等与媒体互动的行动,更多手机拍照者更喜欢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跟好友或家人一起分享这些不可多得的瞬间。曾在国内举办的影展中公开展示手机照片的摄影师雷本本称,因为手机小巧轻便,可以随身携带,在生活中拍照十分方便:“比如我走到一个人群里面,我发现这群人很有意思。我如果拿一个很大的30D举起来,他们就会问干嘛拍我。”
前文提到的“重庆手机摄影协会”也曾发起“手机看节日中的不文明现象”活动,他们拍到的街头不文明现象被贴上网络,接受网友监督。这个协会的成员们还在重庆街头东拍西拍,将自己“打望”得到的照片放在网络上供网友观赏。重庆一辆轿车连撞三车后逃逸,导致两人受伤,还是这家手机摄影协会在网上发出“全国通缉令”,让会员看到该肇事车辆后拍下图片,为警方提供线索,这已俨然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行为了。
其实,更多用手机随时记录的身边生活,并不能过多地被公众看到,在有限的范围内传播,用影像的方式交流信息和感觉,或许才是公众普遍爱上拍照手机的缘由吧。拍照手机市场保有量不断上升的事实,已经间接证明了这一点。
艺术化
当用做影像记录工具的拍照手机普遍进入生活各个领域,成为艺术表达的手段之一也就顺理成章了。
前文提到的女摄影师雷本本曾数次举办过掺有手机摄影作品的影展,据说由于某品牌拍照手机偏色的缺陷,让她有了用其拍出LOMO照片魅力的感觉,于是,这个品牌的手机就代替了LOMO相机。一直用数码相机拍照的艺术家方振宁对雷本本的那些摄影作品写道,“重要的是生活瞬间和氛围,是影像的魅力而不是画面的清晰”———此言点明,在艺术的表达中,影像的技术素质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很个人化的手机照片,也会成为艺术家们的新作,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全国各地的摄影界和艺术界盛会上,手机摄影作品已成为一项普遍存在的展览内容。
香港和上海“富士·华视”影廊曾经先后为“都市客”孔铭举办手机摄影展。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的孔铭只学了半个学期摄影,拿起曾被自己轻视的手机也是出于偶然,但如今,他的手机摄影作品已走出国门,到欧洲巡展了。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摄影评论家林路这样评价孔铭的手机摄影作品:“其实通过手机屏幕所看到的,是一个都市客游移不定的心境,是一种或闲适或焦虑或欣喜或无所适从的视觉折射。一种生活的本真自然漂移在小小的屏幕上,带来意想不到的快感!”曾迷恋黑白摄影,但却成名于手机拍摄的孔铭认为,手机摄影成为艺术品也很自然,只不过“希望以后的手机摄影展能够放在手机里观看”。
娱乐化
有人认为,世界上将来最大的摄影器材生产厂商将是诺基亚,因为这个全球知名的手机品牌制造商在影像的采集中作用越来越显著。也有人认为,手机的娱乐功能会在手机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拍照无疑是其众多娱乐功能中的一项。据称,索尼爱立信公司建立的一个图片互动网站,就是为了让用户在这个平台上传和下载图片,与全国各地的朋友一起欣赏。这种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的影像只是怡情养性、愉悦心灵的载体。
可能也是缘于手机众多功能中最为彰显的娱乐功能吧,用拍照手机关注娱乐事件传播八卦新闻也成为公众在博客、论坛里传播的图片信息的一部分,拍照手机正在以共享方式丰富着生活中的娱乐元素。在偶遇明星的场所,在香车美女的车展上,公众的拍照热情似乎比任何时候都要高。在娱乐化的手机摄影过程中,有关侵权、有关摄影的伦理道德等层面的问题也同时有必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毕竟影像手段并非可以天马行空地滥用。
一家媒体在介绍手机摄影时用的标题是“手机摄影让草根进入历史”。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些虚张声势,但有关专家谈及的“手机摄影降低了人在历史中存在的成本”,则富于哲理性,耐人寻味。
曾有人称,照相机正在变成一种高档玩具,当手机的影像技术素质逐渐接近相机时,我们是否还会继续对其另眼看待,把手机摄影看做小众事物呢?
上一篇: 《新闻记者?新闻民工》
下一篇: 老照片热的起因、现状和思考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