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在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的无数张竞选照片中,有一幅以其特别的视觉效果而引人注目。身穿一身黑色西服的奥巴马背对镜头(见上图),他面对的、也是这幅照片的拍摄者所面对的,是难以计数、密密麻麻呈阶梯状排列的选民们的脸;也许那正是一个有台阶的公众场所,以至每一张脸都以接近同一个平面的方式获得了清晰的焦距。令人惊奇在于:那些充斥着整个画面的无数个人,除了笑颜和狂呼,几乎都在拍照——这个“几乎”,至少占有90%以上。他们是奥巴马的支持者,他们是来倾听理想中的候选人作竞选演说的,他们的本意是在关键时刻做出支持或者反对的投票决定,但是在那一刻他们都成了摄影者。到底是什么促使他们将眼前的景象拍摄下来?他们拍摄的照片,又将做怎样的用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承担记录、呈现和传播这一事件的天然的、社会的职责,但是他们都自觉地或者相互感染似地投入了摄影。那么,到底有没有促使一个非职业摄影的相机拥有者,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保存或传播自认为有意义的生活景象的根本性原因?难道仅仅是兴趣?
这样的情景,其实不止出现在美国总统大选这种有意义的事件中,在许多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场合,拍摄行为本身成了一种习惯、本能乃至目的,一种所谓的“我在场”、“我记录”、“我拥有”的虚拟成就感支配着每一个人,也感染着每一个人。有人因此哀叹摄影的神圣、神秘以及严肃性正在被消解,随意的摄影行为和泛滥的影像正在削弱摄影的价值。这不禁令人陷入沉思:什么是大众的摄影?大众的摄影到底有没有意义?
摄影的大众化问题,涉及传统艺术的雅俗对立,也关系到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与学院派艺术的观念对立。在摄影上,专业和职业摄影者以及批评家站在自我想象的象牙塔上对大众的轻蔑从来就没有停息过;而其实,摄影原本就是平民化的,在今天,技术革命再一次拉平了大师与大众的起点,更多的普通民众从单向的影像观看转到亲历亲为的拍摄与传播,摄影的大众化特征更加鲜明。大众的摄影也确实在传播以及影像的消费等诸多领域对社会、对摄影产生了影响,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或者隐性的社会问题,因民间和小众间的传播而引起主流的关注,而摄影在技法、风格和观念上的变革,也常常在未经驯化的自由群体中渐趋雏形;并且,缺乏功利心支配的兴趣投入,往往比生存压力下的职业要求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智慧和潜在创造力,未经专业训练的率性之举常常比长期规范训导下的应循之作更接近艺术的真谛。不仅如此,大众摄影的存在也对职业和专业的摄影师群体构成了威胁——他们制造独家和名作经典的门槛,越来越高了。
历史学家汤因比发现,法国艺术在全世界居于极高地位,与这个国家许许多多的具备高等文化教育者和杰出学者们始终注重造就、培养高水平的大众,紧密相关。摄影的大众化在本质上促使专业和职业的摄影师在自觉将身心融入大众的同时,寻找一种新的面对世界的生活态度——这其实也就是一种将怎样的摄影作品面对大众和世界的态度。
上一篇: 中国摄影家知多少
下一篇: 从谐变 裂变聚变到散变———进入21世纪艺用摄影观念的新趋向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