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玛格南图片社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品牌上有点像时尚界的LV或拉尔夫·劳伦,但实质上它却是一个起源于极其松散结构的摄影师的合作社,形式上像一个产业公会,而运作上却像一个兄弟会。关于玛格南的传奇故事,从罗伯特·卡帕和卡蒂埃-布列松一直绵延不断,加入玛格南作为其成员似乎代表着在摄影领域的精英俱乐部拥有了一张白金会员卡。其实玛格南的会员并不是只进不出,众多的大牌也在成为其会员后又退出这个大家庭,但无论是加入、坚守或者退出,玛格南都一定曾经是、现在是或者将会是那些摄影追梦者心中的航标。
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的艾克·索斯是玛格南的新进会员,他于2004年被玛格南接受为合作会员,4年以后成为正式会员。艾克在摄影上的追求可以从他做过的几个摄影项目及出版的画册上看出特色。他喜欢使用大画幅相机和彩色胶片,风格上可以看出新彩色摄影的影响和美国中北部的沉稳单调。除了自己的摄影项目之外,近年来他还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教授摄影,并开有自己的博客(www.alecsoth.com),通过教学和交流,不断探讨摄影领域的新问题和新思维。最近他对玛格南摄影师提出请求,希望他们能够对年轻摄影师谈谈自己在成为玛格南的成员之前,摄影如何进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又如何使他们欲罢而不能。
纵观响应他请求的30余位摄影师的答案,大致可以看到,摄影的那道初始之光多出现在少年时期。对摄影的好奇无非就是受到一些经典影像的影响,得到第一架简易相机的好奇尝试,或者家人喜好摄影的影响。但对于那道光的探索,却贯穿了他们生命的全过程,那是一种对生活的好奇和探索引领着他们着魔般地不断前行,这也就是他们一致的建议:“穿一双好鞋”。
记得2006年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遇到一个来自斯洛伐克的摄影师,平遥是她两个月中国之行的尾声。我问起她来中国的目的,她说主要是想看看中国年轻摄影师的作品,可能的话选一些带去欧洲展览。我问她此行的收获如何,她不无遗憾地说,她很失望地看到,许多年轻人的摄影作品几乎就是北京798画廊里那些展品的拷贝。
每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参加人数最多的应该是年轻人,特别是摄影院校的学生们。自从2005年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以来,每一年都要与摄影院校的学子们进行交流,每一年都会被年轻人对摄影的执著和热情所感动。据说在中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开办了摄影院系或专业,每年入学和毕业的学子在摄影上如何走向漫漫长路,没有一个良方指南可以指点迷津。
很多人都喜欢把摄影过程称作创作。的确,摄影是对生活原型的取舍和解读,是一个像其他文化艺术媒介一样带有主观性地再现过程和形式。既然是创作,就必定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念对现实世界的诠释。这种客观世界的主观再现应该是一种对世界很个人的认知解读,一种排斥共性影响的个性表现。保证这种个性化的表现不仅需要有一个相容性的社会氛围,更主要的是需要一种个人的自我信仰和独立思考品质。对于生活的好奇和社会理想的追求,是保证个性化成立的基础,这也是那30多个玛格南摄影师答案中贯穿的主旨。
玛格南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由摄影师个性组成共性的摄影师合作社,每个摄影师的鲜明个性有时使这个机构几乎变得混乱,但更多时候却给这个机构的每个成员带来了活力。
很多年前去玛格南在纽约的办事处,它坐落在中城的一幢不起眼的老楼里,按楼下的门铃后由楼上开门。进到二楼看到的是一扇很普通的铁门,门上一块玛格南的标牌。极其低调的外观背后掩藏了一批举世闻名的图片档案,更重要的是笼络了一批极有个性的摄影天才。
2007年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有中国摄影师问美国摄影师爱德华·基廷,他拍摄的纽约与罗伯特·弗兰克拍摄的纽约有什么不同,基廷的回答是,他从来都没想过要做比较,而且也不可能去比,因为他拍得再好也还是受到了弗兰克的影响,弗兰克是原创。牛顿曾经说过,他是站在前人的肩上取得的成果。玛格南这30多位摄影师给出的是他们自己的答案,或者说他们自己的见解,重要的是后来者如何站到他们的肩上,摘取更高处的果实。




上一篇摄影本就是大众的

下一篇别丢失了身边的奖牌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