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一、收藏家登场只是艺术市场的一场游戏和真实谎言
在危机即将过去的时候,艺术市场依然处于清淡之中,所以,一个貌似必然却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收藏家隆重登场。
首先是上海当代面向全亚洲的收藏家计划;其次是北京一个叫华彬的企业为收藏家们自己举办一场闭门会议;再就是宋庄艺术节的有几十位全球收藏家参加的收藏家年会。
长期以来,收藏家一直被艺术家们和艺术市场经营业者当做最重要的客户资源对待着。期待收藏家们看上自己的作品并掏腰包购买,还有的艺术家视作品被收藏家收藏为一种荣耀。
更有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提出当前中国艺术市场不完善、不火爆的根源在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缺乏收藏家系统。画廊、艺术机构、艺术会展机构也都会标榜自己拥有非常庞大的收藏家人群。
对于艺术品交易而言,收藏家真的那么重要吗?重要的是他们的购买力还是他们的影响力?
实质上,这两个问题不管答案是什么,都经不起真正的市场检验和理性推敲。
不管艺术品的商业特性有多特殊,其交易的行为和规律始终还是离不开市场特征。根本上,艺术品交易规模首先受到消费规模、购买力规模的影响,其次受到消费行为、习惯和心理的影响。
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可以明白:依赖几十几百个收藏家,支撑不了一个艺术市场;培育再多的收藏家,培育不出一个艺术产业。
这是一个一说就明,大家都不去说的真理。
对于当代艺术,收藏家登场只是一场没有对手和结局的游戏;对于艺术市场,收藏家们的表演和出手不过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导演这出游戏的是那些以艺术会展经营为盈利手段的伪艺术机构,讲述这个谎言的是那些心存伪善的批评家和策展人。
二、收藏群体不过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自我娱乐的封闭群体
对于那些玩弄古玩类藏品的藏家们,长期以来不过是亚裔族群伪文化追求的一种畸形精神寄托和遗传,其中最典型的表现便是对一些历史孤品奋不顾身的追逐及追逐成功之后的炫耀与得意。这个对于稀缺物件的占有欲本身就是病态的。
除了对稀缺的炫耀,也过分强调历史痕迹的唯一性、独特性,甚至在假冒伪劣盛行的市场中,依然津津乐于道其持有的毫无价值的伪藏品。而似乎某人藏有某一类物件最多,他就会是这一门类的专家和最高级的收藏家了。
这是一种最恐怖的文化流感细菌感染。
当代艺术的收藏家们通常被认为是巨富之人,还具有超前超强的艺术前瞻性,并被批评家和策展人选定为艺术作品学术性的重要参照体系和市场证据。可是,这些购买了很多价格昂贵的艺术品的藏家们不会真正关怀当代艺术以及艺术家们的历史命运和当前境遇,依然是以价格炫耀自己的物质财富,这些艺术品始终还是物件,而不会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的元素。
那些被称为顶级的收藏家们往往只收藏个别艺术家作品,对于艺术市场的贡献却只是个案的,很难具有普遍性和普适性,却被市场交易和艺术家们扩大为整个当代艺术的指向性行为和案例。
目前大部分富豪收藏家们,不过是被人忽悠地一掷千金,想以此获得一种文化的细胞移植,却只是在生命里增加了更多的物质肿瘤增生,拥有再多的作品,也不具有收藏的含义。
收藏家群体本身也是良莠不齐,这也是艺术家们普遍的共识;艺术家们对市场和交易的渴求却使他们丧失了对个案的判断和警惕,而批评家们也乐见透过这些收藏家们证明自己的学术睿智和市场远见,更何况,目前已经是批评家、收藏家们恶意串通和无意识共谋了,绝大多数批评家也在收藏当代艺术作品。
大家所期盼的收藏家群体不过是一个在利益驱动下的,不断扩张的,相互自我娱乐的封闭群体,对于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并不会产生什么增加值,不过是金钱和艺术品的不断倒手。
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收藏的含义及其所附属的文化与社会精神?至少,这些所谓的收藏家群体不懂。藏品的流转并不具有艺术社会学和艺术史学的意义,不过是财富阶层相互的炫富游戏。
三、当下收藏家的群体、势力和话语权已经严重阻碍艺术和市场的发展
当下收藏家们的持有状态不过是积累物件的数量,毫无文化意义;收藏家与作品创作者的交流只是为了证伪与确认价格,或标注自己与作者的亲密关系,少有的可以谈及创作的文化背景、脉络。
收藏家并不会是艺术品持续的、可长久的交易伙伴,在亚裔族群中似乎难得见到收藏家持久传承的,基本上都会将藏品出售获利;少有的才会移交给公共艺术或博物馆机构,基本上也都是他们财力转向窘迫的缘故。
学术上讨论的“收藏家”群体,已经严重阻碍艺术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他们以所谓的市场和价值标准主导艺术作品市场交易的条件,同时,以持有的作品价值炫耀自己的学问和身份。
被冠之以收藏家的许多人却一直在做着假冒伪劣的勾当,或是向艺术家骗取作品,低价购买作品,损害艺术家的经济利益,并悄悄地出售手中的藏品获利。这依然是亚裔族群致命的文化劣根。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收藏家们,大多数都是在做着艺术品的投机,绝大部分都是暴发户寻求财富保值以及身份标榜;个别的文化才情人士,也是偶然之间的善举发觉了艺术品是一个可以保值增值的东西。
这些人,或许称为艺术品的藏者更为合适,他们不过是艺术品物权的持有人,他们都不足以因此被冠以收藏家身份的。实际上,他们进入收藏领域没有任何的文化艺术背景,绝大部分都是被忽悠进入了收藏这个圈子,忽悠他们的常常是他们身边的信任的朋友、他们仰慕的知名文化人士。
撇开他们的身份定位,或将他们退回到艺术品消费者的角色,倒也揭示了艺术市场的一个规律:藏画于民,这才是艺术市场的根本。只有广泛的、普遍的市场消费行为才会形成足够的市场消费总量,才会构成一个繁荣的艺术市场,即便是当代艺术作品的交易,依然需要遵守这个基本市场规律。
四、打倒收藏家,艺术得解放
那个万众景仰的艺术商人Charles Saatchi对于人们说他是一个收藏家时讲到:我只是按照我的个人爱好和感觉购买艺术品,目的是要在展览会上炫耀。如果什么时候我愿意就把它们都卖了,再买新的。我这样做了30年,到如今,大部分艺术圈里的人都已经有这个概念了。我卖作品,并不代表我已经改变了对它们的喜好,我只是不想永久性地保留所有的东西。
艺术品仅仅是用来收藏的话,这一定是脱离了艺术家创作的本意。当艺术家完成了创作,作品的去向和用途应该就不是艺术家的事了,社会化分工和合作在艺术这个地界,似乎是一个无效的概念。
长期以来,收藏家的作用在艺术市场、作品交易以及救济艺术家生活和创作等方面,总是被过高地给予了期待、评估。
不管是在拍卖会还是在画廊,收藏家们不会是购买力的主流。
对于市场而言,恰恰是收藏家所代表的交易符号,导致了艺术家错误的预期,以及艺术品交易学术标准的盲目采纳。
对于艺术品的收藏,目前的收藏家们什么都不是。
如果你相信自己的作品是牛逼的,你就不要相信会存在什么收藏家;如果你指望目前市面上流行收藏家们来收藏你的作品,你不如也去干着收藏的勾当去。
我们要考量的不是他们持有多少张价值不菲的艺术品,不是他们买了多少牛逼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考察这些收藏家是如何进入艺术品买卖、收藏领域的,这个问题已经牵扯到什么人才可以被称得上收藏家,以及收藏的概念等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从开始就没有得到答案和解决,不过依旧是人云亦云抄袭式的分析。
有多少艺术家被收藏家们忽悠过,损害过,有多少收藏家在透过假冒伪劣作品牟取不当利益等,这些问题不会是个案,已经是一个对艺术家造成的普遍的和现实的损害。
相信收藏家,不如相信市场。
只有广泛的、普遍的市场消费行为才会形成足够的市场消费总量,才会构成一个繁荣的艺术市场,即便是当代艺术作品的交易,依然需要遵守这个基本市场规律。
市场是试金石,市场是播种机,市场是给作品最佳归宿的所在。
上一篇: 中国艺术品收藏“捡漏儿”历史宣告终结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