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在本报举办的“报友七日”活动中,意外成为第11位参与者的河北报友陆保和感慨地说:“报纸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
读者是报纸的衣食父母,报社更是读者的家园。从一定意义上说,报纸的成败取决于读者的关注程度。
11月23日至29日,通过自愿报名和本报认真遴选,来自全国各地的本报热心读者、作者,同时也是摄影爱好者的《中国摄影报》之友11人,与本报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度过了难忘的7天。在这短暂的日子里,读者与编者共同享受了彼此的真挚感情和有益帮助。

倾真情,相互感动
活动开始那天,正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日子。一早,大风裹挟着11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身影,吹进本报编辑部。鲜红的标语悬挂在报社门口,一句“欢迎报友回家看看”,煞是温暖。
报社领导与全体编采人员,放下手里所有的工作,以微笑和掌声把亲人般的报友迎进“家”门。第一次来到报社,体验“回家”感觉的报友们,面对简朴的办公室多少有些感慨,他们说,这么漂亮的报纸竟出自这样近乎简陋的办公环境,大大出乎预料,并对报社工作的艰辛充满感慨和敬意。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本报总编辑李前光致欢迎词之后,报友与本报采编人员进行了相互介绍。编辑们终于见到了从来稿间早已熟悉的报友们的真面目,终于握住了多年稿件往来却从未谋面的老作者的手,报友们则把通过报纸熟悉了的“名编”、“名记”们的模样努力往心里记。
参加活动的报友,无一例外地表达了自己的幸运之喜,他们说,《中国摄影报》看了十几年,已经把她当成学摄影的老师,生活中的伴侣。有机会代表千千万万读者和报友来到报社,回到自己的家,是件荣耀和幸福的事。
对于此次活动,报社领导极为重视,社长、总编辑多次召集专门会议研究制订活动内容和接待方案。报社的每位工作人员都被调动起来,搞卫生、做标语、制胸卡、设计合影、安排专访和报道,以迎接贵宾的姿态迎候报友们的到来。
“当一天编辑”是让报友们兴奋的事。通过与编辑们近距离的接触和共同工作,不仅让报友们熟悉和了解了编辑工作的操作过程及报纸的整个业务流程,也为读者、作者和编者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好的机会。第一次当编辑的报友们个个兴奋异常,他们说,当编辑的感觉,就像天天品美味大餐,今天终于走进了烹调这些佳肴的厨房一样,还能亲手做上一道菜,这样难得的机会当然不能怠慢。报友们既虚心讨教也勇抒己见,编辑们耐心介绍的同时更虚心倾听,彼情彼景,其乐融融。报友们认真工作的态度和从读者角度出发对稿件处理提出的建议,给编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编辑们的劳碌与敬业也让影友们慨然钦佩。

舒胸臆,仗义执言
报友评报并与编辑座谈,是此次活动的重头戏。报社编采人员悉数出席,11位报友先后发言,其中有许多人事先认真准备了书面讲稿,还有人在赴京之前就在其所在地专门召开了众影友和读者座谈会,汇总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带来交流。
报友们的发言毫无客套且言简意赅,其意见和建议之专业令编辑们也十分震惊。报友们说,对报纸的肯定与鼓励自不必说,今天来到这里,我们提意见、挑刺儿的行动就是对报纸的热爱和支持。既然是回到家了就要说实话,既然喜爱这份报就要诉真言。报友们从报纸的定位、品相、版块设置,到发行、经营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可以说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几乎涉及了报纸采编和报社发展的所有内容,其中有不少问题是报社的工作人员尚未意识到的。特别是许多一针见血的善意批评,引起报社同仁们的沉重思考:多好的读者呀,他们把自己当成报纸的主人,他们表现出的责任之重、阅读之细、视野之广、思索之深令大家自愧弗如;出于爱护和珍惜所提出的意见,更是弥足珍贵,千金难买。
正如报友们所说,“我的报纸听我的!”这句备感亲切的话,道出了读者与编者之间最恰当的关系。报社把读者尊为师长和朋友,读者也从未把自己当外人,相互的尊重和关爱将成为办好报纸的有力保障。

知不足,携手共进
古人说,知耻近乎勇。报友们提出的所有意见和建议,给本报全体采编人员深深地上了一课,使大家受益匪浅。开门办报,与读者交朋友,听取读者意见,是本报长期坚持并将在未来发扬光大的不变方针。可以说,本次活动的最大成功之处,是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懂得了读者,让我们时刻从读者的角度和位置去思考,时刻用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读者”两个字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无形中也加重了。
报友们的批评使我们清醒;报友们热切的鼓励给我们注入了更强的信心;报友们真诚的期待,让我们的肩头承载更沉重的责任。有报友和广大读者的支持和真知灼见,有这些良师益友们肝胆相照、荣辱共担的携手同行,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的报纸会越办越好。
在这7天短暂的朝夕相处间,报友和报社员工共同演绎了多少愉快和感动,切磋和交流了多少工作上的心得。相见时难别亦难,神交已久的朋友终得见,却又要分别,虽然不能时常看见彼此的笑脸,不能时刻紧握对方的手,但是有《中国摄影报》的串联,我们将会天天相会,我们永远心心相通。




上一篇自我“缺席”的拍照———解读卢克·德拉哈耶

下一篇艺术作为摄影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