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新的世纪用微笑拥抱我们,同时,也用挑战迎接我们。数字化、网络化的大潮扑面而来,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涛声清晰可闻。作为军事摄影,是沿袭过去"打一打"、"笑一笑"的陈旧模式?还是把镜头对准战士、潜入生活,捕捉真实,关注军人的生存观念、生活状态、生命价值?回答是肯定的。所以,这就给我们军事摄影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迎难而上,突破创新。
创新,是以主观意识规范于客观现实的能动意识,并非虚构,是建构在真实生活基础之上的创新。这是摄影艺术的纪实性原则所决定的。
军事摄影与绘画、雕刻以及其它门类的摄影艺术一样,是一门视觉艺术,它本身就包含着艺术创新的内容。军事和非军事的摄影,除了所表现的对象不一样外,对艺术效果的追求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而军事摄影的首要属性仍就是形象性,它同样是形意艺术。所以,军事摄影的艺术形象和个性特色是十分重要的。"形"不达意、或"形"无新意的军事摄影作品终将是昙花一现,不能被社会和历史所认同。然而,在军事摄影实践中,往往比较容易被事件的表象所吸引而进行单纯的纪录,从而忽视对事件的深层挖掘,忽视捕捉它具有个性的特征,忽视用形象语言去丰富被摄对象的艺术形象,照片最终只能是纪录事件或复印事件,而不能成为好的军事摄影作品。因此,在军事摄影工作中,不断加强创新意识,充分调动作者的潜能,充分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拍摄的军事摄影作品更具有时代特色,更具有个性特点,更具有美学价值,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军事摄影的创新是对纯自然主义的扬弃,军事摄影所强调的事件的真实性与纯自然主义所追求的"任其自然"是有着质的区别的。军事摄影所强调的事件真实,是指符合事件的客观实际,符合军事原则,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而纯自然主义所倡导的"自然真实"是见什么拍什么;因而,它只是现象的,表面的,片面的,它不能真实地反映被摄对象的本质。所以,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澄清另一个观念:就?quot;抓拍"并非"纯自然主义"的摄影。摄影是瞬间艺术,是客观事物的瞬间形象。"抓拍"是摄取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最富于表现力的瞬间形象的最好手段,是事件中精彩片断的截取,它与纯自然主义摄影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作者主观意识下的一种拍摄方法,是作者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后有选择的摄取。反映在作品上的已经是拚弃了纯自然主义摄影那种"粗"、"浅"和有失事件本质之"实"的精华。
这里强调军事摄影的创新意识,是为了使军事摄影从过去狭小?“陈条”、"框框"中解脱出来,使它的拍摄路子更宽广。军事摄影艺术不能只满足于军事史料的纪录,还必须使军事摄影作品有更深刻的意境和艺术张力,让人们更广泛,更深刻、多侧面地了解、认识当代军人,向全社会展示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
强调创新意识,并不是说军事摄影可以搞主题先行,搞主观主义;而应该是有感而发,应该是深入到一线部队去体察、感受、发现,当自己被采访对象激起对"质"和"美"的认识时才按下快门。反映在作品上的应该是实事求是,不能无中生有。我们强调军事摄影的创新意识,还因为它可以避免军事摄影中的纯自然主义倾向,使作者在改造世界观的同时,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变能力,使军事摄影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
在军事摄影实践中,作者的创新意识对作品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带有纯自然主义,漫不经心地去纪录一个事件,与怀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用心去调查研究,去发现事件的本质特征,去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加以表现,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注入作者心血的作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在采访一些重大事件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摄影记者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结果是有的人拍摄的照片成了"经典"之作,载入史册;而有的人所拍的照片只能放入影集,自己"欣赏"。问题在哪里?很简单:在创新。有特点,有追求,才能有深度,才能使被摄对象的本质美得到充分展现。不下功夫,不深入生活是拍不到好照片的。
在实际工作中,军事摄影工作者为了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或登高,或仰卧地下,全然不顾危险和劳累;为了等到一个最佳的动态和表情,往往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为了发现和挖掘最有表现力的情节、细节,他们深入到最基层去采访、去思考,执着地去追求和探索,成功的背后不知付出了作者多少心血和汗水。这是纯自然主义摄影者所无法做到的。
真、善、美隐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主观能动意识是很难抓住的。这是指情节的选择和主题的提炼。记得自卫还击战期间,我军著名军事摄影家武治义,在参战部队胜利凯旋时拍过一幅经典之作《士兵》,画面反映的是一个士兵在休息时,将一朵白花插入他的枪管中的镜头。在拍摄技巧上,作者如果随意用标准镜头或广角镜头来拍摄这个画面的话,就不可能有照片上的艺术效果了。作者拍摄时使用了长焦距镜头,并且,采用了大光圈,这样,不但使人与人之间的前后,左右空间大大压缩,而且,景深很短,前后虚化,主体更加突出,使得画面更加饱满,气氛浓烈。
近几年,在一些摄影展或比赛中,也出现了不少好的军事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着力于解剖被摄对象的本质特征,捕捉那些最有表现力的情节和细节,使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含量大为提高。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届摄影艺术奖获奖作品,陈张平同志拍摄的《冶炼》(图一),作品表现了海训场上官兵们进行渡海登陆作战训练的风采。画面中没有那激烈、扣人心弦的场景,没有撼天动地的口号声,更没有隆隆的枪炮声;只有一群光着脊背的战士在沙滩上的背影,那些脊背已被海边强烈的阳光和紫外线曝晒成古铜色,并且,已有大块大块的皮肤即将脱落,焦点就在那一块块即将脱落的皮肤上。画面简洁,没有任何多余,作品震撼人心,余味深长。这种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把如此重大的主题,浓缩于几个战士后背的艺术表现创意,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作品《冶炼》(图一)把战士们扎扎实实苦练军事本领的思想作风朴实无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引人深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还有乔天富同志的《冷的边关热的兵》,李靖同志的《先救群众》(图二),刘应华同志的《喜盈盈》(图三)等一批优秀的军事摄影作品,均从不同的侧面摘取了最佳瞬间,反映了当代军人在世纪初年的新的精神风貌。
八十年代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乡井土》,文章描写的是由农民到身居异国他乡的侨胞对土地、故土的复杂情愫。由于文章描写得非常细腻,记忆中印象非常深刻。刚到部队从事摄影工作时,天天见到战友们在地上摸爬滚打,经常是一身泥水,一身汗水,但是,他们却毫无怨言。战友们与土地之间除了那份特殊的恋情外,似乎还有一份对土地的责任。于是,我产生了将战士与土地的这种关系用视角语言表达出来的念头。多年来,我经常用心去观察,思考,并付诸行动。1996年盛夏的一天,在广州军区某部的战术训练场上,一群刚进行完战术训练,正在整理着装准备返营的战士,满身粘满泥浆,背向村庄,站在玉米地中间的土路上,在傍晚雨后天晴的低色温太阳光的映衬下,就象刚从地底下冒出来似的,身上还带着泥土的潮湿和热气,战士们个个别具神态,象一尊尊金碧辉煌的泥塑。这不就是长期萦绕在我脑海中的《士兵·土地》(图四)吗?心到手到,我迅速拿起相机,并用80-200mm镜头的大光圈将这群雕塑般的战友锁定在方框中,定格下他们的风采。
2001年6月,这幅题为《士兵·土地》(图四)的作品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摄影最高奖--第三届全军摄影艺术奖。如果我是一个纯自然主义摄影人,或者是一个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老传统",平时不去观察部队生活,观注战友们的真情实感;在工作上不思创新,不求思变,这幅作品将会与我失之交臂。
可见,一幅优秀的军事摄影作品的诞生,是军事摄影工作者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军事摄影工作的时候,尽可能地开足"机器",去思考,去挖掘,去发现,去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如:对最佳情节的摄取,最佳角度的选择,最佳光线的运用,最佳的画面构图,最佳瞬间的抓取,最佳表情的捕捉以及手中器材的灵活运用等。这样,我们拍摄的军事摄影作品,就能更好地反映部队生活的本质。同时,更具美学价值和社会效益。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强调创新意识,不能把军事摄影中所追求的自然美当作纯自然主义而抛弃。自然美是摄影艺术自身的属性,是当前军事摄影中应大力提倡的。它与纯自然主义不能同一而论。
加强军事摄影的创新意识,使军事摄影作品更具个性特色。现在,有些人认为军事摄影作品太刻板,太单调。诚然,目前的军事摄影现状,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停留在"直线加方块"、或是"打一打"、"笑一笑"的传统模式中,停留在军事生活的表象里。这与日新月异的数码时代、网络时代以及新世纪蓬勃发展的摄影艺术是不相符的。我们应该着眼于新世纪军事生活的内涵,把镜头对准战士,潜入生活,捕足真实,着眼于研究军人的生存观念,生活状态,生命价值,以展示军事生活的本质。
军队作为一个武装集团,军事生活有其自身特点。在新世纪的曙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围绕打赢一场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而展开的科技大练兵活动,以及新时期官兵的日常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其新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军事摄影工作实践中,更全面地关注当代军人,研究军事摄影的新特点。既要注意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更新,又要注重对当代军事生活本质的开掘。否则,就容易出现军事摄影作品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一类题材一类格式,十年前与十年后拍摄的照片大致相同,表现战士离不开枪,表现队列一条线,表现生活见笑脸。这些缺乏深度的军事摄影作品,它只注意了部队生活的表象,而忽视了对部队丰富多彩的基层生活的挖掘和揭示。这也就注定了它是没有生命力的作品。
在平凡的军事生活中,只要我们有不断的创新意识,勇于探求,就一定能发现具有反映新世纪军人风貌和军事生活本质的东西,使军事摄影有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随着广大军事摄影工作者文化、艺术观念的更新,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今后的军事摄影,无论是主题的提炼,题材的开掘,表现手法的思变求新都将有较大的发展。
上一篇: 论新闻摄影的发展战略
下一篇: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摄影之路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