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引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连绵不绝,自强不息,博大精深。
人类历史上,世界曾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多或被中断,或被融化,有的甚至被历史消解。至今犹存的几种古老文化中,只有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一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辍。
将人与自然变换的影像予以再现曾经是人类一个伟大的梦想。1839年法国达盖尔银版摄影术公诸于众不久,大约在19世纪40年代,摄影术就传入了中国。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科学家早就对摄影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公元前四世纪的《墨经》中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平面镜、凹凸透镜成像的详细记载。
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掀起组建摄影团体的热潮,中国摄影艺术进入发展时期。摄影家们认为,联合志同道合之士,在平等正直的关系基础上共同探索艺术之道,对发展中华民族的摄影艺术是很有必要的。1930年于上海成立的"黑白影社"是当时影响最大、会员最多的全国性摄影团体。黑白影社的宗旨是"集合有浓厚摄影兴趣者,共同从事研究艺术摄影,以表扬我国文化及增进我国在国际艺术界之地位"。黑白社的发起人陈传霖在《八年来的黑白影社》一文中这样表述?quot;我们知道自己在中国摄影界中所负的责任,是要替这黑与白的艺术在中国开辟一条广平的大道,是要使这艺术也成为我们中华的民族艺术。"20世纪最后两个10年,中国摄影走过了西方摄影大半个世纪走过的路程。相机持有者数以千万计,摄影作品空前丰富,摄影队伍空前庞大。
21世纪人类进入世界经济和文化大交融的新时代。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的发祥地,是东方文化中心。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经济同世界密切往来一样,中国人也必将在文化领域展示自己的亮点,摄影作为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所传播的图像文化信息,将更加显示出无以伦比的活力,发挥着其他传媒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说到这里,我们自然都能想到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quot;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事实也是如此,没有民族性也就谈不上世界性。我国的摄影艺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初步形成独特的具有浓郁东方民族文化色彩的摄影文化传统,一大批独具风格的摄影家为了中国摄影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种种尝试。
一、摄影作品:以独具个性的民族特色与世界摄影"对话"
一个民族最大的渴望莫过于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身的文化能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流,中国摄影文化走向世界还是需要以独具个性的民族特色为通行证,打出"民族"王牌,向世界展示一个具有异国情调的东方世界,吸引"世界"注目。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人口,摄影作品有着广阔的纪录、反映、描绘、评论的空间。事事处处都是摄影家的可耕地,应耕地。中国摄影文化走向世界,须从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寻求滋养,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欧美摄影的翻译版。因为,摄影不仅仅是科技工业,更是一种美学、一种艺术。科技手段没有国家和民族的界线,而美学与艺术却有着明晰的民族性格。换句话说,尽管摄影艺术具有国际性,其科技部分是世界通用的;但其艺术的认知与功能,却有鲜明民族色彩,其内容的民族性格是明显的,其形式享有民族性的内涵。事实上,摄影艺术每一种功能的发生,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土壤,它应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
1998年12月1日,焦波的《俺爹俺娘》,把中国最传统、最普遍、也最"土俗"的亲情,推上了中国美术馆的大雅之殿,使许多人感动流泪,作品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焦波实实在在地感动了我们!我想,面对"爹娘",所有良知尚存的人都会有所感动。当异样的激动平静之后,不禁思索,焦波凭什么感动了我们?是作品的艺术水平,是精心的展览策划,还是我们自作多情?无疑这一切都不是。是焦波对爹娘的一片孝心感动了我们。焦波用摄影的手段,演绎中华儒家传统文化,把儒家伦理观的最重要的理?quot;孝"形象化,直观化,从而引起我们的共鸣。

还有,徐勇的"中国乡土系列",陈锦的"茶馆"等等,那些近几年有影响的摄影作品,其成功主要在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态度、完全立场和肯定观念。其实,当我们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眼光来看待身边貌似普通平凡的事物时,一切便都有了异样的光彩。
无数事实都已证明,我们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不断吸收、改造、融汇外来艺术形式,逐渐确立了自己独有的审美方式、美感构成和审美价值取向。这一美学传统,已深刻地体现在我们的摄影创作和观众评价之中,以我们的民族文化及美学观念去观照我们的摄影作品,从而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特质给予一种现代诠释,可能正是使之推陈出新、并作用于中国摄影文化建造的一种良好方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滋生出不同的地方文化,不同的地方文化又滋养着不同民族的人民,但所有人却都有着共同的人性,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和前进方向,所谓民族性不过是各民族人民在本土文化的影响下,共同人类的不同表现方式,共同方向下的不同思维模式,以及共同追求中的不同情感宣泄方式。从创作的角度看,摄影作品是作者心灵的表现,摄影作品中深刻的民族性之所以具有世界意义,是因为作品的民族性不仅满足了本民族的审美需求,而且也能满足其他民族的审美需求,人们经常会喜欢一些东西,崇拜一些偶像,那是因为人们在这些东西或偶像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果一个在世界上发现了某种东西与自己的共通之处,哪怕它是丑石,是朽木,他也会如珍视自己一样来珍视它们,因为这些东西给他带来?quot;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愉悦。所以虽然摄影作品在不同时空、不同地域、不同思维方式及情感表达方式的打造下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却因为能在某一方面与其他民族达成契合而具有了世界性。这便是成功的作品,它使拥有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在遥远的另一边看到了闪动着异族灵光的自己。 二、摄影队伍:回归民族与走向世界
摄影是一种世界语言,但具体到每一个人或者一幅照片来说,由于内容以及表达途径、表达手法等的差别,还是有着接受的鸿沟,因为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里产生出来的。众所周知,摄影发轫于西方。由于物质基础的限制,也由于文化的磨难,迄今为止,中国虽然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影像,但少有真正意义上被世界认可的摄影大师。这使得我们一谈起摄影就不得不去罗列一大堆"洋鬼子"们的名字。人们常说美国是摄影工业大国,日本是摄影技术大国,而法国是摄影文化大国。那么中国呢,难道就只能是一个摄影消费大国?这既让我们难堪,也让我们不平,技术与器材暂且不论,难道中国就不能成为一个摄影文化大国?据说我国目前有数十万人的摄影队伍,摄影的普及程度应该说是空前的,究竟何时与如何才能成为摄影文化大国,真值得大家深思和努力。
在新的世纪里,一些有成就的中国摄影家开始以更高的视点看待摄影,以更高的要求看待自己。摄影家的素质是综合的,在技术条件和技术质量问题解决以后,文化水平、认识水平、发现能力、表现能力就成了突出的问题。
如果说摄影走向世界有一条更为合理和科学的路径的话,那便是以本民族特有的方式来走向世界。的确,摄影创作讲究的是个性,而摄影家的个性一方面来自于作者自我,另一方面来源于民间文化生活。民间大众的日常生活能反映出不少人生智慧和质朴的人间情感,回归民间既是摄影家应树立的创作立场,也是摄影创作中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的过程。民间的外延虽然很广,但任何一位摄影家总是生于某一文化,长于某一地域,融入某一民族,继承某一传统的,因此他们所回归的民间只能是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民间,作家的民间创作立场,其结果必须是使其作品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强烈的民族性。
三、摄影比赛:比赛是桥梁,民族亦世界
摄影比赛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国内参加比赛没有得到认可的作品,参加国外比赛却有可能入选;国内比赛金牌的作品,拿到国外也有可能颗粒无收。总的来说,近几年我国摄影人在国外影展与比赛中入选比例比较高,可以达到20%左右,这和国内比赛中外国作品入选率经常不到1%的比例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摄影作品与西方的作品有不同的风格。国外作品精练、直观、诱人、形式感强,这与他们的文化思想、市场和对摄影艺术的理解有关。中国的作品植根于东方文化和哲学的土壤中,大多意蕴深刻、耐人寻味,这同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艺术传统息息相关。
一年一次的世界上范围参与的、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素有摄影界"奥运会"之称的"世界新闻摄影比?quot;(简称"荷赛")备受摄影界的广泛关注。其自1955年在荷兰创立以来,已历经四十多年,经过不断完善和提高,"荷赛"已形成比较成熟的照片评价标准。研究近年来国内摄影作品获"荷赛"奖成功秘密,人们会发现,民族的亦是世界的。换句话说,在一定条件下拍好民族文化主题的照片,也就会在"荷赛"这个平台上取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一些摄影者已在民族文化展示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我们可以简单作一回顾和剖析,从中找出规律性、富有价值的启示来。迄今为止,有关中国题材在"荷赛"中获奖的作品如《重返舞台的陈爱莲》、《聊城少儿杂技学校》、《中国残疾人杂技团》及《中国功夫》等,其内容无不折射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重返舞台的陈爱莲》获奖有很多值得称道之处,该题材在选材立意上找准了契合点,内容既有独特的民族性,又具有广泛的共同性。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西方读者、西方媒体对中国文化越来越感兴趣,而中国舞台又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充分体现出民族性。《聊城少儿杂技学院》、《中国残疾人杂技团》及《中国功夫》这三组"荷赛"获奖照片,民族文化的味道就更浓了。无论中国杂技也好,中国武术也罢,都可谓源远流长,其精湛的技艺,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选择这些民族气息浓郁的题材来拍摄,不但能表现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主题,而且能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自然能受到了"荷赛"的青睐。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参与世界摄影比赛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首先,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历经几千年陶冶和完善,不少已经相当成熟,成为民族文化的精华乃至国粹。比如中国舞、杂技、武术、戏曲、书画、陶瓷、民俗等等人文文化遗产灿若星辰,可供挖掘、弘扬的方面很多。这一点也为我们展示自身形象提供了难得的、宝贵的原始资料。再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既有其连续性,又有其包容性。综观历代文化繁荣时期,大都是在国泰民安、社会稳定、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时期。比如汉代的全盛时期、唐朝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是在整个社会比较稳定、比较开放的情况下,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大量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从而形成民族文化的新的繁荣和发展。
结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的这两句诗,可以借用到摄影文化中来,问摄影文化之汇何以清澈如此,乃因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生活,这活水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有了生活之源,创作灵感便会思如泉涌:有了中华文化的连绵不断之"流",便有高低、粗细、文野之分,便有了借鉴,便有了总"谱"。泰戈尔说"每一个民族的职责是,保持自己的心灵永不熄灭的明灯,以作为世界光明的一部分,熄灭任何一盏民族之灯,就意味着剥夺它在世界庆典里的应有的位置。"摄影文化要发展,就必须成为时代的镜子,不断反映新的世界和各民族新的精神状态;也需要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但只有确立自己的家园,才不至于失落自我,才能参与世界性的对话。
参考书目
1.世纪摄影论坛精粹,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6月
2.民族文学研究,回归民族与走向世界:全球化语境下民族作家的困惑与抉择,2002年第2期
3.光影思维,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1年2月。
4.泰戈尔传,漓江出版社,1984年




上一篇我所理解的纪实摄影

下一篇中国摄影发展新时代的里程碑--论第20届全国影展作品分类方法的理性价值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