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慧虹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红、黄、蓝3种颜色的书箱,红色书箱装文学书,蓝色书箱装科技书,黄色书箱装家庭营养类图书,每箱10册,每组30本。作为全国首创的农村新型阅读方式,“行走的书箱”在山东省平度市旧店镇一经推出,即吸引了全镇178个村庄10 . 6万父老乡亲借阅。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据笔者了解,“行走的书箱”项目旨在大力推广全民阅读,书籍和书箱均由当地文广新局提供,并与当地政府合作。书箱分“成人”和“青少年”两类,分别在村庄和学校流通。相关部门不仅送书上门,而且通过举办“领读人”培训班,开展“知名作家进校园、进村庄”,邀请知名作家分批次进行授课互动等多种途径,此举不仅加强了领读人培训,同时带领读者更好地开展阅读。

在笔者看来,诸如“行走的书箱”活动的推动,加上相关部门的积极探索,不仅为当地农民朋友及青少年群体送上了一份难得的文化福利,也为全国其他地方的农村推进文化阅读,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别独自用餐》一书中,作者基思·法拉奇就曾结合自身经历感慨,“碰上对的人,以一个对的理由,由他引你进入一个对的圈子。哪怕你以球童起家都没问题。 ”此番言论虽是针对社交而言,但它对于阅读同样适用。“行走的书箱”及其领读人,无疑就是“对的理由”和“对的人”,读者与之相遇、牵手,阅读状况的改善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近些年来,我国有关部门为改善农村地区的文化阅读条件曾做过不少努力,譬如“农家书屋”等的建设及其相关配套资源的不断完备,就为农村地区居民方便地开展阅读提供了可靠保障。然而,笔者以为,阅读,既要注重阅读率,更得讲求阅读力。毕竟,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的阅读水准整体相对较低,即便许多农民及农村青少年热爱阅读,可如果缺乏有针对性地引导,其最终阅读效力难免受到影响。因此,改善农村阅读现状,不仅要把农民朋友、青少年群体最需要的书籍提供给他们,更需要统筹协调,集聚各方面资源为农村阅读给予有力地指导帮助。以培训、讲座等方式努力培养更多的“领读人”,借助于书箱的“行走”与领读人的力量来激发和提高乡村的阅读力,放大文化的力量。

让农村群众发自内心地爱上阅读、善于阅读,尤为重要,因此,在引导乡村阅读渠道的探索上,各地区可结合自身实情,进行更多诸如“行走的书箱”、培养“领读人”这类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从培养阅读兴趣开始,到不断创新阅读的形式、方式、渠道。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只要不热衷于作表面文章,努力瞄准提升乡村“阅读力”这一目标勤想办法、多拿实招,农村阅读这棵大树必然能在日后枝繁叶茂,硕果诱人。




上一篇阅读推广要超越节庆式活动阶段

下一篇“山寨图书”缺乏对文学的敬畏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